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9篇文章
< 1 2 1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1
作者 谭锦林 黄承发 叶志红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检出。对比2组患者脑动脉瘤的分布情况、动脉瘤测量情况,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与诊断时间。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瘤采用CTA诊断的检出率为20.0%、17.5%,采用DSA诊断的检出率为2.5%、0,CTA检出率较高;CT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4.2%、87.5%、93.3%,均高于DSA诊断的73.1%、62.5%、70.0%(P<0.05);2种诊断方式对中等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瘤颈平均大小、瘤体长径、瘤体短径在研究组的结果中表现为(3.2±0.5)mm、(10.6±1.3)mm、(5.5±0.6)mm,与对照组的(3.7±0.4)mm、(11.0±1.6)mm、(5.4±0.4)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和准确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造影 动脉 应用价值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成像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
2
作者 王路虎 马绪静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1期8-10,共3页
目的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评估。方法选取本院影像中心2019年9月—2022年9月44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进行CTA及DSA造影检查,视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 目的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评估。方法选取本院影像中心2019年9月—2022年9月44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进行CTA及DSA造影检查,视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结果CTA诊断阳性38例(含假阳性2例)、阴性6例(含假阴性1例),敏感度95.00%、特异度85.71%、准确度93.62%,Kappa=0.762,代表度为高度。结论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结果准确可靠,与DSA检查相似,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初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成像 数字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狭窄检出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
3
作者 侯荣娜 周学良 +5 位作者 宋梦瑶 张程智 孙占国 方毅 韩新巍 焦德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0-392,共3页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肺动脉梗阻性疾病而接受经股静脉途径钳夹活检患者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以取材满足病理学诊断所需为技术成功...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肺动脉梗阻性疾病而接受经股静脉途径钳夹活检患者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以取材满足病理学诊断所需为技术成功;根据病理学结果诊断恶性病变,将活检病理为良性且其后半年及以上病情无明显变化,或手术病理良性者归为良性病变,二者均不符合为“未确诊”。记录钳夹活检操作时间、技术成功率、诊断效能、并发症及活检前、后肺动脉压改变。结果 16例中,9例表现为间断胸闷、4例胸痛伴胸闷、2例胸痛、1例无明显症状;10例病灶位于左肺、6例位于右肺,增强CT显示病变肺动脉内存在充盈缺损。对16例共行16次钳夹活检,平均操作时间(31.02±6.02)min,技术成功率100%。10例恶性肿瘤中,1例肺癌钳夹活检结果呈假阴性;6例良性病变中,钳夹活检均正确诊断。活检后2例出现一过性胸痛伴胸闷加重,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活检前[(53.38±14.28)mmHg]、后[(53.69±14.15)mmHg]肺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鞘管内钳夹活检能安全、有效地辅助诊断肺动脉梗阻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造影 数字 活组织检查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4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蒋伟兴 丁晓娟 +4 位作者 白婧 马维江 袁美锦 王萍 郭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ASO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90,采...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ASO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90,采用TA治疗)、B组(n=90,采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22%(83/90),高于B组患者的78.89%(71/90)(P=0.011)。术后1 d、术后1个月,A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均高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ABI、TBI以时间因素为源、以组别为源、以时间与组别交互为源的主体内效应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A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VAS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以组别为源、以时间与组别交互为源的主体内效应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33%(3/90),低于B组患者的13.33%(12/90)(P=0.015)。术后6个月,共51例患者复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手术方式、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均是ASO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SO患者在DSA引导下TA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下肢血供状况明显改善,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手术方式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均是导致ASO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血管腔内成形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 响因素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6
作者 韩忠奎 锁六军 +1 位作者 王永辉 夏元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0.00%(36/40)和65.0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一氧化氮(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均较治疗前下降,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颈动脉外周阻力、特性阻抗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增加缺血病灶部位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降低颈动脉外周阻力和特性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取栓术 替罗非班 静脉溶栓 急性梗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造影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的临床比较
7
作者 姜兴丰 刘璋 黄娜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宜春新建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患者均常规行3D-DSA与MRA检查,并对患者...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宜春新建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患者均常规行3D-DSA与MRA检查,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中的测量效果,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3D-DSA检查显示:完全闭塞45例,颈部闭塞28例,残留动脉瘤14例;MRA检查显示:完全闭塞47例,颈部残留30例,残留动脉瘤10例,不同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3、0.81)。3D-DSA检查显示2例(2.30%)发生并发症;MRA检查无并发症发生;3D-DSA检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1例患者检查过程中出现血管重叠;MRA检查图像清晰,4例伴有轻微干扰,未对结果产生影响。3D-DSA与MRA检查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血管显示平均分支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3D-DSA与MRA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测量中均能实现病灶分级,且二者联合检查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 诊断效能
下载PDF
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Innova-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在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中的应用
8
作者 杜丹 胡茂能 +3 位作者 祁磊 王国亮 周丽芬 姚亮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01-70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复查时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Innova-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学表现对患者术后评估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颅...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复查时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Innova-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学表现对患者术后评估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3D-DSA和Innova-CT扫描,由两名神经介入医师对重建后的图像从术后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支架打开情况及重建图像的质量方面进行评估。结果104例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患者均通过3D-DSA联合Innova-CT检查获得了精确、全面的术后评估。两名神经介入医师对术后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颅内动脉瘤支架打开情况的评估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nova-CT图像支架金属丝显影清晰,弹簧圈金属伪影不明显,图像质量显著提高。3D-DSA和Innova-CT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结果显示,两名神经介入医师评估术后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支架打开情况、铂金标记点、镍钛金属丝、弹簧圈金属伪影的Kappa值均≥0.7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Innova-CT在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中,特别是在支架打开情况的显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作为3D-DSA的补充检查方式,使检查更加完善,对颅内支架辅助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复查情况的评估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计算机断层扫描 3D-数字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 支架辅助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王永峥 王远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68例颅内动脉瘤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时间为2021年8月到2023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68例颅内动脉瘤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时间为2021年8月到2023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部位动脉瘤显示情况,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结果 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4%,经对比,2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轻动脉等部位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结果证实68例患者共有80个动脉瘤,其中>3 mm的有42个,≤3 mm的有38个,2种检查方法诊断>3 mm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3 mm的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比头颈部CT血管造影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3 mm动脉瘤的检出率比≤3 mm的检查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3 mm、≤3 mm的检出率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中,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各有优劣势,其中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早期确诊,但该方法无法对微小、特殊位置的动脉瘤准确诊断,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计算机体层摄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再狭窄的效果分析
10
作者 梅子君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PCI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PCI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针对不同诊断方式PCI术后再狭窄情况等展开分析。结果 78例PCI术患者支架共计160枚,经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显示术后出现狭窄30枚(18.8%),未出现狭窄130枚(81.2%),DSA诊断结果显示出现狭窄34枚(21.2%),未出现狭窄126枚(78.8%);PCI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特异度98.4%,灵敏度82.4%,阳性预测率93.3%,阴性预测率95.4%。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PCI术后再狭窄诊断结果同DSA诊断近似,能够较好预测PCI术后再狭窄情况,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临床将以上2种诊断方法结合应用,不仅可及时发现PCI术后再狭窄情况,而且可为相关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作为筛查冠心病、PCI术后随访工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 诊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效果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1
作者 董存涛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洛阳伊洛医院的80例ACI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参考组,各40例。参考组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行...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洛阳伊洛医院的80例ACI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参考组,各40例。参考组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行静脉溶栓联合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并发症。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5.00%,高于参考组的75.00%(P<0.05);术后两组平均血流量(Qm)检测值高于术前,外周阻力(Rv)、脑血管脉搏速度(Wv)、特性阻抗(ZCV)检测值较术前低,而治疗组Wv、Rv、ZCV检测值均较参考组低,Qm检测值较参考组高(P<0.05);术后两组臂踝脉搏传播速度(ba-PWV)、两侧踝肱指数(ABI)检测值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值高于术前,而治疗组ba-PWV、ABI检测值和NIHSS评分检测值均较参考组低,FMD检测值较参考组高(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ACI接受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死 神经介入取栓术 数字血管造影 静脉溶栓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2
作者 程青伟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神经介入取栓术干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价值。方法选取兰陵县人民医院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 目的探讨经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神经介入取栓术干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价值。方法选取兰陵县人民医院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静脉溶栓,观察组静脉溶栓配合经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脑血管外周阻力(peripheral cerebral vascular resistance,RV)、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神经功能(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指标差异。结果观察血管再通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23)。治疗后,观察组RV、PWV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ET(44.25±4.51)pg/mL低于对照组,NO(65.52±6.62)mmol/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应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ACI患者的血管再通效果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死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取栓术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
13
作者 邵巧瑜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DSA引导...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大脑主要血管的再通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6.7%,29/30)高于对照组(76.7%,23/30),不良事件发生率(3.3%,1/30)低于对照组(23.3%,7/30),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日常自理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下神经介入与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避免二次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术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再通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中药蜡疗预防经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腰痛临床观察
14
作者 张艳艳 刘桂英 +2 位作者 唐玲 耿力秋 高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8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药蜡疗预防经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腰痛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入院的100例患者按照便利抽样的方法,前50例分为对照组、后5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全脑血管造影(DSA)术前术后常规护... 目的 探讨中药蜡疗预防经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腰痛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入院的100例患者按照便利抽样的方法,前50例分为对照组、后5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全脑血管造影(DSA)术前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蜡疗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腰痛的发生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舒适度状况评分。结果 观察组腰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末观察组患者生理舒适和精神心理舒适两个维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蜡疗能有效缓解经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6 h腰痛的程度,增加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蜡疗 经股动脉穿刺 数字血管造影 腰痛
下载PDF
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军 李海青 +3 位作者 李守强 徐微尘 王琳 王锦庆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635-637,共3页
目的:探讨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增强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3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213例患者中共... 目的:探讨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增强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3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213例患者中共检出222枚脑动脉瘤,其中囊性动脉瘤197枚,梭形动脉瘤16枚,夹层动脉瘤9枚;在222枚脑动脉瘤中,小型动脉瘤105枚,中型动脉瘤89枚,大型动脉瘤22枚,巨大型动脉瘤6枚。常规DSA清楚显示的有205枚,17枚显示可疑由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对138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开颅银夹夹闭治疗,19例进行介入性金属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旋转式三维脑血管造影可有效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多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造影 数字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神经导向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戴颖 陈良丽 +4 位作者 陆芳萍 王锐 白宇光 解吉雄 李晓丹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835-837,841,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NO),神经导向因子-1(Netrin-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纳入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NO),神经导向因子-1(Netrin-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纳入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41例)和观察组(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43例),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巴氏量表(BI)、简易智力筛查量表(MMSE)、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O、Netrin-1、VEGF水平;采用头颅CT血管成像评估两组血管再通情况;采用脑血管功能检测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BI、MMSE、FCA评分升高(均P<0.05);观察组血清NO、Netrin-1、VEGF水平升高(均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93.02%>75.61%,P<0.05);观察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TIMI血流≥2级比例高于对照组(93.02%>56.10%),血管急性再闭塞比例低于对照组(2.33%<14.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显著调节血清NO、Netrin-1、VEGF水平,对于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效果更好,还能提高血液再通率,有助于恢复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溶栓术 缺血性卒中 一氧化氮 神经导向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联合Smart Mask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华东 黄海能 +3 位作者 李传玉 黄才明 罗琨祥 栗学玉 《右江医学》 2023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3D-DSA)联合Smart Mask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创诊疗的术前、术中评估及栓塞微创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3D-DSA)联合Smart Mask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创诊疗的术前、术中评估及栓塞微创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栓塞微创诊疗的患者为对象,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行数字化三维重建+Smart Mask技术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常规路径图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性别、年龄、瘤体大小、瘤体位置、破裂动脉瘤例数、PHASES评分、术前Hunt-Hess分级、术中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量、手术时间、术中Raymond分级及术后康复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使用Smart Mask技术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P=0.763)、年龄(P=0.901)、瘤体大小(P=0.069)、瘤体位置(P=0.314)、破裂动脉瘤例数(P=0.964)、PHASES评分(P=0.314)、术前Hunt-Hess分级(P=0.945)、术中Raymond分级(P=0.60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P=0.88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Smart Mask技术的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X线曝光量、对比剂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运用Smart Mask技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辐射量和对比剂的用量,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Smart Mask技术与常规路径图在瘤体栓塞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三维重建 数字血管造影 Smart Mask技术 路径图 颅内动脉瘤栓塞
下载PDF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黄炜超 李递通 +2 位作者 陈锦俭 冯伟明 邓鹏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1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DSA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未发生穿刺口血肿的465例作为对照组,将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35例...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DSA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未发生穿刺口血肿的465例作为对照组,将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35例作为观察组。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性疾病情况等,采取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体重指数(BMI)>28 kg/m^(2)、合并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8 kg/m^(2)、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是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BMI>28 kg/m^(2)、合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应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降低穿刺口血肿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穿刺口血肿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远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9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9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实施全脑DSA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37例,实施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效果较好,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患者动脉狭窄情况,保证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血管疾病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双能量CT血管造影和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比较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加源 曹杰 +3 位作者 许卫国 程光森 李记华 彭秀斌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99-1702,共4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疑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52例,按瘤体大小分两组:A组,瘤体>3 mm,B组,瘤体...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疑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52例,按瘤体大小分两组:A组,瘤体>3 mm,B组,瘤体≤3 mm;对比分析DE-CTA与2D-DS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 (1)对脑动脉瘤检出情况,DE-CTA与2D-DSA对两组诊断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检出动脉瘤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空间结构的显示情况,DE-CTA与2D-DSA对A组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B组患者,3D-CTA与2D-DS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患者,3D-DSA与DE-CTA及2D-DSA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动脉瘤瘤体长径及短径测量上,DE-CTA与2D-DSA测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D-DSA分别与DE-CTA、3DDSA在动脉瘤瘤颈横径测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空间结构显示方面,3D-DSA要明显优于DE-CTA及2D-DSA;DE-CTA对于瘤体较大患者要优于2D-DSA;在瘤颈横径的测量上3D-DSA及DE-CTA要优于2D-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 CT 血管造影 二维数字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