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难兴邦——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叙事与灾难记忆建构
1
作者 叶茂 梁文烩 罗佳月 《科技传播》 2023年第6期36-41,共6页
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为个案探讨其记忆生产逻辑与实践现状。博物馆建构起叙述者这一空间叙事主体,组织起凝聚与共享的集体记忆效果。博物馆的内部展陈通过展览文本的筛选和形成到建筑空间的布局来形成感官上的反馈;外部建筑... 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为个案探讨其记忆生产逻辑与实践现状。博物馆建构起叙述者这一空间叙事主体,组织起凝聚与共享的集体记忆效果。博物馆的内部展陈通过展览文本的筛选和形成到建筑空间的布局来形成感官上的反馈;外部建筑景观作为表征物质和有型结构的场所构建“记忆之场”。总体来说,博物馆为使参观者从创伤的情绪中重构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使用“多难兴邦”作为空间媒介的叙事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灾难记忆 媒介叙事 5·12特大地震纪念馆
下载PDF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 被引量:2
2
作者 聂文兵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19-20,共2页
了纪念汶川地震及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在2009年3月,国家将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国的“防灾减灾日”。每到“5·12”汶川地震周年,除了新闻媒体会投人大量的媒体资源对这一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许多网民也会通过在... 了纪念汶川地震及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在2009年3月,国家将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国的“防灾减灾日”。每到“5·12”汶川地震周年,除了新闻媒体会投人大量的媒体资源对这一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许多网民也会通过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发帖纪念。本文从集体记忆理论出发,以记忆文本为中心,以人民13报2009年到2018年每年5月12日刊载的汶川地震的相关纪念报道为分析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集体记忆 人民日报 地震报道 2009年 防灾减灾 灾难性事件 媒体资源
下载PDF
汶川十年,新媒体如何书写灾难的集体记忆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漫 董立林 《传媒评论》 2018年第5期45-47,共3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的产品生产也愈发丰富,各媒体根据自身特色,扬长避短,推出了有自己独有风格的新媒体产品。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无论是央媒还是地方媒体,都抓住这...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的产品生产也愈发丰富,各媒体根据自身特色,扬长避短,推出了有自己独有风格的新媒体产品。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无论是央媒还是地方媒体,都抓住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产品,无论是在策划的深度上还是产品的呈现上,都有不少值得圈点的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新媒体 集体记忆 灾难 书写 产品生产 媒体产品 互联网技术
下载PDF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伟大奇迹昭示录
4
作者 李亚杰 杨雪梅 《党的生活(云南)》 2011年第5期21-24,共4页
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总会发生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恢复重建 抗震救灾 地震灾区 人民至上 集体记忆 民族
下载PDF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痛与思
5
作者 朱雪梅 《地理教学》 2008年第7期8-9,共2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进发。,这一刻地动山摇,这一刻定格在全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痛。时间一天天逝去,我们在悲痛中送别离去的亲人,在灾难中凝聚起团结的力量。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民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进发。,这一刻地动山摇,这一刻定格在全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痛。时间一天天逝去,我们在悲痛中送别离去的亲人,在灾难中凝聚起团结的力量。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民众在向世界昭示着一个强大的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中国!痛定思痛,除了悲哀和群策群力之外,我们更需要好好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因为灾难还会不期而至,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才是战胜灾难的最有力的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中华民族 地震 灾难
下载PDF
由《唐山大地震》引发对中国灾难片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黎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62-64,共3页
作为当前国内屈指可数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以上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为故事引子和背景,讲述了在地震灾难后,一家人因地震而经历的生死离别和爱恨情仇.徐帆饰演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 作为当前国内屈指可数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以上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为故事引子和背景,讲述了在地震灾难后,一家人因地震而经历的生死离别和爱恨情仇.徐帆饰演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也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难以弥合的情感困境.32年后的母女重遇,使这种情感的郁结得到了释然.可以说这是一场持续了32年的"情感余震".地震所具有的强大毁灭性,不仅摧毁了物,还扯断了、刺痛了人的情感关系和心.物可以再建,但是后者的恢复则是长时间的."23秒,32年",作为《唐山大地震》海报上的宣传语,很好地概括了这部电影.电影对32年前亲身经历那场灾难的人以及所有共同经历的"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的中国人是记忆深刻的,它触动的是整体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灾难 中国人 5.12地震 情感关系 亲身经历 集体记忆 70年代
下载PDF
民族自强、个人主义和心灵重建——解读灾难电影中民族心理的体现
7
作者 潘桦 向璐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3-134,共2页
好莱坞电影《2012》自2009年上映之后,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带给了地球人将信将疑的担忧。随后这两年,世界地质灾难的过度频繁加深了人们的焦虑。汶川地震夺走了6万多人的生命;海地地震造成了22万人丧生(这个数字相当于海地全国总人口... 好莱坞电影《2012》自2009年上映之后,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带给了地球人将信将疑的担忧。随后这两年,世界地质灾难的过度频繁加深了人们的焦虑。汶川地震夺走了6万多人的生命;海地地震造成了22万人丧生(这个数字相当于海地全国总人口数的2%);随后的新西兰地震和玉树地震又给刚经受过灾难的地球一次致命的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民族自强 民族心理 灾难 个人主义 地震 解读 心灵
下载PDF
媒体提问与灾难集体记忆
8
作者 曹林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96-96,共1页
九年前的此时,你在干吗?——对多数人来说,这个问号首先开启的不是回忆,而是一阵短暂的沉默。但换种问法:汶川地震时,你在干嘛?模糊的年份,一下就具体了很多。今年“5·12”九周年的时候,腾讯问答平台就发布了这样的问题。
关键词 集体记忆 灾难 提问 媒体 地震
下载PDF
因汶川而感动 在感动中成长
9
作者 李直声 《军工文化》 2018年第5期88-89,共2页
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吓到我们,反而让我们空前的团结、坚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见证了航空人坚强的意志和凝聚的力量!2008年5月12日,一个让人痛彻心扉的日子。在那个阳光惨白的午后,八级特大地震在汶川降临!那一刻,奔雷怒号,地动山... 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吓到我们,反而让我们空前的团结、坚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见证了航空人坚强的意志和凝聚的力量!2008年5月12日,一个让人痛彻心扉的日子。在那个阳光惨白的午后,八级特大地震在汶川降临!那一刻,奔雷怒号,地动山摇,数万生灵,殒于一瞬。这一震,足令人神共泣,寰宇同悲!这是多灾多难的华夏儿女的又一次劫难,更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又一场洗礼。多难兴邦,我们从不希望多难,可因为灾难,我们再一次被真情打动,因为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 2008年 特大地震 民族精神 多难兴邦 灾难 坚强
下载PDF
从汶川到玉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再次彰显
10
作者 陈二厚 安蓓 +2 位作者 樊曦 何雨欣 冶晓刚(图) 《党的生活(青海)》 2010年第5期33-33,共1页
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灾难抗争的历史。在一次一次灾难的砥砺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生长、光大。对中华民族来说.这又是一个特殊时刻。汶川地震创刻在人们心头的伤痕尚未痊愈。玉树强震再令... 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灾难抗争的历史。在一次一次灾难的砥砺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生长、光大。对中华民族来说.这又是一个特殊时刻。汶川地震创刻在人们心头的伤痕尚未痊愈。玉树强震再令中华母亲为之泣血。巨大的灾难.又在考验着中华民族的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社会主义制度 玉树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 灾难 发展史
下载PDF
灾难地居民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关系研究——以汶川地震北川老县城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钱莉莉 张捷 +2 位作者 郑春晖 张宏磊 郭永锐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88-1002,共15页
从记忆地理和地方感角度,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的人地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灾后居民集体记忆的维度,探讨了灾后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灾后集体记忆(灾难... 从记忆地理和地方感角度,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的人地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灾后居民集体记忆的维度,探讨了灾后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灾后集体记忆(灾难记忆、创伤情感、抗灾记忆、观念启示、怀旧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灾后积极的抗灾记忆、观念启示、怀旧记忆对于提升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而地方认同对于提升地方保护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果对于了解居民灾难心理、地方感、灾后行为有一定帮助,对于灾后遗址保护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地方认同 灾难 创伤 怀旧 地震
原文传递
灾难报道中不应忽略的细节
12
作者 彭耕耘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第2期74-75,共2页
伊春空难、舟曲泥石流、东北洪水、玉树地震、汶川地震……多难兴邦,面对近年来一系列重大灾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新闻媒体是抗击灾难的重要力量,在如实披露灾情、吸引世人关注、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伊春空难、舟曲泥石流、东北洪水、玉树地震、汶川地震……多难兴邦,面对近年来一系列重大灾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新闻媒体是抗击灾难的重要力量,在如实披露灾情、吸引世人关注、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动员社会救灾力量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要做好抗灾报道,除了宏观局势的把握,中观救援战略战术的运用外,微观操作层面一些细节处理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报道 忽略 舆论引导作用 地震 多难兴邦 中华民族 新闻媒体 凝聚人心
下载PDF
多难兴邦与灾难记忆——地震展馆中的文化重建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新建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0年第1期2-17,共16页
本文关注"汶川地震"后的文化重建,由此分析华夏源流中对于灾难记忆的文化传统,提出并对比分别以"粉饰太平"和"忧患人生"为特征的两条对立路线,其中特别考察和描述了以"地震博物馆"及"遗... 本文关注"汶川地震"后的文化重建,由此分析华夏源流中对于灾难记忆的文化传统,提出并对比分别以"粉饰太平"和"忧患人生"为特征的两条对立路线,其中特别考察和描述了以"地震博物馆"及"遗址公园"等为载体的一系列灾后重现对于四川灾情的整体表述和传承。文章目的在于借此探讨"多难兴邦"及"居安思危"这类的文化认知与记忆,何以在华夏源流的历史传承中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灾难记忆 博物馆 人类学
原文传递
口语记忆与数字记忆
14
作者 刘海龙 《财新周刊》 2023年第44期85-85,共1页
个人的临时经验必须经过分享之后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记忆。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讲故事的人,倾听故事的人,记录故事的人。家乡来人,一起聚餐,又聊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讲故事的人极具感染力,讲到地面如波浪般起伏,地面裂开再合拢;讲到... 个人的临时经验必须经过分享之后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记忆。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讲故事的人,倾听故事的人,记录故事的人。家乡来人,一起聚餐,又聊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讲故事的人极具感染力,讲到地面如波浪般起伏,地面裂开再合拢;讲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一个小学校不断挖出遇难者尸体,用建筑用的大瓦两片一扣,两头封上就做成一个棺材,很多瓦瓮整齐地排在一起。帐篷就在旁边,寂静的夜晚,远处时不时传来山体滑坡塌陷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山体滑坡 数字记忆 讲故事的人 小学校 亲身经历 遇难者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告诉我们什么?
15
《民营视界》 2008年第3期80-80,共1页
灾难以它特有的粗暴方式陡然降临了中华民族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和撼动。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生离死别的残酷和悲惨,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扼腕痛惜的愤怒和无奈,一个月的时间了,哭泣的人已经流尽了眼泪,鲜红的伤口也开始缓缓地愈... 灾难以它特有的粗暴方式陡然降临了中华民族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和撼动。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生离死别的残酷和悲惨,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扼腕痛惜的愤怒和无奈,一个月的时间了,哭泣的人已经流尽了眼泪,鲜红的伤口也开始缓缓地愈合,所有悲伤终会慢慢散去,但灾难过后的反省和问责却是我们绝不能轻易跳迈过去的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中华民族 灾难
原文传递
救灾还需“举国体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敏 《社会观察》 2011年第5期32-34,共3页
汶川地震、日本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与核灾难、美国飓风、苏联核灾难,中国与欧美日各国面对大灾难的应对能力和救灾效果,让我们再次深思: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家治理经验,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 汶川地震、日本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与核灾难、美国飓风、苏联核灾难,中国与欧美日各国面对大灾难的应对能力和救灾效果,让我们再次深思: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家治理经验,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经验,如何继往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国体制” 救灾 地震 治理经验 灾难 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 社会治理
下载PDF
关于无偿献血你该知道的事
17
作者 刘江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8年第4期4-4,共1页
无偿献血是拯救他人生命,自愿将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利他行为。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天津大爆炸等灾难事故面前,无偿献血不仅成为检测公民爱心的“试金石”,更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关键词 无偿献血 社会公益事业 地震 利他行为 灾难事故 中华民族 凝聚力
下载PDF
The Number to Be Rememcered
18
作者 Zang Kejia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8年第11期14-15,共2页
At the press time,it has been 13 days since the May-12 Wenchuan Earthquake,the hardest time for the whole na- tion.Ten thousands of people died,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ouses collapsed to pieces,and millions of natio... At the press time,it has been 13 days since the May-12 Wenchuan Earthquake,the hardest time for the whole na- tion.Ten thousands of people died,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ouses collapsed to pieces,and millions of national fel- lows grieved,cried to river of tears.May the dead be peaceful in the heaven,and may the survived be strong on the rebuilt land. Some memorable numbers are collected as follows.Let them live vivid in our memory.Let them switch into the power to urge us ah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自然灾害 救灾工作 灾区
下载PDF
灾难中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19
《山东人大工作》 2010年第5期1-1,共1页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震。山河破碎,家园不再。距汶川大地震不到两年时间,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再次震惊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震惊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
关键词 中华民族精神 灾难 玉树藏族自治州 2010年 地震 玉树县 青海省 震惊
原文传递
亟待建立应对灾害的辅助器具储备机制
20
作者 马凤领 陶静 苑伟 《社会福利(实务版)》 2010年第5期34-36,共3页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近两年,对中华民族来说,汶川大地震是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它也唤起了人们对地震灾难更多的思考。期间,灾区的抗震救灾和灾后伤残人员的康复服务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近两年,对中华民族来说,汶川大地震是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它也唤起了人们对地震灾难更多的思考。期间,灾区的抗震救灾和灾后伤残人员的康复服务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辅助器具在伤员急救和康复阶段的广泛使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器具 储备机制 灾害 特大地震 康复服务 地震 中华民族 地震灾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