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形束CT与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在正畸治疗中对于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应用对比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坚 吴亮颖 +1 位作者 郭艳莉 张卫平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9期312-313,共2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与曲面断层片在正畸治疗中对于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病例,对正畸治疗前常规拍摄曲面断层片发现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或疑似有多生牙的患者进一步采用锥形束CT扫描,对两者影像表... 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与曲面断层片在正畸治疗中对于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病例,对正畸治疗前常规拍摄曲面断层片发现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或疑似有多生牙的患者进一步采用锥形束CT扫描,对两者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曲面断层片对埋伏多生牙的诊断有一定帮助,是比较经济和实用的定位方法。锥形束CT检查能准确展示多生牙的三维结构,并进行相应的测量与辅助手术设计,与数字化曲面断层片比具有著势。结论 CBCT并非正畸治疗备检查,通过数字化曲面段层片得知埋伏牙或多生牙,再在CBCT的帮助下指导埋伏阻生牙的临床诊断、制定矫治计划和评价矫治效果,在口腔正畸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数字化曲面断层片 多生牙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发育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启祥 沈韵 +3 位作者 徐远志 徐琛媛 唐小山 王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39,共5页
目的通过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影像对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的发育状况进行研究,为口腔基础、临床应用和牙齿法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改良的Demirjian分类法对1 440名上海地区青少年所拍摄的数字化曲面断层片中第三磨牙进行分析... 目的通过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影像对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的发育状况进行研究,为口腔基础、临床应用和牙齿法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改良的Demirjian分类法对1 440名上海地区青少年所拍摄的数字化曲面断层片中第三磨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部位之间的分布差异,总结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的发育状况。结果上海地区青少年在5岁时第三磨牙开始发育。女性第三磨牙18和28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出现频率及牙冠发育完成时间与中国其他地区人口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磨牙 上海地区 DEMIRJIAN法 数字化曲面断层片
下载PDF
安氏Ⅰ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吕晶晶 赵玺 +2 位作者 米丛波 董红宾 张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9-1442,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的差异,为不同骨面型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面部基本对称安氏I类患者88例,其中均角患者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正常对照,高角患者27例(男性1...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的差异,为不同骨面型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面部基本对称安氏I类患者88例,其中均角患者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正常对照,高角患者27例(男性1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22.5岁)、低角患者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两实验组,88例患者均拍摄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采用曲面体层下颌指数(PMI)为测量指标分析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s PMI值为0.280±0.035,i PMI值为0.348±0.052;高角组患者s PMI值为0.248±0.033,i PMI值为0.313±0.044;低角组患者s PMI值为0.285±0.038,i PMI值为0.361±0.061。3组的PMI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角组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低,低角组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高。PMI指数反映了下颌骨皮质骨量的变化,间接反映了下颌骨的骨密度,为检测下领骨骨密度提供了简便、直观的方法。同时,下颌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可能提示全身骨密度情况,可以使其得到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 颌骨密度 曲面体层下颌指数
下载PDF
上颌窦提升后植骨区垂直高度的变化及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肖剑锐 李德华 +3 位作者 马威 孙斌 刘宝林 姜慧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9-211,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窦植骨提升后不同时期植入骨的吸收量,评价不同上颌窦提升方法对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对上颌窦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的病例测量植骨区的垂直高度,计算移植骨的吸收量。结果:在3个不同时间点,...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窦植骨提升后不同时期植入骨的吸收量,评价不同上颌窦提升方法对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对上颌窦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的病例测量植骨区的垂直高度,计算移植骨的吸收量。结果:在3个不同时间点,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均小于开窗法(P<0.05),两种方法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时骨吸收的均值分别为:(0.56±0.25)mm、(0.62±0.26)mm、(0.65±0.17)mm和(0.72±0.24)mm、(0.94±0.33)mm、(0.97±0.44)mm;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在半年、1年、一年半3个时期内无明显差别(P>0.05);开窗法的骨吸收量在1年时和半年时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而一年半时要高于半年时(P<0.05)。结论:两种上颌窦提升术都有确切临床疗效,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小于开窗法;冲顶法的骨吸收在半年时趋于稳定,开窗法在一年半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提升 牙种植 植骨 骨吸收 数字化曲面断层片
下载PDF
20例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玺 米丛波 +2 位作者 居曼江.买买提 李江波 韩蕊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方法选择中度慢性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5.6岁),另选择无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3.5岁)作为正常对照,40例患者均拍摄...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方法选择中度慢性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5.6岁),另选择无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3.5岁)作为正常对照,40例患者均拍摄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采用曲面体层下颌指数(PMI)为测量指标分析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sPMI值为0.301±0.126,iPMI值为0.364±0.091;牙周炎患者sPMI值为0.246±0.046,iPMI值为0.318±0.075。两组的PMI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低。PMI指数反映了下颌骨皮质骨量的变化,间接反映了下颌骨的骨密度,为检测下颌骨骨密度提供了简便、直观的方法。同时,下颌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可能提示全身骨密度情况,但仍需后期结合腰椎、前臂远端1/3的骨密度测定等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使其得到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牙周炎 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 骨密度 曲面体层下颌指数
下载PDF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金辉 李德华 +2 位作者 刘宝林 马威 姜慧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分析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上颌窦影像学特征,探讨不同类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影像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700份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作为研究资料。调查上颌窦分隔和上颌窦囊肿的发生率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 目的:分析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上颌窦影像学特征,探讨不同类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影像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700份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作为研究资料。调查上颌窦分隔和上颌窦囊肿的发生率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缺牙状况进行分组,测量各组缺牙区的窦嵴距及窦底高度,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牙缺失组窦嵴距>多牙缺失组窦嵴距,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多牙缺失组窦底高度>单牙缺失组窦底高度,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59岁~77岁组女性窦嵴距<男性窦嵴距,男性窦低高度<女性窦低高度,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上颌窦分隔发生率为27%,上颌窦囊肿发生率为4.9%。结论:上颌后牙缺失不同缺牙状况窦底高度和窦嵴距有统计学差异,59~77岁年龄段窦底高度和窦嵴距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骨间隔 上颌窦囊肿 距离 数字化曲面断层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