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6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南地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郭晓燕 商慧芳 +2 位作者 方登富 张树山 黄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6-300,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5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成年发病的散发性ALS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连续性的随访6个月。结果纳入198例患者,男128例,... 目的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5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成年发病的散发性ALS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连续性的随访6个月。结果纳入198例患者,男128例,女70例。平均发病年龄(51.6±11.3)岁,诊断时间(16.9±15.5)个月,病程(36.9±25.2)个月,其中42例患者(21.2%)在随访过程中死亡。本组病例以脊髓症状起病的患者较延髓症状者多(161∶37),且发病年龄(49.9±11.2岁)明显早于以延髓症状起病患者(59.0±8.6)岁(P〈0.001)。在连续性随访中,患者的症状均逐渐加重,每3个月ALSFRS评分(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逐渐减低(27.7±8.6分;20.4±6.3分,P=0.002)。相关分析发病年龄与病程呈明显负关联(r2=-0.297,P〈0.01),发病年龄和平均诊断时间呈明显负关联(r2=-0.241,P〈0.01),病程和诊断时间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2=0.775,P〈0.01)。48例患者服用利鲁唑治疗,与未服用利鲁唑组患者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LS起病隐袭,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肌无力和萎缩。中国西南地区散发的ALS患者以50~60年龄段发病为主,男性多见,以脊髓症状发病患者较多,而且脊髓症状发病者较延髓症状发病者年龄轻。发病年龄越晚,病情发展越快,患者生存时间越短。ALSFRS是评价患者功能状态和病情的进展情况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临床特征 ALSFRS
下载PDF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起病部位和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党静霞 靳娇婷 +1 位作者 胡芳芳 贾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508,542,共5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首发起病部位和起病后疾病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并对158例ALS患者以其主诉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确定其首发起病部位,并对其中151例已经出现第二个及之后损...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首发起病部位和起病后疾病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并对158例ALS患者以其主诉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确定其首发起病部位,并对其中151例已经出现第二个及之后损害部位的患者进行随访,按照延髓、颈髓及腰髓不同起病部位分组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1首发起病部位局限在延髓、单侧上肢或下肢者149例(94.3%)。2起病部位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与起病部位不同有关,P=0.000,延髓起病者多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65.4%,17/26);颈髓起病者多以一侧上肢的单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47.9%,45/94)或合并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52.1%,49/94)为主;而腰髓起病者主要以一侧下肢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体征(83.8%,31/37)为主。3从进展模式上看,延髓起病者以嘴端-尾端垂直型进展多见;肢体起病者,进展类型和起病部位相关,P=0.04,颈髓起病者以循环型(31.5%,28/89)、水平型(30.3%,31/89)和垂直型(21.3%,19/89)进展多见;而腰髓起病者以循环型(47.2%,17/36)进展较多见。4起病后疾病进展率和起病年龄有关,P=0.011,60岁以上起病者进展较快。结论 ALS首发起病部位是在脊髓和大脑皮层运动轴的某个局限部位,首发起病部位不同,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的分布及程度也不同,临床上应该重视首发起病部位处的体征。ALS发病后主要是沿着相邻体区进展,年龄越大,进展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起病部位 进展类型
下载PDF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展模式及临床特点分析
3
作者 方登富 张波 +1 位作者 柯莉 蒋世杰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11期1659-1661,共3页
目的研究散发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sALS)进展模式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诊治的sALS患者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结果患者68例,男45例(66.2%),女23例(33.8%),平均发病年龄(51.3±11.5)岁,平均诊断时间(17.6... 目的研究散发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sALS)进展模式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诊治的sALS患者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结果患者68例,男45例(66.2%),女23例(33.8%),平均发病年龄(51.3±11.5)岁,平均诊断时间(17.6±16.8)月,平均病程30.4月。发病年龄与诊断时间、病程呈负相关,但病程和诊断时间呈正相关。sALS发病后逐渐进展,沿相邻区域进展者占94.1%,跨区域进展者占5.9%。随访过程中死亡36例(52.9%),平均生存时间(20.8±13.4)月。生存和死亡患者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首发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患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量表(ALSFRS)评分高于死亡患者(P<0.05)。结论 sALS以50~<60岁发病为主,男性多见,发病首发部位以脊髓较多,发病后主要沿着相邻区域进展。发病年龄越晚,病情进展越快,患者生存时间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病情进展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福建省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微 郭祈福 +2 位作者 许柳青 张奇杰 王柠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索福建省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入组匹配因素收集ALS患者(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L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外伤史明显高于对照组... 目的探索福建省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入组匹配因素收集ALS患者(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L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外伤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头部外伤OR值为3.601(95%可信区间为1.279~10.141),与ALS发病密切相关。每天饮茶1~3杯可能降低ALS风险(调整后OR值为0.355,95%可信区间为0.140~0.898)。结论在福建省散发性ALS患者中,外伤史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以头部外伤更为相关。每天饮茶1~3杯可能降低ALS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散发性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福建省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细胞来源、数量、修饰手段及给药途径
5
作者 赵文 毕玉琳 +3 位作者 付旭阳 段红梅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083-4090,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疗法已经被用于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目的:综述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方法: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疗法已经被用于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目的:综述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方法: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mesenchymal stem cells,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pluripotent stem cells”为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1995-2024年。共检索到1700余篇文献,最终纳入58篇文献用于综述。结果与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影响脑干和脊髓的下部运动神经元以及运动皮质的上部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不同种类干细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评估了干细胞来源、细胞量、干细胞修饰手段及给药途径等临床前研究关键,为未来干细胞治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干/祖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 神经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50例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现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6
作者 周美鸿 徐仁伵 +2 位作者 方朴 刘怡 陶玉慧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6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的临床特征,为早期准确诊断SAL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近年来作者收治的50例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发病特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ALS在临床上隐袭起...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的临床特征,为早期准确诊断SAL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近年来作者收治的50例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发病特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ALS在临床上隐袭起病,缓慢进展,50岁前后发病,平均年龄50.4岁,20岁以前70岁以后发病少见,平均病程3.5年。男性显著多于女性。首发症状为单侧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最常见,其次为球麻痹、肌束震颤、锥体束征,少数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感觉异常。上肢远端为好发病部位,其次为延髓支配肌肉。临床主要症状是肢体无力、肢体和舌肌肌肉萎缩、锥体束征、肢体和舌肌肌束震颤。舌咽/迷走神经运动核最常受累,舌下神经、副神经、面神经等运动核也多见损害,其余颅神经罕见损害。无明显诱因。所有SALS侵害的部位均表现神经源性损害,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头颅/脊髓CT和MRI检查、肌肉活检有鉴别诊断意义。结论:目前SALS的诊断仍然依靠临床表现。肌电图、肌肉活检是SALS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临床表现 诊断
下载PDF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仁伵 周美鸿 +3 位作者 陶玉慧 吴成斯 易娟 杨云珠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119-1120,共2页
关键词 萎缩硬化 活组织检查 电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文佳 欧阳雅声 +7 位作者 邸丽 卢岩 王敏 文欣玫 朵建英 栾沁榕 李存江 笪宇威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6-380,共5页
目的研究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ALS)患者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速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sALS患者29例,患者均行肌肉活检提示... 目的研究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ALS)患者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速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sALS患者29例,患者均行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源性损害,且经随访诊断符合修订的EI Escorial临床确诊或临床很可能的ALS标准。根据活检部位肌力情况分为症状前期(肌力正常组)及症状期(肌力异常组),比较不同疾病阶段骨骼肌病理特点及Ⅰ和Ⅱ型肌纤维受累情况。根据疾病进展速率中位数,将患者分为缓慢进展组及快速进展组,比较不同疾病进展速率患者间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以及神经再生支配代偿程度的差异性。结果在sALS的不同疾病阶段均可见肌纤维角形萎缩呈小组样分布及群组化现象,但两组患者出现不同类型肌纤维小组样萎缩及群组化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疾病进展速率组间出现小组样萎缩程度、靶纤维及群组化病理改变的患者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缓慢进展组神经再生支配代偿程度较快速进展组更高(P<0.05)。结论在sALS患者的不同疾病阶段Ⅰ和Ⅱ型肌纤维均存在失神经及神经再生支配的病理改变,不存在选择性肌纤维受累。缓慢进展的sALS患者神经再生支配程度较快速进展患者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小组样萎缩 靶纤维 群组化 萎缩
下载PDF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云珠 徐仁伵 《江西医药》 CAS 2009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的临床特征,为早期准确诊断SAL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SAL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ALS平均发病年龄52.4岁,30岁以前和75岁...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的临床特征,为早期准确诊断SAL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SAL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ALS平均发病年龄52.4岁,30岁以前和75岁以后发病少见,男女发病比例5∶3。SALS在临床上隐袭起病居多,但也可呈亚急性起病。上肢远端乏力或肌肉萎缩为最常见的起病症状,其发展一般从起病部位水平或垂直的累及邻近的运动神经元。并发呼吸肌麻痹是SALS最常见的死因。SALS的诊断仍然主要依靠临床表现。EMG检查对确诊SALS的病变范围和诊断无临床表现的隐匿损伤部位有重要意义。MRI检查对鉴别颈椎病及脊髓压迫症、脊髓肿瘤和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结论SALS以中年发病为主,男性多见,其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EMG和MRI检查对SAL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萎缩硬化 临床表现 诊断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昱君 陈秋宇 +4 位作者 孙卓 唐婧姝 兰嘉琦 吴镭 彭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患者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无力、瘫痪,最终死于呼吸衰竭。ALS具有进展快、致死率高的特点,该疾病异质性强,发...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患者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无力、瘫痪,最终死于呼吸衰竭。ALS具有进展快、致死率高的特点,该疾病异质性强,发病机制研究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探究ALS疾病病理机制、助力新药研发,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及社会意义。该文针对AL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为ALS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氧化应激 蛋白聚集体 线粒体障碍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 神经炎 轴突损伤 骨骼萎缩
下载PDF
中国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风险与碳水化合物激酶域包含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的研究
11
作者 李晓光 林一聪 +3 位作者 张江鹄 谢曼青 刘明生 崔丽英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322-326,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致病风险与碳水化合物激酶域包含(carbohydrate kinase domain containing,FGGY,又称FLJ10986)基因中rs6700125的关联,及其是否与其他人群相同。方法提取外周血... 目的探讨中国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致病风险与碳水化合物激酶域包含(carbohydrate kinase domain containing,FGGY,又称FLJ10986)基因中rs6700125的关联,及其是否与其他人群相同。方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样本DNA,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第一部分样本以不对称PCR扩增包含目标SNP在内的片段,采用高分辨熔解法完成非标记探针的基因分型,第二部分样本采用质谱分型。结果完成了中国汉族人群组成的143例ALS患者与153名正常对照之间rs6700125位点的基因分型。rs6700125基因型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Pearson检验、lIr检验、精确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及病例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说明本研究的样本为连锁平衡群体,具有群体代表性。rs6700125位点在中国人群为来源的143例ALS患者与153名正常对照之间,等位基因(T/C)频率(OR=1.117,95%CI:0.84~1.62,χ2=0.94,P%=0.331)及基因型频率(OR=1.136,95%CI:0.64~2.013,χ2=0.19,P%=0.6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未发现FGGY基因中的rs6700125位点与中国人散发性ALS的致病风险相关。这可能和ALS本身复杂的遗传异质性相关,也不除外人种差异,有必要根据全基因关联分析的初步结果在中国汉族患者中筛查与发病风险有关的特异易感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单核苷酸多态性 FGGY基因 高分辨率熔解 质谱分型 关联分析
下载PDF
PON3Ala99Ala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易感性关联研究
12
作者 范志亮 李春岩 +1 位作者 姜虹 田新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661-664,共4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发病是否与对氧磷酶3(PON3)Ala99Ala基因多态性相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117例健康对照和108例sALS患者进行PON3Ala99Ala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病例...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发病是否与对氧磷酶3(PON3)Ala99Ala基因多态性相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117例健康对照和108例sALS患者进行PON3Ala99Ala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人群PON3Ala99Ala基因多态性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具有代表性.sALS组与对照组之间PON3 Ala99Ala基因的三种基因型分布比较无差异(P=0.157).PON3 Ala99Ala基因A和G等位基因分布在对照组、sALS组中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与AA基因型比较,AG基因型、GG基因型和AG+GG基因型均不增加患sALS的风险(分别为OR=1.68,95%CI=0.95~2.98;OR=0.63,95%CI=0.11~3.54;OR=1.55,95%CI=0.89~2.71).结论PON3Ala99Ala基因多态性不增加sALS发病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对氧磷酶3 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河北地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PON2 C311S基因多态性研究
13
作者 范志亮 李春岩 +1 位作者 姜虹 田新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 研究PON2 C311S基因多态性与河北地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河北地区108例SALS患者和117例健康汉族人进行PON2 C311S基因多态性分析。结... 目的 研究PON2 C311S基因多态性与河北地区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河北地区108例SALS患者和117例健康汉族人进行PON2 C311S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PON2 C311S基因多态性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具有代表性。PON2 C311S基因的三种基因型频率(CC、CG、GG)在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布无差异(P=0.813)。C和G等位基因在两组中的频率分布无差异(P=0.613)。与CC基因型比较,CG基因型、GG基因型和CG+GG基因型均不增加患ALS的风险。结论 PON2 C311S基因多态性与河北地区SALS的发病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地区 萎缩硬化 对氧磷酶2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中药及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绍娜 高晨 +2 位作者 樊飞燕 刘飞祥 张运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4087-4093,共7页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为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导致大脑和脊髓神经元死亡。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难治率、死亡率高且目前其治疗药物仅有2种,因此开发新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迫在眉睫。目的:综述中药及间充质干细胞调...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为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导致大脑和脊髓神经元死亡。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难治率、死亡率高且目前其治疗药物仅有2种,因此开发新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迫在眉睫。目的:综述中药及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senchymal stem cells,ALS,immune response”为英文检索词,以“中药,间充质干细胞,肌萎缩侧索硬化,免疫反应”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0-2023年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中药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可总结为5个机制:主要包括冰片和黄芪甲苷等中药促进闭锁小带蛋白1、闭合蛋白5表达重建血液中枢神经系统屏障完整性;复方扶芳藤合剂调节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抑制其自身毒性;半枝莲和广藿香等作用补体系统因子抑制其异常激活;雷公藤和钩藤等介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衰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左归丸、栝蒌根等促进白细胞介素10表达调控T细胞改善免疫环境。②通过现有研究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可总结为5个机制:减少水通道蛋白4表达和降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传导等方面修复免疫屏障完整性;释放吲哚胺2,3-双加氧酶和前列腺素E2等因子抗自然杀伤细胞毒性;分泌因子H干扰转化酶活性抑制补体系统异常激活;调控CX3CL1/CX3CR1系统轴或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等途径改变小胶质细胞表型抑制其活性;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或激活STATS磷酸化通路来恢复T细胞功能。③目前中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研究较少,已知的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肌萎灵注射液可促进干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提高血脑屏障完整性,未来还需进一步探讨两者对难治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协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免疫反应 中药 提取物 复方 间充质干细胞 运动神经元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因子
下载PDF
人文关怀在老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中的应用
15
作者 谢兆敏 李雪芬 +4 位作者 朱建英 余梦婷 刘卫国 尹俊雄 李蕴奕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分析人文关怀护理在老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7例老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人文关怀护理实施前后病人的关怀感受、自我效能感、情绪状... 目的分析人文关怀护理在老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7例老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人文关怀护理实施前后病人的关怀感受、自我效能感、情绪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人文关怀护理实施后病人的关怀行为评价量表(CBI)评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和健康生活量表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各分表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老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中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不仅能增强其关怀感受,提高自我效能感,而且还能改善病人情绪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促进其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萎缩硬化 关怀感受 自我效能感 情绪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16
作者 雷燕萍 王非凡 +10 位作者 包延乔 米元元 魏钧 黄蓉 余良欢 郭华丽 李林 李晶晶 宋莉 宋宏源 张晓清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8期831-837,共7页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采用PIPOST确定循证问题,按照“6S”证据检索模型自上而下依次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网站关于ALS患者营养管理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由2名研究人...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采用PIPOST确定循证问题,按照“6S”证据检索模型自上而下依次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网站关于ALS患者营养管理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篇临床决策、2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队列研究、1篇专家共识和5篇专家意见,共提取出7个维度共28条证据。结论本研究对ALS患者营养管理最佳证据进行了总结,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ALS患者营养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营养 管理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个案处方用药规律挖掘
17
作者 滕羽鸥 朱顺 +3 位作者 李婷 倪敬年 魏明清 时晶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4期53-57,共5页
目的为中医临床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以中药治疗ALS的个案文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11月。采用Excel软件统计复方中组方药物的使用频次(率)、四气(性)、五味、归经、功效,并导入中医传... 目的为中医临床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以中药治疗ALS的个案文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11月。采用Excel软件统计复方中组方药物的使用频次(率)、四气(性)、五味、归经、功效,并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个案文献110篇,涉及中药组方139个、中药218味,累计使用频次1946次。常用药物(使用频率>10%)45味,性味归经分别以温性(47.35%)、甘味(42.45%)、归脾经(20.29%)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41.37%)为主。中药组合98个,涉及中药24味,其中以黄芪、白术、党参组合(33次)最常见,药对以黄芪-山药、黄芪-熟地黄最常见(均使用32次);聚类分析提取核心药物组合5类。结论ALS个案用药处方以补虚类中药为核心,分补气、补血、补阳、补肝肾,配以升阳、温里、行气等药味。处方组合以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清热化痰和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个案 补虚 中药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基于虚气流滞理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18
作者 徐梦方 许天骄 +5 位作者 张慕昭 韩笑 武琳璐 陈天竹 马任钊 邹忆怀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89-697,共9页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虚气流滞”理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虚气流滞”理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自建库至2023年10月公开发表的基于“虚气流滞”理论应用补虚通滞法治疗ALS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Manager 5.4软件和Stata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14项随机对照研究,涉及844例患者。干预组中西医联合疗法总有效率、ALS功能量表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ppel功能量表积分、安全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虚气流滞”理论治疗ALS可有效延缓患者疾病进展,提高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气流滞 萎缩硬化 META分析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3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房效莉 曹幸毅 +2 位作者 宋金莲 梅倩倩 吴士文 《临床误诊误治》 2015年第4期88-90,共3页
目的了解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 AL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武警总医院收治的39例s ALS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病平均年龄(54.7±10.7)岁,男... 目的了解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 AL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武警总医院收治的39例s ALS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病平均年龄(54.7±10.7)岁,男性多见,病程高峰在24个月左右。发病人群主要为既往体健人群,临床表现主要为肌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言语不清和饮水呛咳,5例(12.8%)伴随认知功能障碍,颈髓受累最多。结论 s ALS以中年发病为主,男性多见,s ALS伴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等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存在某种联系;详细问诊,仔细查体,及时行肌电图检查并注意鉴别诊断,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硬化 并发 认知功能障碍 误诊
下载PDF
瑞马唑仑和丙泊酚用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行胃造瘘术后恢复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龚静 王建中 +4 位作者 陈小波 舒爱华 周密 李婷婷 罗俊杰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4年第5期264-269,共6页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用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麻醉诱导、维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21-03/2023-06期间ALS患者64例,年龄35~65岁,体质量32~60 ...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用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麻醉诱导、维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21-03/2023-06期间ALS患者64例,年龄35~65岁,体质量32~6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瑞马唑仑组(n=32)和丙泊酚组(n=32)。瑞马唑仑组采用瑞马唑仑与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中持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根据BIS值调整药物泵注剂量,术中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时停用所有麻醉药物。记录患者入室平稳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作为基础对照值,同时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气管插管时(T 1)、手术切皮时(T 2)、手术开始后5 min(T 3)、苏醒后10 min(T 4)的MAP和H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包括术后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时间、患者出PACU的Steward评分,用超声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术后1 h膈肌运动幅度(DM)、膈肌厚度变化率(DTF)、术后72 h无创呼吸机总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的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QoR-15量表记录患者术后24 h、48 h、72 h恢复质量评分。结果与丙泊酚组比较,瑞马唑仑组T 1、T 2、T 3时MAP和HR与基础值的差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观察时间短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T 4、术后1 h的DM、DTF大于丙泊酚组;术后72 h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丙泊酚组;瑞马唑仑组应用血管加压药的次数少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患者头晕和嗜睡的例数少于丙泊酚组(P<0.05)。瑞马唑仑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的QoR-15量表评分较丙泊酚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马唑仑应用于ALS患者安全有效,能够满足胃造瘘术的麻醉要求,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更快,短期苏醒质量更好,麻醉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质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丙泊酚 萎缩硬化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麻醉苏醒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