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9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莫高窟中的首饰艺术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影响——评《首饰艺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瑶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15-I0015,共1页
首饰艺术作为中国深厚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首饰艺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审美意识的进步。从原始时期的贝类首饰项链到封建时期具有权利象征的珠宝玉石,再到如今琳琅满目的各类饰品,都体现了人们对... 首饰艺术作为中国深厚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首饰艺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审美意识的进步。从原始时期的贝类首饰项链到封建时期具有权利象征的珠宝玉石,再到如今琳琅满目的各类饰品,都体现了人们对装饰美的不懈追求。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孙嘉英编著的《首饰设计》一书系统介绍了首饰艺术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历程,探讨了首饰与艺术、首饰与商业等关系,详细讲述了首饰设计的表现方法,对于读者学习首饰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饰设计 首饰艺术 珠宝玉石 敦煌莫高窟 饰品 审美意识 演变与发展
下载PDF
筑地构天:敦煌莫高窟窟前建筑景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真如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窟前建筑指紧贴崖壁修建于石窟寺前的窟檐、栈道、窟前殿堂与大像楼阁,曾构成莫高窟“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木结构保存较难,而今鲜有遗存。本文梳理自西魏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建筑的发展沿革,并... 窟前建筑指紧贴崖壁修建于石窟寺前的窟檐、栈道、窟前殿堂与大像楼阁,曾构成莫高窟“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木结构保存较难,而今鲜有遗存。本文梳理自西魏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建筑的发展沿革,并探讨其在石窟寺空间序列与整体景观中的作用、多种类型窟前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营造宗教意象方面的作用。北朝至隋代的莫高窟沿水平发展,石窟群通过木构窟檐与廊道衔接,整体建筑外观有助于塑造山水间的寺院意象。而唐代以降,窟前建筑通过凸显高度、增加层次、引入巨大尺度,逐渐勾勒出兼具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建筑景观,反映了造窟者对天上宫阙的丰富想象。结合木构窟檐构件的新考古发现,对归义军至西夏时期的大像阁进行复原设计。大像阁作为关键要素,不仅在崖面外观中创造了视觉秩序,还在视觉上影射了佛教重层天宫之景象。通过营造、改建、维护和使用,窟前建筑成为莫高窟建筑与社会景观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窟前建筑遗址 复原设计 建筑景观 社会景观
下载PDF
宝刹飞来 蜂台合势: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4窟建筑意匠探讨
3
作者 周真如 孙毅华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3期123-135,共13页
敦煌晚唐第14窟是一座以塔的意象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中心塔柱窟。本文对第14窟西披建筑图像与中心龛柱所组成的宝塔形象进行理论复原,并结合窟内另外四处塔图像、佛教与装饰图像,探讨中心宝塔形象对石窟空间意象的塑造... 敦煌晚唐第14窟是一座以塔的意象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中心塔柱窟。本文对第14窟西披建筑图像与中心龛柱所组成的宝塔形象进行理论复原,并结合窟内另外四处塔图像、佛教与装饰图像,探讨中心宝塔形象对石窟空间意象的塑造。提出其中心龛柱造型借鉴吐蕃风格弯柱塔图像的可能。剖析晚唐石窟设计如何通过建筑空间的十字对称,建筑与雕塑、图像空间的穿插和装饰渲染等方式,营造了突出主塔的五佛曼陀罗坛场。讨论宋初重修时补绘的法华塔图像和莲花图案与晚唐宝塔形象在视觉与主题上的关联,及由此完成的法华塔与华藏世界之叠映。提出研究敦煌建筑艺术中复合空间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第14窟 中心柱窟 塔图像 五佛曼陀罗 法华塔 华藏世界 重修 复合空间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研究——基于敦煌研究院早期档案资料的整理
4
作者 吕晓菲 李燕飞 李荣华 《丝绸之路》 2024年第2期61-70,共10页
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截至1976年,文物研究所初步摸清了莫高窟洞窟的数量和内容,完成了492个洞窟的编号,并开展了石窟档案记录工作。1995年,敦煌研究院完成了北区735个洞窟的编号... 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截至1976年,文物研究所初步摸清了莫高窟洞窟的数量和内容,完成了492个洞窟的编号,并开展了石窟档案记录工作。1995年,敦煌研究院完成了北区735个洞窟的编号及洞窟调查工作。通过对1976年之前的洞窟调查档案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频次很高。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是一个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最初的洞窟编号,之后的考古分期断代、造像和壁画研究,直至形成最后调查成果——《莫高窟石窟档案》。这一成果是对几十年来莫高窟洞窟调查工作的总结,也是落实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洞窟调查 档案资料 莫高窟石窟档案》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壁画色彩运用探析
5
作者 刘倩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8期112-114,共3页
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的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亦是敦煌莫高窟艺术最为闪耀的组成部分。敦煌莫高窟壁画历经千年,跨越多个朝代,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多元融... 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的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亦是敦煌莫高窟艺术最为闪耀的组成部分。敦煌莫高窟壁画历经千年,跨越多个朝代,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多元融合、民族化的重要产物,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在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和转化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语言体系。新时代,我们应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敦煌莫高窟壁画色彩进行研究,分析其色彩运用呈现出的民族性、统一性、装饰性、象征性等特点,以及多元融合、传统五行的色彩观,启示当今中国画艺术发展应在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为当今时代中国画创作中色彩的运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壁画 色彩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空间形式探究
6
作者 刘高阳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7-50,92,共5页
文章从莫高窟第61窟石窟空间的构成入手,通过图像比较、归类总结、猜想论证的研究方法,分析石窟的选址与外部环境、石窟内部空间的组成元素以及石窟空间构建的形式美感。文章认为第61窟空间形式的形成因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文... 文章从莫高窟第61窟石窟空间的构成入手,通过图像比较、归类总结、猜想论证的研究方法,分析石窟的选址与外部环境、石窟内部空间的组成元素以及石窟空间构建的形式美感。文章认为第61窟空间形式的形成因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文化的共同影响、政权统治者的政治与宗教意愿、开窟人营建石窟的约束等,同时认为“人、佛、山”自然和谐的空间是第61窟的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空间艺术 构成设计
下载PDF
佛造像衣纹线条之美——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7
作者 尤再蝶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8期77-79,共3页
目前对敦煌莫高窟佛像艺术的研究已十分丰富,可是关于中国佛像造型的衣纹线条研究却很少有所涉及。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中国佛像艺术也接收了其他外来的艺术文化,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其他外来文化,可以有效地推陈出新。... 目前对敦煌莫高窟佛像艺术的研究已十分丰富,可是关于中国佛像造型的衣纹线条研究却很少有所涉及。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中国佛像艺术也接收了其他外来的艺术文化,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其他外来文化,可以有效地推陈出新。为深刻剖析莫高窟佛像艺术,本文将从佛像衣纹的线语言造型进行研究,通过考古学和图像志等研究方法进行运用,从莫高窟服饰风格的变化,造像的衣纹风格去探究佛像艺术的奥秘,对比不同时期的佛像服饰线条造型的研究,从中学习佛像服饰线条造型的艺术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佛像造型 衣纹线条 石窟艺术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
8
作者 夏升霞 《作文(5-6年级适用)》 2024年第3期34-35,共2页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南北长1600多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南北长1600多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飞天4000余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存规模 石窟群 敦煌莫高窟 东方艺术 十六国 鸣沙山 甘肃省敦煌 千佛洞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壁画乐舞中的吐蕃因素
9
作者 谢佳西 黄梦婷 《天工》 2024年第24期10-12,共3页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乐舞数量最多、形式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之一,该时期敦煌地区的文化艺术受到中原及西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吐蕃文化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壁画中的乐舞具有鲜明的吐蕃艺术风格,折射出...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乐舞数量最多、形式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之一,该时期敦煌地区的文化艺术受到中原及西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吐蕃文化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壁画中的乐舞具有鲜明的吐蕃艺术风格,折射出吐蕃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通过对莫高窟第156窟壁画乐舞的研究,揭示其形式题材、舞姿动作和服饰形象等方面体现出的吐蕃文化特征,并从地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视角,进一步探讨吐蕃因素在壁画乐舞中形成之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壁画乐舞 吐蕃因素
下载PDF
基于UGC数据的敦煌莫高窟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10
作者 杜永凤 陆亦农 李丽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7期183-187,199,共6页
基于敦煌莫高窟景区的网络文本,使用ROSTCM6软件进行高频词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对敦煌莫高窟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敦煌莫高窟景区的认知形象以历史文化为主。情绪倾向以积极情感为主,但也存在对配套设施和... 基于敦煌莫高窟景区的网络文本,使用ROSTCM6软件进行高频词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对敦煌莫高窟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敦煌莫高窟景区的认知形象以历史文化为主。情绪倾向以积极情感为主,但也存在对配套设施和管理等方面的中性情绪和负面情绪。整体形象感知以“莫高窟”“壁画”“洞窟”“参观”为核心,有力地印证了敦煌莫高窟旅游的文化价值。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数字赋能营销创新,推动景区旅游提质升级;二是增进景区管理力度,构建游客反馈系统;三是全力优化配套设施,切实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本分析 旅游形象感知 敦煌莫高窟景区
下载PDF
近30a敦煌莫高窟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国彬 汪万福 +5 位作者 詹鸿涛 武发思 张正模 薛平 邱飞 侯文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9-1077,共9页
敦煌莫高窟地处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温差大,降水稀少等特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对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的支撑体、地仗层及颜料层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文物病害发育和活动,因此研究莫高窟环境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壁画病害成因分析... 敦煌莫高窟地处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温差大,降水稀少等特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对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的支撑体、地仗层及颜料层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文物病害发育和活动,因此研究莫高窟环境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壁画病害成因分析和保护对策制定尤为关键。本文利用1990-2020年莫高窟窟顶气象站记录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深入分析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年际、季节和月)莫高窟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暖干化气候特征及其对石窟文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莫高窟气温呈现升高趋势[增长率为0.46℃·(10a)^(-1)],降水总量亦呈现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21 mm·(10a)^(-1)],但降水年际间变异性大且增加量较小,区域暖干化趋势明显。春、夏、秋和冬季的气温均呈现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73、0.44、0.32和0.26℃·(10a)^(-1),其中春季和夏季增温对于年气温升高的贡献率更大;春季和夏季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48 mm·(10a)^(-1)和0.85 mm·(10a)^(-1),秋季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其增长率为-0.29 mm·(10a)^(-1),冬季降水的变异性较小。月尺度上,降水和气温的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体而言,敦煌莫高窟整体呈现暖干化的气候,亦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气温 降水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唐五代经变画中天女服饰之云肩式领型考释
12
作者 赵茜 吴波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5,共10页
本文着重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唐五代时期经变画中天女云肩式领型的变化,梳理其款式及对应形制特征,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提出吐蕃服饰与西亚服饰的流变可能是其特殊领型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论及此类云肩式领型是之后金、元、明、清时期宗教图... 本文着重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唐五代时期经变画中天女云肩式领型的变化,梳理其款式及对应形制特征,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提出吐蕃服饰与西亚服饰的流变可能是其特殊领型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论及此类云肩式领型是之后金、元、明、清时期宗教图像女性形象中广为流传的独立云肩之前提与基础。同时,以世俗服饰中的类似款式领型与之对比,从而揭示天女云肩式领型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文化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肩式领型 天女服饰 敦煌莫高窟 唐五代 经变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中的历史故事与象征意义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佳音 《艺术评鉴》 2023年第13期31-36,共6页
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一个集佛教教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于一体的艺术宝库。壁画中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描绘了人性的挣扎和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生活状况。在象征意义上,壁画融合中西文化,使用了象征和寓言手法,表达了超越... 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一个集佛教教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于一体的艺术宝库。壁画中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描绘了人性的挣扎和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生活状况。在象征意义上,壁画融合中西文化,使用了象征和寓言手法,表达了超越凡尘、向往神圣和理想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壁画艺术 象征意义 历史故事
下载PDF
敦煌研究院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敦煌莫高窟土塔研究》正式出版
14
作者 武海龙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125,共1页
敦煌研究院郭俊叶研究馆员专著《敦煌莫高窟土塔研究》由北京的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正式出版。该著作是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成果《莫高窟及其周边古代土塔遗址调查与研究》(批准号为22KKG003)的最终出版成果。《... 敦煌研究院郭俊叶研究馆员专著《敦煌莫高窟土塔研究》由北京的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正式出版。该著作是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成果《莫高窟及其周边古代土塔遗址调查与研究》(批准号为22KKG003)的最终出版成果。《敦煌莫高窟土塔研究》分调查、研究两篇,对莫高窟及其周边现存的古代土塔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利用多种手段详细记录了土塔位置、内容、保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 研究馆员 敦煌莫高窟 考古调查 土塔 保存状况
下载PDF
“河西汉简·敦煌纸文书·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
15
作者 张丽蓉 熊业腾(图)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甘肃是简牍大省,共出土汉简6万多枚,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与敦煌出土的7万件古文献一样,蕴藏着丰富的中外关系史资料,彼此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为了加强对这些文献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敦煌研究院和甘肃西北史研究会于2023年11月3-7日在... 甘肃是简牍大省,共出土汉简6万多枚,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与敦煌出土的7万件古文献一样,蕴藏着丰富的中外关系史资料,彼此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为了加强对这些文献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敦煌研究院和甘肃西北史研究会于2023年11月3-7日在敦煌莫高窟联手主办了“河西汉简·敦煌纸文书·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关系史 敦煌研究院 河西汉简 敦煌莫高窟 出土汉简 简牍 西北史 相互印证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智慧景区建设研究
16
作者 明玉莹 《新丝路(中旬)》 2023年第7期0130-0132,共3页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景区的内涵,并探讨了敦煌莫高窟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敦煌莫高窟智慧景区建设存在的智慧服务技术运用较少和智慧营销模式单一两大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不断引...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景区的内涵,并探讨了敦煌莫高窟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敦煌莫高窟智慧景区建设存在的智慧服务技术运用较少和智慧营销模式单一两大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不断引进景区智慧化运营人才和技术,完善景区管理机制;创新智慧营销模式,加大营销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景区 敦煌莫高窟 互联网 文献分析法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底层洞窟岩体内水汽与盐分空间分布及其关系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郭青林 王旭东 +4 位作者 薛平 张国彬 樊再轩 侯文芳 张正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3769-3775,共7页
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开凿于第四纪砂砾岩组成的崖壁上,受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影响,洞窟内壁画产生起甲、空鼓和酥碱等多种病害,尤其以底层洞窟最为严重。以病害最具代表性的底层洞窟之一莫高窟第98窟为例,通过在98窟西壁下... 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开凿于第四纪砂砾岩组成的崖壁上,受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影响,洞窟内壁画产生起甲、空鼓和酥碱等多种病害,尤其以底层洞窟最为严重。以病害最具代表性的底层洞窟之一莫高窟第98窟为例,通过在98窟西壁下部无壁画部位钻孔取样测定可溶盐,并在钻孔内布设高精度温湿度监测探头,西壁下部由南向北电阻率测定等研究,得出如下结论:98窟西壁表面到岩体内的可溶性盐主要以硫酸盐和氯盐为主,主要富集在表面至35cm深的岩体内;岩体内的温湿度和盐分有很好的关联性,盐分随着岩体内水汽含量的上升而下降;在岩体深125cm有凝结水产生;在高湿度和崖体源源不断的盐分来源的作用下,导致背靠崖体的西壁壁画内的含盐量要高于其他各壁,对洞窟环境的变化也更为敏感,病害也要远远严重于其他各壁等,这些结论可为壁画病害产生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敦煌莫高窟 岩体 水汽 盐分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论敦煌莫高窟的若干风沙问题 被引量:16
18
作者 屈建军 张伟民 +3 位作者 彭期龙 凌裕泉 李云鹤 江万福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18-425,共8页
本文根据莫高窟风沙活动规律和风沙危害方式对以往的防沙工程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治沙的必要性和长久性,建议在窟顶沙山前沿应采取以阻沙为先导,以窟顶戈壁输沙及崖体固沙为两翼的"六带一体"的防护体系。
关键词 莫高窟 风沙 灾害 敦煌莫高窟 戈壁输沙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探讨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伟民 王涛 +3 位作者 薛娴 汪万福 郭迎胜 刘金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9-414,共6页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防沙历史的综合总结和分析 ,认为莫高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灿烂文化艺术的瑰宝 ,是甘肃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之一。单纯的消极人工清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和旅游业...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防沙历史的综合总结和分析 ,认为莫高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灿烂文化艺术的瑰宝 ,是甘肃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之一。单纯的消极人工清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和旅游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基本点的要求。那么 ,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及文物保护工作环境 ,不仅有利于整个窟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且其示范效应将带动本地区乃至整个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根据风沙环境特征 ,提出了莫高窟防护体系建立的主导思想是 :以防治西北、西南主害风为主 ,根据鸣沙山、砂 (砾 )质戈壁、窟顶崖面等不同地带的具体风沙运动规律 ,采取以固为主 ,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防护原则 ,以切断或削弱鸣沙山沙源和固定流沙 ,并消除沙砾质戈壁面的就地起沙为目的 ,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 ,从根本上消除风沙活动对莫高窟的危害。同时对莫高窟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及防护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防护体系 风沙危害 敦煌莫高窟 风沙环境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崖顶灌木林带防风固沙效应 被引量:28
20
作者 汪万福 王涛 +1 位作者 李最雄 张伟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92-2500,共9页
敦煌莫高窟的风沙防治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 ,灌木林带的建立是这一综合防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已建立的两条灌木林带防护效应的观测分析 ,结果表明 :灌木林带使其周围的气流场重新分布 ,改变了近地表风沙流... 敦煌莫高窟的风沙防治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 ,灌木林带的建立是这一综合防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已建立的两条灌木林带防护效应的观测分析 ,结果表明 :灌木林带使其周围的气流场重新分布 ,改变了近地表风沙流结构 ,0 .5、2 m高处的风速梯度发生显著变化。在林带高 2 0~ 30倍的有效防护范围内风速降低 6 8.1%~ 4 0 .7% ,两条林带后2 m处的输沙率分别是林带前缘 30 m对照处的 1/ 38和 1/ 138,3a时间灌木林带内积沙厚度达 0 .7m。沙地浅层 (0~ 2 0 cm )细沙(0 .2 5~ 0 .1m m)和微沙 (0 .1~ 0 .0 5 mm)含量分别增加了 2 0 .6 %、5 .5 % ,有机质含量在植物根系分布范围内成倍增加。灌木带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效应明显。流沙地 0 .5、1和 1.5 m高处日平均气温比灌木带内分别高出 0 .5、0 .9和 0 .2℃ ,而相对湿度灌木林带内比流沙地平均高 0 .4、0 .3和 0 .1%。浅层土壤 (0~ 2 0 cm)温度昼夜变程与地表温度变化基本呈正弦态分布 ,并以垂直方向向下传递 ,但变幅较地表为小。灌木林带内 0~ 2 0 cm土壤平均温度比流沙地高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灌木林带 防风固沙 效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