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初理学转向与张履祥“敬义夹持”的道德修养工夫
1
作者 肖永明 张天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64,共7页
作为对晚明王学的反动,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的学术侧重于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工夫,继承朱子"居敬穷理"而突出"敬";继承孔子"博文约礼"而突出"礼";又继承二程"敬义夹持"以强调"主敬&... 作为对晚明王学的反动,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的学术侧重于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工夫,继承朱子"居敬穷理"而突出"敬";继承孔子"博文约礼"而突出"礼";又继承二程"敬义夹持"以强调"主敬"与"约礼"的内外结合。这两者又表现为"从主静到主敬"、"从穷理到约礼"两方面的工夫论转向,"主敬"则以天理为内在修养之依据,"约礼"则以礼义为日常处事之准绳,二者相辅相成,落实于人伦日用,从而凸显其理学的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履祥 清初理学 工夫论 敬义夹持
下载PDF
“敬以直内”与“敬义夹持”:二程敬论之别
2
作者 聂威 《船山学刊》 2023年第1期96-106,共11页
二程对敬论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程颐以“敬以直内”为根本阐释“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程颢以“敬义夹持”融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程颐的“敬以直内”以主一无适、整齐严肃为特点,程颢的“敬义夹持”以敬义一本、与物同体... 二程对敬论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程颐以“敬以直内”为根本阐释“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程颢以“敬义夹持”融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程颐的“敬以直内”以主一无适、整齐严肃为特点,程颢的“敬义夹持”以敬义一本、与物同体为特点。朱熹把程颐敬论的工夫义与程颢敬论的境界义整合,在心已发与未发处加以深化,并加入常惺惺、敬畏等内容,丰富了敬的知识体系,把传统儒学中的敬论推向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以直内 敬义夹持 二程 敬论 朱熹
下载PDF
“素位之学”与“敬义夹持”——论陈确与张履祥学术思想中的关联
3
作者 韩雪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年第3期74-81,共8页
学术界大多以"清初朱子学"和"心学修正派"来区分张履祥和陈确的思想,认为他们代表着对蕺山之学的不同取舍和明清学术转型的不同路径。尽管陈确与张履祥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但实际上他们都重视道德践履,主张弃"... 学术界大多以"清初朱子学"和"心学修正派"来区分张履祥和陈确的思想,认为他们代表着对蕺山之学的不同取舍和明清学术转型的不同路径。尽管陈确与张履祥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但实际上他们都重视道德践履,主张弃"虚"蹈"实",强调"素位之学"和"敬义夹持",这体现出他们由玄远之学向实践力行之学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位之学 敬义夹持 陈确 张履祥
下载PDF
敬义夹持视域下的程颐哲学工夫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敬峰 《理论界》 2012年第8期104-107,共4页
孔子主张"求仁",是要向外发用,孟子主张"义内",是说行"义"的根据为人性所本有,而到程颐合内外始提出"敬义夹持",程颐以"敬"与"义"二元对立一元为主之二分结构,统领其工夫... 孔子主张"求仁",是要向外发用,孟子主张"义内",是说行"义"的根据为人性所本有,而到程颐合内外始提出"敬义夹持",程颐以"敬"与"义"二元对立一元为主之二分结构,统领其工夫论,形成以"敬义夹持"为核心之心性工夫论,追本溯源探究程颐的"敬义夹持"思想是廓清和理顺程颐哲学工夫论,从而为研究"敬义夹持"思想之集大成者朱子乃至儒家心性工夫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敬义 敬义夹持
原文传递
从“主敬”思想看朱熹的主体修养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爱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2008年第3期21-22,共2页
主敬思想是朱熹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在二程提出主敬思想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诠释,主要从敬是主一,敬是"动容貌、整思虑"的内外相合以及"敬义夹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鲜明的主敬思想。敬是主体修养... 主敬思想是朱熹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在二程提出主敬思想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诠释,主要从敬是主一,敬是"动容貌、整思虑"的内外相合以及"敬义夹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鲜明的主敬思想。敬是主体修养时所应有的积极的态度。认知主体只有以敬的态度加强个人修养,才能明善去欲,居敬持志,进而才能通过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等种种工夫,达到朱熹所言的"克人欲、存天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主敬 主一 动容貌 整思虑 敬义夹持
下载PDF
理学视域下的“中和”新解——论程颐的中和思想
6
作者 张斯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16,共8页
程颐建构理学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儒家道统论的逻辑下,对传统的儒家典籍进行理学化诠释。他对《中庸》之“中和”思想的疏解,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程颐将“中”分为“在中”“中之道”和“中者状性之体段”三个层次:“在中”指... 程颐建构理学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儒家道统论的逻辑下,对传统的儒家典籍进行理学化诠释。他对《中庸》之“中和”思想的疏解,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程颐将“中”分为“在中”“中之道”和“中者状性之体段”三个层次:“在中”指心体寂然不动时呈现的浑然无方向的状态;“中之道”凸显的是“已发之中”,即“和”的无过不及之意;“中者状性之体段”是指至善之性本自中道、无偏塞昏蔽的性状。程颐基于心性论说明了“中”之三义的思想次第:心体未发时能够涵摄性体以构成其“浑然在中”的内在根据;心贯通于未发已发,因而可以由“发而中节”之和探寻性体的中道状态。在工夫论上,他以“敬义夹持”为修养总则,要求未发时以恭敬的态度涵养心性统一体,保持“在中”状态;已发时加上格物穷理的集义工夫,获得判断是非的具体准则并落实之。程颐对“中和”思想具有理学化色彩的诠释,使得《中庸》成为支撑其理学体系的关键文献,也为道学开辟了一条区别于汉唐儒学的经典诠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中和 未发已发 心性 敬义夹持
下载PDF
“敬”论视域下二程子工夫论的思想异同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正泰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9-75,共7页
"敬"是理学的重要工夫,由陈襄、周敦颐、张载提出了最初的理学"敬"论,其后二程子进一步建立了自洒扫应对以至成德成圣的工夫体系。而在二程子逝后,对其思想异同的讨论逐渐兴起,学界更是有区分明道、伊川为二系的观... "敬"是理学的重要工夫,由陈襄、周敦颐、张载提出了最初的理学"敬"论,其后二程子进一步建立了自洒扫应对以至成德成圣的工夫体系。而在二程子逝后,对其思想异同的讨论逐渐兴起,学界更是有区分明道、伊川为二系的观点。明道直接体认本体然后以诚敬存之的工夫进路,除了与物同体的"识仁"工夫外,也有人伦日用中的诚敬涵养工夫。伊川自敬义夹持以上达天德的工夫进路,以"主一"与"集义"工夫使人能顺事物之理而行,达到明天理达天德的工夫目的。二程子的工夫路径固然各有偏重,但是明道不曾忽视人伦日用中的涵养持守,而伊川由居敬涵养也可以体认本体。并且,二程子由不同进路都获得了心思平静、自然和乐的工夫效验,同时又能超越和乐、安乐,体认人天万物一体之理,感受鸢飞鱼跃的工夫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子 诚敬主一 敬义夹持 鸢飞鱼跃
原文传递
朱熹论(道德)意志软弱及其心理机制
8
作者 王开元 《理论界》 2015年第6期86-90,共5页
意志软弱,是伦理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存在性也获得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意志软弱者总体上呈"知而不行"的表现形式,但意志软弱者又常常具有某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其内在的实质是理性与欲望之间的不协调。为了... 意志软弱,是伦理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存在性也获得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意志软弱者总体上呈"知而不行"的表现形式,但意志软弱者又常常具有某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其内在的实质是理性与欲望之间的不协调。为了克服意志软弱的发生,朱熹推崇一种将内在工夫与外在实践结合起来的敬义夹持的修养方法,以培养行为主体的道德意志力。朱熹的理论建构虽具有其自身的圆融性,但也难免有其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意志软弱 知而不行 心理机制 敬义夹持
原文传递
有本乃济时 兼博古今典——略论伊秉绶之理学思想
9
作者 钱伟强 《艺术品》 2020年第6期10-21,共12页
理学作为传统儒学的集大成形态,自宋至明,对政治文化各领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构成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学术人格的基本底色。入清以后,理学整体渐趋式微,尤其是乾嘉"朴学"兴起之后,各种反对之声蜂起,使得整体学术风向... 理学作为传统儒学的集大成形态,自宋至明,对政治文化各领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构成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学术人格的基本底色。入清以后,理学整体渐趋式微,尤其是乾嘉"朴学"兴起之后,各种反对之声蜂起,使得整体学术风向发生巨大转变。而生于其时的伊秉绶却能不为时风所移,坚守理学传统,这当然与他"名父之子"的家庭教养、"人师之弟"的师承渊源,即所谓的"敬义夹持"的影响有关1。长期以来,伊秉绶作为理学家的身份缺少研究者足够的关注,相关研究极为罕见。因此,笔者试就其理学渊源、理学思想等问题粗作考论,庶期见先生立身根本之所在,用为治先生之学者知人论世之一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思想 伊秉绶 传统儒学 敬义夹持 知人论世 家庭教养 学术人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