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现实主义的公众代言人——冯内古特散文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小云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5,共6页
冯内古特以后现代小说闻名于世,但是其创作思想和政治主张更多地在散文中表达出来,可以认为这些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散文是对其小说的阐释和补充,作者将其独特的小说技巧也娴熟地运用到散文写作中,所涉及的热点话题更突显作为公众代言人... 冯内古特以后现代小说闻名于世,但是其创作思想和政治主张更多地在散文中表达出来,可以认为这些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散文是对其小说的阐释和补充,作者将其独特的小说技巧也娴熟地运用到散文写作中,所涉及的热点话题更突显作为公众代言人的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内古特 后现代小说 现实主义散文 公众代言人
下载PDF
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和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叶从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7期76-81,共6页
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是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主要借鉴吸收了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家们对西方传统"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在场"思想,在场主义散... 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是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主要借鉴吸收了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家们对西方传统"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在场"思想,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尚质"文艺观的回应。在继承以往有关"在场"的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在场主义散文理念代表人物也有所批判和发展,并赋予了"文学在场"以一定的新的内涵。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主要体现在其核心概念"四非"说和"五性"说上。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既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僵化的散文观的消解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坚守文学的意义、真理和社会意义的主体性和现代性精神。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及其散文理念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树立起了一个标杆,对扭转当下文坛的一些浮泛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 在场形而上学 在场主义散文 文学在场观 意义
下载PDF
论超验主义散文中的眼睛意象
3
作者 江锦年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217-219,共3页
眼睛是超验主义散文作品中的重要意象。本文以眼睛意象为切入点,藉此探究超验主义者与世俗世界建立关系的决心,观察世界的范围和方式,以及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评判。并且,对眼睛意象加以比较分析,证明了超验主义者对眼睛原型的文化人类学... 眼睛是超验主义散文作品中的重要意象。本文以眼睛意象为切入点,藉此探究超验主义者与世俗世界建立关系的决心,观察世界的范围和方式,以及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评判。并且,对眼睛意象加以比较分析,证明了超验主义者对眼睛原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的借鉴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验主义散文 意象 提喻 原型
下载PDF
巷弄与高楼的空间诗学——当代台湾现代主义散文空间意象研究之一
4
作者 林强 吴丽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60-66,共7页
巷弄与高楼,原本分别是乡土与都市两种典型的空间形式,亦体现出乡土与都市感觉结构的两种类型。但在当代台湾现代主义散文中,巷弄的畸零化、边缘化与荒漠化,表征出都市台湾的现代性感觉结构。高楼,则在追求极致化的都市空间形式中、在... 巷弄与高楼,原本分别是乡土与都市两种典型的空间形式,亦体现出乡土与都市感觉结构的两种类型。但在当代台湾现代主义散文中,巷弄的畸零化、边缘化与荒漠化,表征出都市台湾的现代性感觉结构。高楼,则在追求极致化的都市空间形式中、在语词的两极化与单一化的意义结构中,呈现出都市空间的荒漠化形态。巷弄与高楼的空间形态和语义结构,使之成为当代台湾现代主义散文城市空间意象的基本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散文 空间 巷弄 高楼
下载PDF
国内外超验主义散文研究概述与比较
5
作者 江锦年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86-89,93,共5页
本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超验主义散文的研究开始向多维度和纵深度发展,并在价值研究、生态研究、影响研究和宗教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因为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优势,国外学界尤其是美国学界对超验主义散文的研究较之国内更为... 本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超验主义散文的研究开始向多维度和纵深度发展,并在价值研究、生态研究、影响研究和宗教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因为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优势,国外学界尤其是美国学界对超验主义散文的研究较之国内更为成熟、全面和深入。通过阐述超验主义散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研究的分析和比较,为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国内外超验主义散文研究的清晰脉络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超验主义散文 超验主义文人 文学批评 综述 比较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散文的叙事修辞策略
6
作者 陈亚丽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67-72,共6页
在后现代主义散文当中,常用的叙事、修辞策略有戏仿、扭曲的逻辑和类比推理以及魔幻与梦幻等手法。戏仿通常是语言的戏仿,即出人预料地借用一些“惯用”术语,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扭曲的逻辑和类比推理,是把不能相比... 在后现代主义散文当中,常用的叙事、修辞策略有戏仿、扭曲的逻辑和类比推理以及魔幻与梦幻等手法。戏仿通常是语言的戏仿,即出人预料地借用一些“惯用”术语,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扭曲的逻辑和类比推理,是把不能相比的事物放置一处,逻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一致,外延代替了内涵,它本质上取决于作者超常的想象和联想,仰仗的是作者的大胆假设。魔幻与梦幻手法包含了借用魔鬼形象来揭示现实的丑陋,同时还包含了细节的魔幻。梦幻,是借助于梦境来隐晦地表现现实。魔幻与梦幻常常是用来“隐藏”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的,与含蓄蕴藉、传统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散文 戏仿 扭曲的逻辑 魔幻与梦幻
下载PDF
后乡土书写的美学实践——评江子长篇散文《回乡记》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勇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第6期38-44,共7页
新世纪以来,散文在创作形态上日渐多元,而诸如文化散文、原生态散文、新感觉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等概念的轮番出场,本身意味深长地表征着文化领域对于当代中国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基本事实的雀跃回应。那么作为一种贴近日常、作... 新世纪以来,散文在创作形态上日渐多元,而诸如文化散文、原生态散文、新感觉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等概念的轮番出场,本身意味深长地表征着文化领域对于当代中国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基本事实的雀跃回应。那么作为一种贴近日常、作为一种我之所见、作为一种以真实记录为写作伦理的文体,又因其笔法的自由灵活,散文天然地、当仁不让地适合记录一个急速变化着的中国。同时作为一种炼金术,散文理应提供一种别样的风景、别样的真实、别样的逻辑,来为我们日渐贫瘠的想象、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为全球风雨飘摇的前景提供一种可能的参照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散文 乡土书写 创作形态 写作伦理 美学实践 在场主义散文 炼金术 长篇散文
下载PDF
从故乡到异域:林贤治散文印象记
8
作者 桑农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林贤治先生的写作,涉及多种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传记、文学批评、思想随笔等等。各方面的成就,都十分突出。而近些年来,他的散文创作却受到特别的关注。十年前,获得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曾一度引起舆论的轰动;2019年,他的长篇... 林贤治先生的写作,涉及多种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传记、文学批评、思想随笔等等。各方面的成就,都十分突出。而近些年来,他的散文创作却受到特别的关注。十年前,获得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曾一度引起舆论的轰动;2019年,他的长篇散文《通往母亲的路》又获得“花城文学奖”。作为一位散文家,他的实绩和影响有目共睹。而从整个当代文坛来看,他的散文创作及其理论主张,又可谓旗帜鲜明,风标独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随笔 林贤治 文学批评 文学体裁 散文创作 长篇散文 印象记 在场主义散文
下载PDF
论柴静纪实性散文的审美特质——以《看见》为例
9
作者 黄惠燕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61-65,109,共5页
柴静的散文始终以真诚的写作为原则,其笔下流露出的细腻、真实、流畅的叙述和自然无束缚的情感抒发,灌输着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理、人性思考,字里行间叙述话语里头营造着一种无形而紧张的在场感,是当之无愧的在场主义散文的典范。
关键词 柴静 看见 纪实性 在场主义散文
下载PDF
“非虚构”与在场主义散文叙述——以十九部在场主义散文奖著作为话语中心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红莉 《东吴学术》 CSSCI 2017年第4期13-25,共13页
新世纪文学生态中,"非虚构"不只是一种叙述策略,更是作为文学类型的集合、昭示着源于"现实元素"为背景的一种精神外化式存在。作为文学观念,在场主义强调介入现实、关照当下、抵达本真的"原现象",某种层... 新世纪文学生态中,"非虚构"不只是一种叙述策略,更是作为文学类型的集合、昭示着源于"现实元素"为背景的一种精神外化式存在。作为文学观念,在场主义强调介入现实、关照当下、抵达本真的"原现象",某种层面上,高度契合了"非虚构"的精神内核,成为新世纪写作者们对时代观察、精神守望、事件评述的典范式样本。集中考察十九部在场主义散文奖著作,思考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叙述的道德准则、文本特质、在场精神、散文性等话语,是彰显"非虚构"文本现实价值的重要路径,也为深度透视经济主导、价值失衡、精神普遍萎顿的当下时代制造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在场主义散文 在场 叙述 散文
原文传递
如其所是地接近真相:在场主义散文三论
11
作者 唐小林 程天悦 《东吴学术》 CSSCI 2017年第1期24-29,共6页
在场主义散文运动,超出了散文和散文史的范围,已然成为一个文化先锋事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社群"和"公共空间",改变着中国的文化格局,具有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在场主义散文的"散文性"和"在场精... 在场主义散文运动,超出了散文和散文史的范围,已然成为一个文化先锋事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社群"和"公共空间",改变着中国的文化格局,具有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在场主义散文的"散文性"和"在场精神",其实质是如其所是地接近事物的真相,悬置历史和前见,以在场的姿态介入当下,与传统的"文以载道"判若两途。这决定了在场是困难的,在场是与灵魂搏斗,在场是关于语言的斗争,在场是在破碎中见真相。这一切也意味着在场主义散文是有难度的写作,是对散文可能性的又一次挑战和探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主义散文 思想史意义 接近真相 困难的写作
原文传递
论“生态主义散文”的兴起、使命与理论建构
12
作者 吴周文 《东吴学术》 2022年第2期50-58,共9页
中国“生态主义散文”的兴起,是由《沙乡年鉴》等外国资源的“输入”开始的,“沙乡热”成为生态散文思潮的文学隐喻。唯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亲历体验“在场”、文化批判“在场”、人性人道主义“在场”,才能真正肩负生态散文的... 中国“生态主义散文”的兴起,是由《沙乡年鉴》等外国资源的“输入”开始的,“沙乡热”成为生态散文思潮的文学隐喻。唯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亲历体验“在场”、文化批判“在场”、人性人道主义“在场”,才能真正肩负生态散文的时代使命。生态散文的理论构建在批判接受外国思想资源的同时,必须理性地回归祖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在整合“非虚构”思潮、“在场主义”思潮、学者散文思潮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当代性、暴露性与文学性的文体特征,唯此,才能使“生态主义散文”真正得以深入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乡年鉴》 生态主义散文 使命 天人合一 理论构建
原文传递
《旷代的忧伤》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
13
作者 魏荣葆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25期116-119,共4页
一、作品导读2010年11月8日,林贤治以《旷代的忧伤》这本散文集获得中国文学界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文集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写的文章39篇。作者通过对中外思想者的精神素描,探幽发微,表达对当下社会文化的深度思考,对... 一、作品导读2010年11月8日,林贤治以《旷代的忧伤》这本散文集获得中国文学界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文集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写的文章39篇。作者通过对中外思想者的精神素描,探幽发微,表达对当下社会文化的深度思考,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激情呼告。文章不拘一格,笔锋沉雄有力,在悲剧性的叙事中充溢着理想的色彩。他的散文就像一棵生长在旷野的树,孤独而倔强地挺立着。火,流放,监狱,书报检查制度,周围的各种事物往往织成一张大网。林贤治认为:“没有已故的思想。已故的思想只是知识。”他的散文即使用古远的材料构成,仍然指向当下,又不为现实所羁押。在思想的光焰中,常常呈现未来世界的生动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界 林贤治 思想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场主义散文 忧伤 深度思考 不拘一格
下载PDF
“和善之人”:巴西散文中的一个拉丁美洲概念
14
作者 佩德罗·梅拉·蒙泰罗 谭彦纬(译)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0年第1期25-34,共10页
本文分析的是塞尔吉奥·布瓦尔克·德·奥兰达的《巴西之根》,一部在巴西散文传统中影响巨大的作品。从讨论巴西对其民族独特性之探寻的畛域边界出发,我们将巴西的文化形构理解为其伊比利亚殖民之根的投射。在这一语境中,&q... 本文分析的是塞尔吉奥·布瓦尔克·德·奥兰达的《巴西之根》,一部在巴西散文传统中影响巨大的作品。从讨论巴西对其民族独特性之探寻的畛域边界出发,我们将巴西的文化形构理解为其伊比利亚殖民之根的投射。在这一语境中,"和善之人"就显现为巴西公共空间之缺乏的一种隐喻。一方面,"和善之人"是世纪之交拉丁美洲例外主义大讨论的产物,它作为一种形象几乎能够抵制住现代社会的种种幻灭。另一方面,借助"和善之人"这一概念,奥兰达能够一窥民主自由主义与拉美人格主义政治传统的界限,这种界限作为一种僵局在《巴西之根》中被详细讨论却未被解决。最终,这部作品也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默许着对集体意向和个体欲望的更深层次叩问,而正是这些集体意向和个体欲望共同构成了民粹主义这一暂时能应对人民诉求的政治形式的回应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尔吉奥·布瓦尔克·德·奥兰达 巴西的文化与政治 散文主义 民粹主义 和善之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