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藏经洞“神仙粥”及其食疗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进玉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36-38,共3页
敦煌遗书中发现的P.3810号《呼吸静功妙诀》后附“神仙粥”是修练养生的食疗方。是由山药、鸡头实、粳米等煮成的,是我国最早的山药粥方,具有重要的食疗价值。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神仙粥 中医饮食疗法
下载PDF
两件高宗、武则天时代“敦煌藏经洞出宫廷写经”辨伪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和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6-148,共3页
本文认为北图0623刘幼云藏《金刚般若经》(散0659)和日本三井八郎右卫门藏《妙法莲花经》卷第二是赝品,对此进行了比对性探讨。
关键词 高宗 武则天时代 敦煌藏经洞 宫廷写经
下载PDF
功过难评王圆——敦煌藏经洞文物流散背景剖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樊光春 《西部大开发》 2011年第4期124-124,共1页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发现,敦煌学由此诞生了,莫高窟因此更加闻名世界。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流散 文物 功过 敦煌 莫高窟
下载PDF
“三宝崇拜”与敦煌藏经洞——莫高窟藏经洞的性质再探
4
作者 李并成 李玉林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7-50,74,共5页
由敦煌藏经洞的藏品类别与中原佛寺的"三宝藏"基本一致可推断:藏经与佛教的"三宝崇拜"思想密切相关,藏经洞是供奉佛教"内藏"和"外藏"之处所,藏经的主体是供养经。藏经亦与敦煌、高昌等地自古... 由敦煌藏经洞的藏品类别与中原佛寺的"三宝藏"基本一致可推断:藏经与佛教的"三宝崇拜"思想密切相关,藏经洞是供奉佛教"内藏"和"外藏"之处所,藏经的主体是供养经。藏经亦与敦煌、高昌等地自古以来敬惜字纸、收藏字纸的习俗有一定渊源。土地庙等后出敦煌遗书是上述观点的实物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宝崇拜” 敦煌藏经洞 性质 原因 土地庙遗书
下载PDF
丝缕中的装饰艺术——敦煌藏经洞刺绣艺术品再识
5
作者 李茹 《丝绸之路》 2010年第10期23-27,共5页
敦煌藏经洞文物除了4-14世纪初的5万余件文献之外,还有一部分珍贵的艺术品,如丝织品、纸画、木版画、剪纸、粉本等。其中精美的刺绣丝织品是藏经洞出土的一种佛教装饰艺术品。刺绣丝织品因为材料的相似性、特异性以及不可分割性,使... 敦煌藏经洞文物除了4-14世纪初的5万余件文献之外,还有一部分珍贵的艺术品,如丝织品、纸画、木版画、剪纸、粉本等。其中精美的刺绣丝织品是藏经洞出土的一种佛教装饰艺术品。刺绣丝织品因为材料的相似性、特异性以及不可分割性,使其具备了作为纺织、印染、刺绣工艺独立的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敦煌刺绣丝织品艺术与敦煌石窟壁画一样是敦煌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刺绣艺术 装饰艺术
下载PDF
千古之迷谁解说?——敦煌藏经洞封闭时间及原因讨论综述
6
作者 刘进宝 《社科纵横》 1989年第4期54-57,共4页
敦煌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由于在该窟发现了约五万卷经卷遗书而得名,并震动世界。由此在世界上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然而藏经洞是何时封闭的?其原因何在?八十年来中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敦煌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由于在该窟发现了约五万卷经卷遗书而得名,并震动世界。由此在世界上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然而藏经洞是何时封闭的?其原因何在?八十年来中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敦煌 曹宗寿 伯希和 西夏文 贺世哲 敦煌地区 疑伪经 皇庆寺 刘玉权
下载PDF
12件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藏文写经获修复 被引量:1
7
作者 新华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3期135-135,共1页
从甘肃省敦煌市档案馆获悉,12件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藏文写经完成修复,文献的数字档案也已建立。此举将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修复 藏文 唐代 出土 敦煌莫高窟 市档案馆 数字档案
下载PDF
敦煌藏经洞遗书的特点
8
作者 王泾丰 《社会科学(甘肃)》 1986年第5期130-130,共1页
梁粱在1986年第二期《敦煌研究》发表文章认为,作为敦煌学研究的主要材料之一的敦煌遗书,有如下特点。
关键词 敦煌遗书 敦煌藏经洞 敦煌研究》 敦煌学研究
下载PDF
敦煌藏经洞封闭年代献疑
9
作者 徐时仪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03-104,102,共3页
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中数万卷经卷遗书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研究,形成了敦煌学这门新的学科。敦煌遗书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而且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许多方... 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中数万卷经卷遗书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研究,形成了敦煌学这门新的学科。敦煌遗书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而且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记录,中外学者利用这些原始资料考证有关史实,纠谬补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敦煌卷子大部分未署年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敦煌遗书 敦煌 资料考证 文物价值 伯希和 北宋初 太平兴国 关百益 思纯
下载PDF
敦煌遗书百年弥新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批敦煌藏经洞研究文献
10
作者 金夏 《出版参考》 2000年第15期4-4,共1页
敦煌藏经洞遗书于1900年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使后人看到了古代社会的山河旧样、人间万象;看到了历尽沧桑的九州方圆、往昔岁月的阴晴圆缺。甘肃是敦煌的故里,是甘肃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 敦煌藏经洞遗书于1900年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使后人看到了古代社会的山河旧样、人间万象;看到了历尽沧桑的九州方圆、往昔岁月的阴晴圆缺。甘肃是敦煌的故里,是甘肃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敦煌这颗璀璨的文化艺术明珠。作为敦煌故里最大的一家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敦煌学的发展为己任,深入挖掘本地出版资源,揭示敦煌历史的千古之谜、文化珍秘。在几十年的敦煌类图书出版历程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图书对敦煌遗书文献方面的研究做了细致的缀述与诠释。 其中对敦煌遗书进行了综合整理研究的《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下),收录了著名敦煌学家周绍良、任继愈等人研究佛经、典籍、科学文化、语言文字、民俗民风、河西史地等方面极有见地的论文43篇。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对敦煌遗书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专题研究方面,《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是我国第一个敦煌文学作品选注本,填补了宋代以前讲唱文学的空白。由周绍良、颜廷亮著的《敦煌文学》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另外一本《敦煌文学概论》则在敦煌学的界定、分类、艺术风格等方面提出了新见解,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书 敦煌藏经洞 敦煌讲唱文学 《甘肃藏敦煌文献》 周绍良 民族传统文化 艺术风格 敦煌文学 敦煌写卷 出版社
下载PDF
历尽沧桑 再现辉煌——纪念敦煌藏经洞文物发现一百周年
11
作者 段文杰 《丝绸之路》 2013年第20期7-8,共2页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的产物。最早的洞窟开凿于1600年前的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等十个时期的不断开凿和兴建,形成了一座规模巨大、丰富多彩、...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的产物。最早的洞窟开凿于1600年前的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等十个时期的不断开凿和兴建,形成了一座规模巨大、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东方造型艺术馆。在持续1000年的修建过程中,对当时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了明代,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东移,丝绸之路逐渐冷落,莫高窟也渐渐被内地人士遗忘。这座宏伟的古典艺术宝库在我国西部边陲的戈壁大漠中默默无闻地躺卧了五六百年,遭受着各种自然力量和人为因素的损害。直到公元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打开,封存900多年的5万余件文献、经卷、绣画等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敦煌石窟才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 文物 纪念 东西文化交流 中国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 人为因素
下载PDF
“释门巨擘”释洪辩及敦煌藏经洞
12
作者 彭建兵 《丝绸之路》 2005年第5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释门巨擘” 释洪辩 敦煌藏经洞 吴洪辩 释门都法律
下载PDF
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感言
13
作者 郑本法 陈宗立 《社科纵横》 2000年第3期57-61,共2页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敦煌学研究 段文杰 吐鲁番学 敦煌研究院 敦煌文献 敦煌宝藏 敦煌石窟保护 姜伯勤 敦煌文书
下载PDF
敦煌藏经洞《千字文》考辨
14
作者 任杰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24年第3期37-41,共5页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有五万余件书法墨迹和拓本被公之于众,其中敦煌《千字文》写本就达到160件。本文把收集到的69件敦煌藏经洞《千字文》写卷,按照年代、书写者、书法风格进行分类考辨,分析论证敦煌《千字文》书写时代、书写...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有五万余件书法墨迹和拓本被公之于众,其中敦煌《千字文》写本就达到160件。本文把收集到的69件敦煌藏经洞《千字文》写卷,按照年代、书写者、书法风格进行分类考辨,分析论证敦煌《千字文》书写时代、书写人群和书法价值,管中窥豹,以期对敦煌地区的书法有一定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字文 敦煌藏经洞 书法风格 考辩
原文传递
敦煌藏经洞出土新样幡画与吐蕃、于阗及克什米尔之关系
15
作者 王瑞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共11页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艺术品是体现丝绸之路文化多样性的绝佳范例。斯坦因掠取的10幅幡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其样式与中晚唐时期在敦煌流行的受中国传统绘画样式影响的幡画相异。追溯图像风格源流可知,敦煌这批新...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艺术品是体现丝绸之路文化多样性的绝佳范例。斯坦因掠取的10幅幡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其样式与中晚唐时期在敦煌流行的受中国传统绘画样式影响的幡画相异。追溯图像风格源流可知,敦煌这批新样幡画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地缘政治影响。9世纪前后吐蕃经营敦煌与西域期间,吐蕃人将当时克什米尔、斯瓦特地区流行的金铜佛像(或相关粉本)作为一种新型的造像样式带到敦煌,再由活跃于此地的吐蕃艺术家以此为参照,并融入最先容受、相对熟悉的波罗艺术,将其转化为二维的绘画语言。同时,也不能排除从吐蕃本部直接传至敦煌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幡画 吐蕃 于阗 克什米尔 斯瓦特 西藏—喜马拉雅风格
原文传递
专题:敦煌艺术史研究
16
作者 张建宇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77,共1页
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此后历经千年开窟造像,直至元代,现存500余座洞窟,2000余身彩塑,以及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堪称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完整保留了中国艺术千年演进的连续视觉证据。1900年,敦煌藏经洞(今莫高窟第17窟)被发... 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此后历经千年开窟造像,直至元代,现存500余座洞窟,2000余身彩塑,以及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堪称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完整保留了中国艺术千年演进的连续视觉证据。1900年,敦煌藏经洞(今莫高窟第17窟)被发现,封存在此的中古多语种文书和各类文物重见天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敦煌石窟 敦煌藏经洞 艺术博物馆 莫高窟 多语种 完整保留 敦煌艺术史研究
下载PDF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被引量:18
17
作者 沙武田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73,共13页
封闭藏经洞的外层壁画,即莫高窟第16窟千佛变所反映的是末法思想。辽代有1052年“末法住世”思潮,敦煌曹氏与辽有交往,发展到曹宗寿、曹贤顺初期二地更是关系密切,因此辽代的末法思潮便传到敦煌,与敦煌原有的末法思想相结合,在敦煌的佛... 封闭藏经洞的外层壁画,即莫高窟第16窟千佛变所反映的是末法思想。辽代有1052年“末法住世”思潮,敦煌曹氏与辽有交往,发展到曹宗寿、曹贤顺初期二地更是关系密切,因此辽代的末法思潮便传到敦煌,与敦煌原有的末法思想相结合,在敦煌的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敦煌佛教教团便采取了以绘画表示“末法度人”的千佛变、藏经洞“存经以备法灭”等一系列活动为代表的措施,表达了对末法的恐慌与“佛法即将灭尽”的忧虑。藏经洞可能封闭于曹贤顺初期(公元1014—1020年)或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末法思想 1052年 辽与敦煌
原文传递
敦煌佛教艺术对西藏后弘期初绘画的影响——以西藏山南博物馆藏10—11世纪两幅“幡画”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瑞雷 《美术大观》 2023年第5期122-128,共7页
9世纪中期,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Glang dar ma,799—842)因“灭佛”使西藏历史上出现近百年的“黑暗期”,这期间的艺术形态与吐蕃(633—842)及藏传佛教后弘期初绘画之关系向来是西藏艺术史研究者难解的议题。2006年,西藏山南地区噶塘蚌... 9世纪中期,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Glang dar ma,799—842)因“灭佛”使西藏历史上出现近百年的“黑暗期”,这期间的艺术形态与吐蕃(633—842)及藏传佛教后弘期初绘画之关系向来是西藏艺术史研究者难解的议题。2006年,西藏山南地区噶塘蚌巴奇佛塔出土,现藏于西藏山南博物馆的两幅“幡画”,对探究上述区段艺术之关联,以及重构10世纪之后卫藏与敦煌及其汉地佛教艺术之联动至关重要。本文指出蚌巴奇佛塔出土的“幡画”,其形制、风格、样式等深受敦煌(或汉地)幡画影响,它是10世纪中后期敦煌(或汉地)幡画艺术对西藏绘画渗透影响的典型案例。而这一独具“敦煌—汉地”样式的绘画风格则给予藏传佛教后弘期初绘画深远的影响,11世纪初藏地弘法期间所建佛殿——夏鲁寺马头明王殿、护法殿,以及扎塘寺集会大殿等壁画均见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塘蚌巴奇佛塔 幡画 夏鲁寺 扎塘寺 敦煌藏经洞
下载PDF
读伯希和敦煌藏经洞笔记
19
作者 周振鹤 张琳敏 《新华文摘》 2009年第19期152-154,共3页
中国人常讲“福无双至”,但在前一世纪与上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显然是福有双至的。1899年殷墟甲骨发现,1900年敦煌遗书出世。只可惜这两个年份都是事后人们的追溯,一开始,许多人怀疑甲骨文。一开始,敦煌卷子只是王道士有时拿来赠... 中国人常讲“福无双至”,但在前一世纪与上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显然是福有双至的。1899年殷墟甲骨发现,1900年敦煌遗书出世。只可惜这两个年份都是事后人们的追溯,一开始,许多人怀疑甲骨文。一开始,敦煌卷子只是王道士有时拿来赠给有权势的人的礼品。在八年的长时间里,没有任何官员与学者关心过这个不可思议的藏经洞以及其中的大量宝贝。敦煌遗书实际上是在伯希和把藏经洞翻了个遍以后才引起轰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伯希和 笔记 敦煌遗书 中国文化 殷墟甲骨 中国人 甲骨文
原文传递
史诗《格萨尔》中的若干历史根据——以敦煌藏经洞吐蕃历史文书为中心
20
作者 张延清 《甘肃民族研究》 2007年第2期41-48,共8页
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古藏文经卷中有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藏文译述本,共三件,卷号是:S·T·737,P·T·981、P·T·983。此本将《罗摩衍那》主要情节作了译述,是今知该史诗最早外文译本。佛教自两汉之际传... 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古藏文经卷中有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藏文译述本,共三件,卷号是:S·T·737,P·T·981、P·T·983。此本将《罗摩衍那》主要情节作了译述,是今知该史诗最早外文译本。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明帝(公元58-76年在位)时,蔡倍至印度研究佛学归来,在洛阳建寺译经,中国开始有汉译本佛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经洞 《格萨尔》 历史文书 历史根据 史诗 《罗摩衍那》 吐蕃 外文译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