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识世界中的生命意识
1
作者 陈新汉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4,共11页
常识是人们广泛认同并得到检验的信念。常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受到检验,这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常识的主体。人类在生命活动中形成“我”的生命意识,“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概括了人类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最终追求,... 常识是人们广泛认同并得到检验的信念。常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受到检验,这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常识的主体。人类在生命活动中形成“我”的生命意识,“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概括了人类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最终追求,成为两个最具普遍性的常识。我们可以把常识划分为“与感觉和知觉相联系的常识”和“与观念相联系的常识”,后者包括“知识类型的常识”和“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与目的形成相联系的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比“与方法形成相联系的知识类型的常识”更为重要。同人生最根本的“利害”相联系的“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是常识世界的核心。人文精神作为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既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是由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了的“世界精神”。作为常识世界核心的生命意识是人文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这代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人文精神通过常识世界中的生命意识,以集体意识的方式、“共鸣”的方式、“范式”的方式和归宿感的方式成为人文精神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常识,认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对于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常识世界的敬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崇高的信仰意味。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对常识予以批判,不能把常识等同于广泛认同的信念,要研究常识适用的范围,辩证地对待常识的坚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识世界 生命意识 人文精神 敬畏常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