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数字地震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04
1
作者 吴建平 明跃红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通过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反演 ,获得了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下方 0— 1 0 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中甸、丽江等西北部地区 ,地壳厚度达 62km左右 ,景洪、思茅和沧源等南部... 通过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反演 ,获得了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下方 0— 1 0 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中甸、丽江等西北部地区 ,地壳厚度达 62km左右 ,景洪、思茅和沧源等南部地区 ,地壳厚度仅为32— 34km .厚地壳从西北部向东南方向伸展 ,厚度和范围逐渐减小 ,至通海一带地壳厚度减为 42km ,其形态和范围与小江断裂和元江断裂围成的川滇菱形块体相一致 .地壳厚度较小的东、南部地区Moho面速度界面明显 ;在地壳厚度较大或变化剧烈的地区 ,Moho面大多表现为S波速度的高梯度带 .云南地区S波速度结构具有很强的横向不均匀性 .1 0km深度以上 ,北部地区S波速度明显低于南部地区 ,在 1 0— 2 0km深度范围内 ,北部地区的S波速度比南部地区高 .地壳内部S波速度界面的连续性较差 ,低速层的深度和范围不一 ,近一半的台站下方不存在明显的低速层 .受南部地区上地幔的影响 ,40— 50km深度范围内 ,S波速度南部高、北部低 ,高速区随深度增加逐渐向北推移 ,低速异常区形态与川滇菱形块体的形态趋向一致 .70— 80km深度的上地幔速度分布与云南地区大震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地壳上地幔 数字地震台站
下载PDF
用H/V谱比法计算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荣欢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用H/V谱比法,计算给出了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3个子台S波随频率变化的台站场地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1~10Hz频段内,23个子台S波的场地响应相对较平坦,在1.41~2.91之间变化,平均2.08;在大于10Hz的高频段,部分台站的场地响应有较明显... 用H/V谱比法,计算给出了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3个子台S波随频率变化的台站场地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1~10Hz频段内,23个子台S波的场地响应相对较平坦,在1.41~2.91之间变化,平均2.08;在大于10Hz的高频段,部分台站的场地响应有较明显的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站 场地响应 地震谱比 云南
下载PDF
中国数字地震台站的雷电防护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一飞 赖德伦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2年第4期51-56,共6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部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站(CDSN)的雷害情况。叙述雷电的形成及效应、雷害的主要形式,以及在数字化地震台站实施雷电防护的一些具体建议。指出:在数字地震台站一般不宜采用安装避雷针的方法避雷,比较好的避雷途径是装...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部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站(CDSN)的雷害情况。叙述雷电的形成及效应、雷害的主要形式,以及在数字化地震台站实施雷电防护的一些具体建议。指出:在数字地震台站一般不宜采用安装避雷针的方法避雷,比较好的避雷途径是装好地线和室内安装不同形式的避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数字地震台站 避雷器 保护
下载PDF
辽宁数字地震台站系统软件的维护与管理
4
作者 王淑辉 肖立萍 +1 位作者 王成林 李兴航 《东北地震研究》 2003年第1期46-52,共7页
简要介绍了辽宁数字地震台站操作系统的组成及系统参数的配置,对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并给出了处理方法。
关键词 辽宁 数字地震台站 软件 维护 操作系统 参数配置
下载PDF
国家数字地震台站培训暨技术交流工作会议纪要
5
作者 孟国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1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站 培训 技术交流 会议纪要
下载PDF
数字地震台站远程维护模块开发 被引量:2
6
作者 游爱生 李敬 +2 位作者 黄友明 刘少文 叶世山 《中国西部科技》 2011年第25期20-21,共2页
在数字地震台站的维护中,为提高野外设备的维护效率和地震观测数据的连续率,利用GSM短信模块,结合野外地震观测台站设备安装、运行的实际情况,实现通过手机短信控制各种地震设备的重启、复位、开关、旁路和报警等操作,从而达到降低地震... 在数字地震台站的维护中,为提高野外设备的维护效率和地震观测数据的连续率,利用GSM短信模块,结合野外地震观测台站设备安装、运行的实际情况,实现通过手机短信控制各种地震设备的重启、复位、开关、旁路和报警等操作,从而达到降低地震台站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能够远程维护野外地震台设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站 远程维护 GSM 野外
下载PDF
数字地震仪防潮技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永刚 杨文东 杨亮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B08期79-83,共5页
近年,我国建立了大批的数字化地震台站,数字地震观测正逐渐取代模拟观测。而其地震计因采用电子反馈技术及其较宽的频带等,容易受到潮湿、气流扰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地震记录产生无规则的漂移,尤其是仿真中长周期后更明显。为... 近年,我国建立了大批的数字化地震台站,数字地震观测正逐渐取代模拟观测。而其地震计因采用电子反馈技术及其较宽的频带等,容易受到潮湿、气流扰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地震记录产生无规则的漂移,尤其是仿真中长周期后更明显。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介绍一种用于FBS-3A型地震计的保温防潮防护罩的设计制作原理,鹤岗地震台实际使用后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站 地震 波形失真 防潮保温
下载PDF
浅谈数字地震台的基本配置及维护
8
作者 万国强 《石河子科技》 2012年第4期26-28,共3页
介绍了新疆石河子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站数字地震台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工作环境和基本要求,对今后保证地震台仪器设备正常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站 地震 数据采集器 数据传输
下载PDF
CDSN台实时监视数字波形 被引量:5
9
作者 和跃时 孟宪森 孙文斌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64,共7页
成功开发的新软件 ,解决了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站 ( NCDSN)无法实现地震波形的实时监视问题。它对于台站实时掌握地震仪器的工作状态、地震事件数据的流动情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灵活使用滤波器则可极大地提高大震速报的工作效率。它... 成功开发的新软件 ,解决了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站 ( NCDSN)无法实现地震波形的实时监视问题。它对于台站实时掌握地震仪器的工作状态、地震事件数据的流动情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灵活使用滤波器则可极大地提高大震速报的工作效率。它的另一特点是可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直接修改任意参数而无需重新启动本软件 ,改动后的结果可立即看到 ,操作极为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监视 地震数据 滤波器 多线程编码 中国数字地震台站
下载PDF
江苏地区地震波Q值、场地响应和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康清清 缪发军 +2 位作者 刘红桂 张金川 杨驰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9期28-28,共1页
随着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的广泛建立,从波形中提取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如地震矩、应力降、震源破裂半径等)逐渐成为台网产出的基本内容,其对地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十五”项目完成后,江苏台网共有数字地震台站4... 随着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的广泛建立,从波形中提取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如地震矩、应力降、震源破裂半径等)逐渐成为台网产出的基本内容,其对地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十五”项目完成后,江苏台网共有数字地震台站41个(包括13个井下台和1个海岛台),台站基本均匀分布于全省,苏南、苏北地区台站稍密,苏中及沿海地区因松散沉积覆盖层较厚,以井下台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江苏地区 场地响应 数字地震台站 地震 数字地震台网 Q值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天然和人为地震活动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运泰 Brian W Stump +1 位作者 杨智娴 Chris Hayward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3期1-8,共8页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性、地方性数字地震台站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大学地球科学系合作开展“中美合作延庆—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地震活动性的对比研究”。该合作项目以北京西北...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性、地方性数字地震台站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大学地球科学系合作开展“中美合作延庆—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地震活动性的对比研究”。该合作项目以北京西北的延庆—怀来盆地与东北辽宁的海城地区作为流动地震观测试验场,计划在现有台网的基础上,在近震源与区域性的距离上布设15套由STS-2型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网加密观测,以改善在区域性距离上台距过长、不利于分析、解释、研究所观测到地震记录的状况。2002年秋,双方在河北怀来一带首先架设了5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并随即投入观测。到2003年3月上旬,中方又在预定地点架设了另5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目前,已建成的10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仪器运行正常,运用已获得的研究区內天然和人为地震的高质量记录,合作双方按照计划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地震活动性 数字地震台站 防震减灾 天然地震活动性 延庆-怀来盆地 海城地震 遥感 流动地震观测试验场
下载PDF
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6.3级地震地脉动应变场时空强前兆特征初步研究
12
作者 张晓清 余娜 袁伏全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8期60-60,共1页
由于数字地震台站空间分布密度较大,信号采样率高,观测资料连续性和稳定性较高,本文以73个台站组成的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脉动观测资料为基础,对观测资料进行去除直流信号、仪器响应、脉冲信号,通过带通滤波提取观测资料中0.01... 由于数字地震台站空间分布密度较大,信号采样率高,观测资料连续性和稳定性较高,本文以73个台站组成的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脉动观测资料为基础,对观测资料进行去除直流信号、仪器响应、脉冲信号,通过带通滤波提取观测资料中0.01—0.025 Hz频段信号。对研究区域(31°—40°N,87°—103°E)进行0.3°×0.3°网格化。通过台网观测资料确定研究区域地脉动信号衰减参数。本文以2008年11月10日9时22分大柴旦6.3级地震为例,运用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地脉动资料,对震前40天及震前8个小时的资料进行区域应变场计算。9月27日—11月10日每5天的00时观测数据进行平均,每5天计算一张应变场空间分布图,得到了区域应变场在大柴旦地震前空间分布以及应变强度随时间进程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站 应变场 地脉动 大柴旦 前兆特征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时空强 空间分布图
下载PDF
《地震研究》2007年(30卷)总目录
13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8-412,共5页
关键词 地震研究 宁洱 余震序列 数字地震台站 目录 检索工具
下载PDF
江苏省区域地表背景噪声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俊 徐戈 孙业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利用Welch方法,计算了江苏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站地表背景噪声在0.01~20Hz频带范围内的功率谱值,结果显示在周期10~16s、4~8s处分别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对比白天和夜晚时段台站三分向地表背景噪声的功率密度谱比值发现,地... 利用Welch方法,计算了江苏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站地表背景噪声在0.01~20Hz频带范围内的功率谱值,结果显示在周期10~16s、4~8s处分别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对比白天和夜晚时段台站三分向地表背景噪声的功率密度谱比值发现,地表台站三分向背景噪声在高频段(≥1Hz)变化最为显著,在微震峰值频段(0.125~1Hz)几乎所有台站之间的差异都不大,低频段(≤0.125Hz)大部分台站垂直向白天时段的噪声水平比夜晚的值低,水平向则相反;但井下观测系统全频段内的比值变化都很小。此外,在2~16Hz频率范围内,沿长江的苏南—上海地区的平均噪声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比NLNM(低噪声模型)值高约45dB左右;在0.125~1Hz频率范围内,江苏中东部的噪声水平高于其他区域,推测这可能是与区域地质构造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站 背景噪声 功率密度谱 江苏
下载PDF
台湾地区的随机噪声瑞利波层析成像研究
15
作者 吉平 周龙泉 李晓帆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114-114,共1页
台湾地区复杂构造、高速率的地壳变形以及强地震活动,使其成为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热点。层析成像技术是应用较多的一门地球物理方法,Roecker(1987)很早就利用P波和S波走时成像技术研究台湾地区的结构。随着CWBSN地震台网大量三分量... 台湾地区复杂构造、高速率的地壳变形以及强地震活动,使其成为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热点。层析成像技术是应用较多的一门地球物理方法,Roecker(1987)很早就利用P波和S波走时成像技术研究台湾地区的结构。随着CWBSN地震台网大量三分量数字地震台站的架设,许多科学家利用这些台站记录的P波和S波走时数据先后反演了该地区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技术 台湾地区 随机噪声 S波速度结构 瑞利波 数字地震台站 地球物理学家 地球物理方法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Accurate Location of the 2007 M_S6.4 Ning'er, Yunnan Earthquake
16
作者 Lu Xian Zhou Longqu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2期160-167,共8页
Five mobil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were set up by th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after the Ning'er M6.4 earthquake on June 3, 2007. In this paper, the after... Five mobil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were set up by th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after the Ning'er M6.4 earthquake on June 3, 2007. In this paper,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Ning'er M6.4 earthquake is relocated by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method. The data is from the 5 mobil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and the permanent Simao seismic s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is 40km and the width is 30km, concentrated obviously at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area between the Pu'er fault and the NNE-trending faults, with the majority occurring on the Pu'er fault around the main shock. The depths of aftershocks are from 2km to 12km, and the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is in the depth of 8~10km. The mean depth is 7.9km. The seismic fault dips to the northwest revealed from the profile parallel to this aftershock sequence, which is identical to the dip of the secondary fault of the NE-trending Menglian-Mojiang fault in the earthquake area. There are more earthquake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segment than in the southeast segment, which is perhaps related to the underground medium and faults. The depth profile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that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are mainly located near the Pu'er fault and the seismic faults dip to the southwest, consistent with the dip of the west branch of the Pu'er fault. In all, the fault strike revealed by earthquake relocations matches well with the strike in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main shock is in the top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nd the aftershocks are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showing that faulting was complete in both the NE and SW dir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震中 精确定位 云南省 数字地震台站 双差地震定位法 余震序列 地震断层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The power spectrum analysis of earth motion noise at the stations of Nat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17
作者 RenXiao LiuRuifeng LiangJianhong ZouLiye YangHui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1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国家数字地震台站 地震监测 仪器 地动噪声 功率谱
下载PDF
S-wave Q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Yunnan from surface waves 被引量:3
18
作者 CHEN Jia HU JiaFu +3 位作者 YANG HaiYan ZHANG XiaoMan WEN LiMin PENG HengC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858-868,共11页
A phase-matched filtering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extract fundamental mode signals from Rayleigh waves recorded at 62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Yunnan and Sichuan regions.We use the fundamental mode of vibration... A phase-matched filtering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extract fundamental mode signals from Rayleigh waves recorded at 62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Yunnan and Sichuan regions.We use the fundamental mode of vibrations at two stations that are located on the same great circle as the focus to calculate an inter-statio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Rayleigh wave with periods between 0.40 and 80.64 s,and invert for the inter-station S-wave Q-factor (Qβ) at depths of 0-200 k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Qβ in Yunnan is 20-140,presenting a low Qβ background with apparent lateral variation.Taking the Honghe Fault as the boundary,Qβ of the crust is only 20 on the west side,extending to a depth of 120 km.The distribution of Qβ is consistent with large-scale Cenozoic 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western Yunnan,implying that the crust and mantle are in the thermally active state.In the eastern Yunnan Block,east of the Xiaojiang Fault,Qβ in the upper 120 km is 140 in the south but only 20 in the north.Additionally,around the Dukou-Chuxiong in the mid-Yunnan Block,Qβ in the lithosphere is relatively high at 60-100,corresponding to a stiff crust.This is because the suture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reversed the tension in the rifting stage into the compression of orogenesis,leading to the closure of a gap in the crust.After some time,interstitial fluids gradually disappeared,resulting in a high velocity layer in the crust and low heat flow on the surface.The Yunnan region consists of an obvious block of elevated Qβ,distributed within the low background,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flow values on the surface.The Honghe and Xiaojiang faults are tectonic boundaries in addition to being boundaries between regions of high and low crustal Qβ.The low Qβ is probably the result of crustal rupture and disturbance caus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and the upwelling of hot substances along the deep faul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断裂 云南西部 上地幔结构 面波 数字地震台站 新生代火山岩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