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藏品营销的品牌赋能机制研究——基于数码物生命周期视角
1
作者 钟晓婷 陈广耀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数字藏品是元宇宙连接现实世界的主要资产载体。数字藏品营销一方面激发了内容创作者的创新实践热情,另一方面却又在品牌赋能方面遭受质疑。文章基于数码物生命周期理论,以区块链底层技术为切入点来阐释数字藏品的价值根基;以关系构建... 数字藏品是元宇宙连接现实世界的主要资产载体。数字藏品营销一方面激发了内容创作者的创新实践热情,另一方面却又在品牌赋能方面遭受质疑。文章基于数码物生命周期理论,以区块链底层技术为切入点来阐释数字藏品的价值根基;以关系构建视角来探讨数字藏品的生存方式;基于转导逻辑,从时空两个维度探寻同时契合品牌与数字藏品的营销方式,进而促进品牌资产的数字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藏品 NFT 数码物 品牌赋能
下载PDF
生命、物质与数码物:后人类的三重伦理视域
2
作者 苏丹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7-102,共16页
现代社会的发展动摇了传统人文主义的基础,也改变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实况,这同时也暴露出传统主体哲学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与不足。人类不得不面向更具有多元性与偶然性的后人类时代。后人类时代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新的伦理视域:首先,... 现代社会的发展动摇了传统人文主义的基础,也改变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实况,这同时也暴露出传统主体哲学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与不足。人类不得不面向更具有多元性与偶然性的后人类时代。后人类时代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新的伦理视域:首先,生命不再是人类所能规划的对象,生命具有更深远的开放性,人类只是生命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物质也并非完全的惰性者,物质也在积极地参与人类的感知,意义世界的开启并不只由人类主导;最后,数码物自身构成了远离人类理性的独特世界,数码物的活动有其自身的逻辑,它一方面构成了人类的数字化生存,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深不可见的非人属性。后人类时代出现了挑战人类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促使人类重新向存在敞开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数码物 后人类 伦理
下载PDF
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 被引量:6
3
作者 涂良川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3,共8页
技术正在全方位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与存在逻辑,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须对技术系统的产物进行本质性的把握。因此,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看待数码物的存在性与客观性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哲学问题。数码物作为工业与技术的产物,虽然... 技术正在全方位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与存在逻辑,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须对技术系统的产物进行本质性的把握。因此,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看待数码物的存在性与客观性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哲学问题。数码物作为工业与技术的产物,虽然不可否认地以经验客体和直观客体来表达其客观性,但却在缔结人存在环境的时间过程中以关系客体的方式表征其实在性。由此看来,数码物的产生及其弥漫性地与人的活动和自我理解一致起来的时候,既强化了人存在活动及其产物的客观实体性,又在时间性关系建构中重塑了人工智能时代唯物主义的时代面相。数码物所表征的带入能力、关系建构和递归生成,既意味着人类世界之中的物不能够离开人的活动来思考,又意味着唯物主义作为实践的原则在于强调具体性、客观性和边界性对人活动的规范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物 主义 人工智能 递归
下载PDF
作为行动者的数码物:客体间性、第三预存与本体论反思——评《论数码物的存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艺璇 宗益祥 《现代视听》 2023年第9期80-84,共5页
继承自西蒙栋对技术物存在方式的追问,许煜试图通过“数量级”的方法确立数码物在哲学史上的存在地位。无论是“客体间性”还是“第三预存”,这两个关键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循了“关系本体论”的指引。正是在对关系的强调中,许煜所研... 继承自西蒙栋对技术物存在方式的追问,许煜试图通过“数量级”的方法确立数码物在哲学史上的存在地位。无论是“客体间性”还是“第三预存”,这两个关键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循了“关系本体论”的指引。正是在对关系的强调中,许煜所研究的数码物实质上被赋予了拉图尔所言的“行动者”角色。作为行动者,数码物依赖于客体间性以形成自身和数码环境,并通过转译征召其他行动者以聚合更大的网络结构;由算法产生的第三预存则通过想象的干预形成新的时间综合,使得人与数码物的新融合成为可能。然而从本体论角度讲,数码物的存在却指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与人类的关系。许煜对此在的本体论回避最终留下了数码物哲学的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物 客体间性 第三预存 行动者 关系本体论
下载PDF
数码物、数字人文与电影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乔洁琼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1,共10页
数码物的出现让人重新审视“物”的本质。学界从实体物到数码物的讨论体现了从“主体—实体”到“关系—实体”再到“关系—存在”的一种本体论哲学思想的变化。在计算机大数据时代,电影成为数码物,其拍摄方式、存储介质、放映方式、传... 数码物的出现让人重新审视“物”的本质。学界从实体物到数码物的讨论体现了从“主体—实体”到“关系—实体”再到“关系—存在”的一种本体论哲学思想的变化。在计算机大数据时代,电影成为数码物,其拍摄方式、存储介质、放映方式、传播与接受方式都规定着电影的数码物性。电影数据库也成为数码物,以一种结构化、关系化的方式呈现数据。电影数码物有自身的阐释语言,如计量电影学、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社交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电影数码物的数字人文阐释路径发端于两种经验,一种是由数码物自身的计算性和网络性所产生的数据经验,一种是由电影作为艺术所产生的人类主体经验。前者是计算机阐释,后者是人文阐释,这两种阐释构成了一个螺旋结构。数字人文将电影研究导向何处,取决于我们采用何种阐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物 数字人文 电影研究
原文传递
跨介质的数字交往如何可能?——论数字技术语境下的人-物联结 被引量:4
6
作者 束开荣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人-物联结形塑了一种跨介质的数字交往。文章认为,人类与媒介物、数码物在感知和实践上的边界耦合,既不同于控制论传统中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来消解人类身体(碳基)与智能机器(硅基)之间的介质区别,也不同于哈拉维意义...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人-物联结形塑了一种跨介质的数字交往。文章认为,人类与媒介物、数码物在感知和实践上的边界耦合,既不同于控制论传统中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来消解人类身体(碳基)与智能机器(硅基)之间的介质区别,也不同于哈拉维意义上的赛博格将人与智能机器视为一种共生合成体。跨介质数字交往在构成论意义上,以诠释、伴随以及自反性等多元维度,重构着人类与数字人工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由此延展着人类关于日常生活的认知、时空体验以及价值系统,并有助于进一步反思技术操纵/主体意志的二律背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交往 跨介质 数码物 媒介
下载PDF
在非物的生活世界中重识媒介
7
作者 王敏芝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3年第12期88-98,共11页
生活世界发生着从“物”走向“非物”的范式变化,这是韩炳哲对现代信息社会的特征判定;生活中基于物的实在性已经被信息所祛除,由此导致了碎片化、无根基、丧失客体关系等诸多病候。在非物世界的生成过程中,数字媒介发挥了决定性的技术... 生活世界发生着从“物”走向“非物”的范式变化,这是韩炳哲对现代信息社会的特征判定;生活中基于物的实在性已经被信息所祛除,由此导致了碎片化、无根基、丧失客体关系等诸多病候。在非物世界的生成过程中,数字媒介发挥了决定性的技术建构作用,数字技术为自身选择和创造了“数码物”这一非物性的物质载体,成为信息世界主导的装置系统并最终实现了世界的“非物化”。理解非物的生活与文化,重点是要从技术应用与社会实践的视角重新理解数字媒介及其创设的社会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 数码物
下载PDF
论NFT艺术的生成逻辑、存在方式及价值维度 被引量:5
8
作者 缐会胜 《天府新论》 CSSCI 2023年第1期137-149,共13页
近年来,NFT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存在方式,构成了思考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窗口。NFT艺术是特殊的数字艺术,是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艺术等相关因素耦合而成的数字人工物。在当下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大背景下,本文借由对NFT艺术的... 近年来,NFT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存在方式,构成了思考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窗口。NFT艺术是特殊的数字艺术,是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艺术等相关因素耦合而成的数字人工物。在当下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大背景下,本文借由对NFT艺术的深度思考与阐释,重点关注NFT艺术的“存在”与“价值”两个维度。在“存在”维度,对建基于NFT区块链技术的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基本定位:其一,揭橥其有别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原真性”及其得以可能的技术基础——“NFT化”与“权证”,彰显NFT艺术的内在生成逻辑;其二,从构成媒介、传播媒介以及本体维度揭示其作为数码物的物性存在方式,突出NFT艺术自身的媒介物质性。在“价值”维度,NFT艺术的生成方式与存在方式突破了从传统美学维度解读艺术的模式,经过“价值重估”,突出其“非美学”的价值维度,即NFT艺术表现为交易价值、社交价值以及事件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NFT艺术的生成逻辑、存在方式以及价值维度的挖掘,为理解与解释NFT艺术提供一条可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T艺术 原真性 数码物 交易价值 社交价值
下载PDF
电子包浆:时间性痕迹或尺度式差异 被引量:7
9
作者 章戈浩 章倩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72-80,170,171,共11页
近年来,中文互联网上兴起了所谓的“电子包浆”网络亚文化,以小像素、低分辨率、大量叠加水印为特征的图片表面看起来是类似于实体物的物理或化学包浆,实则本身并非时间性的痕迹。产生电子包浆的算法磨损与算法污渍彰显了作为数码物的... 近年来,中文互联网上兴起了所谓的“电子包浆”网络亚文化,以小像素、低分辨率、大量叠加水印为特征的图片表面看起来是类似于实体物的物理或化学包浆,实则本身并非时间性的痕迹。产生电子包浆的算法磨损与算法污渍彰显了作为数码物的图形物的鉴证物质性与形式物质性,数字绿锈则体现出图形物的分布物质性特征。从新兴的尺度理论视角来看,电子包浆所体现出的数码物之间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只是屏幕本质主义带来的错觉。数码物之间的同异本质上只是一个尺度问题,而实体物与其数字化之后的再生数码物之间同样存在尺度意义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包浆 数码物 图形 质性 尺度理论 亚络亚文化
下载PDF
基础设施与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变迁:对媒介技术、新闻时效性与相关性的考察 被引量:19
10
作者 吴璟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02,共9页
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以及新闻事件与人之间的关联,进而决定着媒介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新闻的相关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的视角,依托基础设施在人与物、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建立起的多重关系网络,来分析数字技术条件下新... 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以及新闻事件与人之间的关联,进而决定着媒介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新闻的相关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的视角,依托基础设施在人与物、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建立起的多重关系网络,来分析数字技术条件下新闻价值的变迁:首先,基础设施连接着不同的地理空间并决定着新闻的传播速度,由此能够影响新闻的时效性,以及由于不同传播速度所导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变迁;其次,基础设施通过算法将不同的新闻内容与用户行为以数据的方式关联起来,影响着新闻价值中的相关性。数字时代从媒介本体论的视角对技术因素进行解析,探索新闻价值变迁的机制,能够揭示出众多之前研究中被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内容,从而加深人们对媒介的认知,进一步思考技术在媒介与社会发展变迁中起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新闻价值 媒介本体论 数码物 质性
下载PDF
可控性视角下虚拟偶像的生产过程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尚梦凡 《新媒体研究》 2022年第24期107-111,共5页
国内有关虚拟偶像的研究缺乏宏观的视野,没有真正从资本与平台的切实利益视角出发,考察虚拟偶像这一特殊形态的动态生产过程。因此,研究以可控性理论为视角,考察利益主体是如何对虚拟偶像进行可控性生产的。研究发现,虚拟偶像作为以符... 国内有关虚拟偶像的研究缺乏宏观的视野,没有真正从资本与平台的切实利益视角出发,考察虚拟偶像这一特殊形态的动态生产过程。因此,研究以可控性理论为视角,考察利益主体是如何对虚拟偶像进行可控性生产的。研究发现,虚拟偶像作为以符号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后真相时代工业流水线上的明星商品,其生产伴随着技术、人设、符号三方面的可控性生产。虚拟偶像的生产基础是主体对技术的可控性生产,“偶像”既是技术的化身又是技术的产物;利益主体对偶像“人设”(人物角色与视觉形象)的网络议程设置形塑了虚拟偶像“人格化”属性;虚拟偶像的符号生产具有明显的“神化”操作,资本方通过制造符号“神话”将神圣性灌注于偶像主体,打造出永不塌房、超越生理限制、可操纵的理想化偶像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偶像 可控性 数码物 生产过程
下载PDF
Decoding the Information of Life 被引量:1
12
作者 ShantilalG. Goradia 《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5年第3期191-195,共5页
We link nuclear force with gravity. We use statistical entropy to link fine-structure constant (ct) and cosmological constant, showing mystical number 137 (as reciprocal of increasing entropy of the universe) as n... We link nuclear force with gravity. We use statistical entropy to link fine-structure constant (ct) and cosmological constant, showing mystical number 137 (as reciprocal of increasing entropy of the universe) as negative entropy needed for life to exist. If our computational route applies to the physical universe, it should apply to life. Molecular biology is searching for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at would link to the information in 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rd law of thermodynamics fine-structure constant cosmological constant strong coupling information.
下载PDF
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新唯物主义
13
作者 郭琳 《华中学术》 2020年第3期9-17,共9页
数字人文学科是21世纪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倡导技术科学与人文研究的互动与融合。数字人文研究首先意味着对人的概念的拓展与重构,与之相应的是对物的概念的重新审视,这主要源于对数码物等... 数字人文学科是21世纪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倡导技术科学与人文研究的互动与融合。数字人文研究首先意味着对人的概念的拓展与重构,与之相应的是对物的概念的重新审视,这主要源于对数码物等新形态技术物的认知与研究需求。对物性研究的关注逐渐在哲学与社会科学中形成"物质转向",集合了诸多理论主题与范畴的新唯物主义理论也由此兴起。数字人文研究借助新唯物主义等理论关于人与物的概念在本体论与认识论等层面上对数字化存在的理解,不仅将其应用于研究实践,也在与这些理论的复杂关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数字人文学科自身的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新唯主义 技术 数码物 后人类
原文传递
NFT艺术:当代艺术的数字加密进路及其未尽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汉 缐会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1,共11页
NFT是一种依托数字加密技术形成的“数字化的资产保存凭证”,具有不可分割的身份唯一性,以及数字内容资产化的非实体特征。因其有别于传统的艺术概念,呈现出数据化的媒介特质与去中心化的形式准则,NFT成为当代新媒体艺术的一种特殊的“... NFT是一种依托数字加密技术形成的“数字化的资产保存凭证”,具有不可分割的身份唯一性,以及数字内容资产化的非实体特征。因其有别于传统的艺术概念,呈现出数据化的媒介特质与去中心化的形式准则,NFT成为当代新媒体艺术的一种特殊的“数码物”或“非-物”的持存方式。在这一艺术数字化效应的影响下,艺术与数据的界限变得难以区分,一些经典的艺术范畴和命题,如泛艺术化现象、艺术的物质性问题、艺术家的个人独创性和艺术本真性命题,也面临着一场新的“价值重估”。如何认识这种数字经济时代产生的前卫艺术形态,并从数字艺术生成的技术与文化推力中预测其可能的前景,是一个亟待思考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T 数据 数码物 非- 质性
原文传递
Enhanced CMOS image sensor by flexible 3D nanocone anti-reflection film 被引量:2
15
作者 Li Tian Xiaolei Luo +3 位作者 Min Yin Dongdong Li Xinzhong Xue Hui W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30-135,共6页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 image sensors(CIS) are being widely used in digital video cameras, web cameras,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DSLR), smart phones and so on, owing to their high level ...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 image sensors(CIS) are being widely used in digital video cameras, web cameras,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DSLR), smart phones and so on, owing to their high level of integration, random accessibility, and low-power operation. It needs to be installed with the cover glas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o protect the sensor from damage, mechanical issues,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however, limits the accuracy and usability of the sensor due to the reflection in the optical path from air-to-cover glass-to-air. In this work, the flexible 3D nanocone anti-reflection(AR) film with controlled aspect ratio was firstly employed to reduce the light reflection at air/cover glass/air interfaces by directly attaching onto the front and rear sides of the CIS cover glass.As both the front and rear sides of cover glass were coated by the AR film, the output image quality was found to be improved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7%, compared with that without AR film. The mean digital data value, root-mean-square contrast, and dynamic range are increased by45.14%, 38.61% and 57, respectively, for the output image with AR films.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novel and facile pathway to improve the CIS performance and also could be extended to rational design of other image sensors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OS image sensor Nancone anti-reflection film Quantum efficiency Digital data value Root-mean-square contra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