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数字公共空间与女性非农就业发展研究
1
作者 周舟 曾银凤 《传媒论坛》 2023年第24期42-45,共4页
乡村数字公共空间与乡村女性就业问题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在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背景下,乡村数字公共空间一方面拓展了乡村女性社会交往的空间、促进乡村女性非农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为乡村女性非农就业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面,它可能引起乡村... 乡村数字公共空间与乡村女性就业问题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在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背景下,乡村数字公共空间一方面拓展了乡村女性社会交往的空间、促进乡村女性非农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为乡村女性非农就业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面,它可能引起乡村女性就业欲望与能力不匹配、非理性行为加剧等问题。想要发挥数字公共空间在乡村女性非农就业中的最大效用,可立足政府、企业、乡村组织和个人等主体,构建更完善、高效、可持续的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公共空间 乡村女性 非农就业
下载PDF
数字乡村公共空间的模式比较及治理对策——基于G市“村务微信群”与H市“为村”平台的实践经验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嘉敏 李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7期159-162,共4页
数字乡村公共空间作为重建乡土公共性的一种方式,对于乡村的良好治理至关重要。选取了具备横向联结性的G市“村务微信群”与具备多维交互性的H市“为村”平台,从扩展能力、运行方式以及实施困难性3个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认为,应尊... 数字乡村公共空间作为重建乡土公共性的一种方式,对于乡村的良好治理至关重要。选取了具备横向联结性的G市“村务微信群”与具备多维交互性的H市“为村”平台,从扩展能力、运行方式以及实施困难性3个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认为,应尊重乡村之间的差异性,适度把握治理平台的扩展性,不断优化数字平台运行方式,才能有效提升数字乡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公共空间 数字治理平台 平台类型 模式比较
下载PDF
重建连接:乡村数字公共空间的交往实践——基于华南李村的田野调查
3
作者 肖雅丹 周舟 《新闻前哨》 2024年第19期30-33,共4页
以微信群和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公共空间,对乡村社会交往实践产生深刻影响。微信群的介入,为村民提供讨论公共事务、交流分享信息、日常闲聊沟通的平台,搭建“熟人社会”的网络交流空间;短视频平台凭借地方性和流动性特征,使村民实... 以微信群和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公共空间,对乡村社会交往实践产生深刻影响。微信群的介入,为村民提供讨论公共事务、交流分享信息、日常闲聊沟通的平台,搭建“熟人社会”的网络交流空间;短视频平台凭借地方性和流动性特征,使村民实现同圈层全方位社交。数字公共空间实现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新连接,增强乡村共同体凝聚力,对于乡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传播 数字公共空间 交往实践
下载PDF
智能化时代的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建设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永 《图书馆界》 2021年第1期63-66,共4页
着眼我国正在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全面迈入智能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建设的整体态势,提出智能化时代的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建设应以建立智能化的平台支撑体系、开放性的标准规范体系、多样化的服务应用体系、差异化的绩... 着眼我国正在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全面迈入智能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建设的整体态势,提出智能化时代的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建设应以建立智能化的平台支撑体系、开放性的标准规范体系、多样化的服务应用体系、差异化的绩效评价和监管体系为着力点,突出智能化、系统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推进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建设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公共数字阅读空间 大数据
下载PDF
数字空间中的社区共同体营造路径--基于城市社区业主微信群的考察 被引量:22
5
作者 邵春霞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8,共12页
社区共同体困境在根本上源于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社区共同体包括三个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以关爱和情感归属为核心的情感共同体、以参与和公共精神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以合作和秩序建构为核心的治理共同体。其中,情感共同体... 社区共同体困境在根本上源于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社区共同体包括三个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以关爱和情感归属为核心的情感共同体、以参与和公共精神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以合作和秩序建构为核心的治理共同体。其中,情感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属于内生型共同体,社区治理共同体属于延展型共同体。邻里互助型数字空间从守望相助、共同生活和邻里狂欢三个方面塑造社区情感共同体,居民议事型数字空间从理性讨论和动员参与两个维度塑造社区利益共同体。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情感因素是值得挖掘的治理资源,数字公共空间为凝聚共同体情感提供了可能的平台,也有助于促进实质上的居民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社区共同体 治理共同体 情感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数字公共空间
下载PDF
Digital Art as Urban Communication
6
作者 Scott McQuire 《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1期86-89,76,77,共6页
As mobility and migration become the norm,citizens in modern cities live among people who remain strangers to each other.This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urban social life.Public space is a critical f... As mobility and migration become the norm,citizens in modern cities live among people who remain strangers to each other.This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urban social life.Public space is a critical forum in which strangers encounter each other an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social protocols for coexisting in diversity.New media technologies have huge impact on the form and quality of public space.Digital art can create experimental public spaces in which mediated connections and embodied presence are combined in new ways.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digital art,we can imagine a communicative city in which urban digital media is less about spectacle,and more about promoting new forms of public speech and social encounter between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communication Digital art Public space GEOMEDIA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艺术风险:公共艺术与大数据资本主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张钟萄(文/图) 《公共艺术》 2020年第3期24-29,共6页
数字时代的公共艺术正面临公共空间的数字化转型,因而公共艺术与特定的物理场域之间的联系在渐渐变弱。这既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场域特性",也会改变公共艺术自身的特征。本文试图以数字时代的公共空间转变为视... 数字时代的公共艺术正面临公共空间的数字化转型,因而公共艺术与特定的物理场域之间的联系在渐渐变弱。这既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场域特性",也会改变公共艺术自身的特征。本文试图以数字时代的公共空间转变为视角,表明公共艺术正面临着数字时代的风险,一方面是基于公共艺术与物理场域及场域特性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公共空间、展示平台与艺术内容在数字时代的变化,暗含着艺术实践平台和大数据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大数据资本主义 数字公共空间 场域特性
原文传递
Personal Urbanities: Domesticating the Public Domain
8
作者 Jacopo Leveratt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7期424-431,共8页
City and personality have never been easily associated. Historically, since classical antiquity, urban space has always been the reflection of a collective identity representing the natural inclination of human beings... City and personality have never been easily associated. Historically, since classical antiquity, urban space has always been the reflection of a collective identity representing the natural inclin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live in group. However, according to Lewis Mumford, the city has been the context in which another ideal arose--the concept of personality. This ideal,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urban design, seems to have had a very marginal role, if not as a formal or functional analogous structure. Nevertheless, looking at the physical consistence of built space--as well as its ideal formulation--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some evidence of Mumford's theory. Therefore, the paper, through an architectural overview ranging from classical street-side benches to contemporary digital cities, aims at outlining the progressive change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urban identities from a collective to a more personal dimension. It describes how public space design,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has redefined its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possibilities of personal intervention for users, and it focuses on the gradual shift of this discipline towards other scales, instruments and objectives, in a sudden disciplinary convergence with interior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ial design. Thus, showing how a pervasive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is nowadays transforming not only the use, but also the symbolic meaning that the public domain has traditionally h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itecture urban image construction identity creation public spaces human scal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