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昨天的故事:虚无与忏悔——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再回顾
1
作者 徐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0-52,124,共3页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忏悔的人",发展到"为忏悔而忏悔",均包蕴着特定时代内容。唯有正视这些精神异化现象的存在,才有可能确立起真正的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思和 中国新文学整体 虚无 忏悔
下载PDF
玄学奇喻与新批评文学有机整体观
2
作者 邵朝杨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新批评借助隐喻的特殊形式——玄学奇喻,阐述文学有机整体观的主要内容,挖掘玄学奇喻所包含的智性和结构层面上的意义,将多恩的诗歌视为文学作品有机整体结构的完美代表。玄学诗歌因奇喻在20世纪被重新发现,反映出历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新批评借助隐喻的特殊形式——玄学奇喻,阐述文学有机整体观的主要内容,挖掘玄学奇喻所包含的智性和结构层面上的意义,将多恩的诗歌视为文学作品有机整体结构的完美代表。玄学诗歌因奇喻在20世纪被重新发现,反映出历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态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文学有机整体 玄学奇喻 张力 多恩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变迁
3
作者 孟文彬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钱理群、陈思和、谢冕等人先后提出贯穿20世纪的整体文学史观,试图从时间维度上来推动重写贯穿百年的文学史。金克木和刘登翰则提出将文艺研究作"立体研究",试图...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钱理群、陈思和、谢冕等人先后提出贯穿20世纪的整体文学史观,试图从时间维度上来推动重写贯穿百年的文学史。金克木和刘登翰则提出将文艺研究作"立体研究",试图从空间上对文学史进行理论整合。在此基础上,朱德发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学科理念与设想,它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将传统的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贯穿成一个整体,而且在空间上将原先被排除在外的一些文学纳入文学史范畴,真正实现文学史写作从时间到空间的立体型整合,完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史观到研究的结构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文学 中国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
下载PDF
新国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汉语新文学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富仁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4-142,共9页
朱寿桐先生将"汉语"这种语言形态视为"汉语新文学"的主要构成性要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当他以此作为否定"国族意识"在学科分类中的作用,并对现行学科分类的意义做了近似笼统的否定,甚至将"五四"... 朱寿桐先生将"汉语"这种语言形态视为"汉语新文学"的主要构成性要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当他以此作为否定"国族意识"在学科分类中的作用,并对现行学科分类的意义做了近似笼统的否定,甚至将"五四"文学革命也仅仅归结为白话文变革的时候,就令人难以苟同了。这里有一个"汉语"与"新文学"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个"国族意识"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汉语新文学"的主词是"文学",而不是"汉语","汉语新文学"的理论基础应放在文学观上,而不应放在语言观上。同样,"国族意识"构不成文学创作的主导意识,"汉语新文学"可以超越"国族意识",却不能超越"文化共同体意识"。"文化的华文文学"概念将海外华文文学视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可以弥补"汉语新文学"论证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找回中华文学的统一性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不可能通过对原来的分类方式的否定来实现的。我们必须在"汉语新文学"这个整体性学术概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将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者单方面建构起的"汉语新文学"就视为这个学术概念的真实无误的内涵,以使"汉语新文学"不但在形式上,也在文化内涵上成为一个动态的、协调发展的文学的乃至文化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学 汉语新文学 华文文学 整体文学观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寻根文学”与贾平凹文学史评价的限度——以陈思和、洪子诚《文学史》为中心
5
作者 杨辉 马佳娜 《唐都学刊》 2015年第6期72-77,共6页
以"寻根文学"敞开的文学史视域为基础,对贾平凹及其作品做文学史的价值定位,是陈思和、洪子诚《文学史》的共同特点。这种思路当然有其价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贾平凹创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遮蔽。作为并不依附于任何... 以"寻根文学"敞开的文学史视域为基础,对贾平凹及其作品做文学史的价值定位,是陈思和、洪子诚《文学史》的共同特点。这种思路当然有其价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贾平凹创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遮蔽。作为并不依附于任何流派的文坛的"独行侠",贾平凹很难在任何一个文学流派的"叙述框架"之中被恰如其分地解释,"寻根文学"自然也不例外。而如何在文学史整体观的基础上,整合贾平凹四十余年的创作,是考校文学史视域和文学评价标准的恰切性的重要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文学整体 贾平凹
下载PDF
“白话”与“文学”:胡适文学改良主张再认识
6
作者 袁红涛 《学术探索》 2004年第4期113-115,共3页
要准确评价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意义,充分理解其深远持久的影响,乃至深入认识新文学的性质,就必须对胡适所倡导的"白话"概念之基本内涵加以仔细认真的辨析。白话的上升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国语运动的深入和&qu... 要准确评价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意义,充分理解其深远持久的影响,乃至深入认识新文学的性质,就必须对胡适所倡导的"白话"概念之基本内涵加以仔细认真的辨析。白话的上升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国语运动的深入和"现代"意识的萌发有着内在联系,白话本质上是一种现代语言。对白话作为文学语言的地位逐步自觉的确认过程,也是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深刻裂变,文学格局进行重大调整的过程。由对"白话"概念的整体考察可以感知"五四"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整体文学 “国语” “现代”
下载PDF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编撰的几点思考
7
作者 刘勇 姬学友 《励耘学刊》 2005年第2期8-22,共1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的编撰,与"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的理论构想密切相关。本文以近些年出版的有代表性的几本"通史"为考察对象,阐明宏观理论构想和具体编撰实践之间的相互关...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的编撰,与"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的理论构想密切相关。本文以近些年出版的有代表性的几本"通史"为考察对象,阐明宏观理论构想和具体编撰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编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整体 “通史”编撰
下载PDF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及教学的思考
8
作者 周聚群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28-131,共4页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标志性著作,受到学术界极高的赞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完备和值得补充的地方,比如关于"当代文学史"命名、关于"潜在写作"的定位和关于文本解读等...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标志性著作,受到学术界极高的赞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完备和值得补充的地方,比如关于"当代文学史"命名、关于"潜在写作"的定位和关于文本解读等,都有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必要。教师应该以"整体观"和文本细读作为学习的基础,兼容其他专著的优点和有代表性的论点,经过先"由厚到薄"再"从薄变厚"两个阶段,增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学好"当代文学史"这门专业基础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整体 文本解读
下载PDF
深化课程改革,缝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伤口”
9
作者 李钧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139-141,共3页
本文在广泛调研兄弟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1+1+1+1=1”课改构想,并论证了新课改构想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 课程改革 文学整体
下载PDF
郑振铎与文学整体观视域中的民间文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安德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33,共6页
郑振铎是在"五四"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开始民间文学研究的。与一些专门的民间文学研究者不同,郑振铎始终把民间文学视为民族文学整体框架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并从文学总体的视角与要求出发,来认识和理解民间文... 郑振铎是在"五四"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开始民间文学研究的。与一些专门的民间文学研究者不同,郑振铎始终把民间文学视为民族文学整体框架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并从文学总体的视角与要求出发,来认识和理解民间文学的属性、地位和价值,民主性立场与书面文学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标准,共同构成了其民间文学(俗文学)观的基础。这种观念基础,使得他能够保持一种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客观立场,对上下层文学的互动关系以及作为上下层文学交汇点的俗文学,做出相对准确、客观的批评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振铎 文学整体 民间文学 文学
原文传递
《文心雕龙》“舞”“文”关系略论
11
作者 辛月 赵小燕 《语文学刊》 2023年第5期5-10,共6页
刘勰《文心雕龙》在注意到文章以内容为核心,以声律为音韵形式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以舞蹈为表现形式的外在感受。从“舞”与“文”同根同源的时代追溯各类文体,提出文学形文、声文、情文三重合一的分类形式。并将“舞”的视觉审美与协调... 刘勰《文心雕龙》在注意到文章以内容为核心,以声律为音韵形式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以舞蹈为表现形式的外在感受。从“舞”与“文”同根同源的时代追溯各类文体,提出文学形文、声文、情文三重合一的分类形式。并将“舞”的视觉审美与协调配合的要求移植到对“文”的规范,体现了刘勰“诗乐舞”合一的文学整体观以及舞与采的自觉的文学审美意识的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诗乐舞合一 自觉文学审美意识 文学整体
下载PDF
郑振铎与文学整体观视域中的民间文学
12
作者 安德明 《中国文学年鉴》 2019年第1期1012-1014,共3页
民间文学研究在许多国家的兴起,都同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有密切关系,中国的民间文学研究也不例外,从一开始就带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烙印。郑振铎就是在这个大的社会思潮与学术潮流中开始他的民间文学研究的,其研究突... 民间文学研究在许多国家的兴起,都同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有密切关系,中国的民间文学研究也不例外,从一开始就带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烙印。郑振铎就是在这个大的社会思潮与学术潮流中开始他的民间文学研究的,其研究突出地表现为从民族文学整体的角度对民间文学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研究 郑振铎 学术潮流 民族主义思潮 文学整体 民主主义 社会思潮 爱国主义
原文传递
大学诗歌教育应重塑教、学、练的“格式塔”
13
作者 鄢冬 《阴山学刊》 2020年第3期103-107,共5页
诗歌教育在国民教育中起着振奋精神、提升民族认同感的作用,利于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体味人生、提高艺术品位。当前诗歌教育面临理论宣讲过多、与实践脱节、随意性太强、只注重个别文本的欣赏、缺乏系统性、学生习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诗歌教育在国民教育中起着振奋精神、提升民族认同感的作用,利于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体味人生、提高艺术品位。当前诗歌教育面临理论宣讲过多、与实践脱节、随意性太强、只注重个别文本的欣赏、缺乏系统性、学生习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重塑诗歌教育的“格式塔”势在必行,具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即教师改革教学理念,以大文学观来看待自己教授的对象,以文化研究切入时代文本,以日常生活立场切入作家内心,以独特视角和体验者的身份来解析作品;二是学,努力挖掘与学生同构的记忆范型,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三是练,练习是一种运动记忆,教师应在各种练习中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增加学生对诗的感性认识,走到诗和诗人中间,从而提升艺术品位与文化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诗歌教育 整体文学观 主动式学习 运动记忆
下载PDF
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 被引量:23
14
作者 谢有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3-53,共11页
贾平凹以其《废都》等文学作品,创造出中国当代文学写作与商业的神话,并且这种神话越来越显露出了其复杂的面貌。于今天重新审视贾平凹的创作,我们会发现它具有当代中国文学建构与发展历史的意义:背负着精神重负,贯彻着文学整体观,同时... 贾平凹以其《废都》等文学作品,创造出中国当代文学写作与商业的神话,并且这种神话越来越显露出了其复杂的面貌。于今天重新审视贾平凹的创作,我们会发现它具有当代中国文学建构与发展历史的意义:背负着精神重负,贯彻着文学整体观,同时,还在建构起了一种新的叙事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 精神重负 文学整体 叙事伦理
下载PDF
艾略特历史意识的理论探析
15
作者 孙菲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57-62,共6页
艾略特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对传统的概念和个人创新才能进行了重新评价,确立了一个在传统权威下的稳定的有序的文学秩序,论证了传统与个人创新不是不可兼容的。艾略特的传统诗观在现代主义风潮中提出,反对极端的自... 艾略特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对传统的概念和个人创新才能进行了重新评价,确立了一个在传统权威下的稳定的有序的文学秩序,论证了传统与个人创新不是不可兼容的。艾略特的传统诗观在现代主义风潮中提出,反对极端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诗观对当时诗坛的"纠偏"作用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与历史意识 个人创新才能 现代主义 文学整体
下载PDF
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新建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3年第2期1-19,共19页
本文结合学术与现实的历史背景,阐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提出(1)应立足于人类学的整体文学观,通过文学、民族学与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整合,既把中国多民族文学与多民族国家... 本文结合学术与现实的历史背景,阐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提出(1)应立足于人类学的整体文学观,通过文学、民族学与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整合,既把中国多民族文学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视为统一整体,也把当下的各族文学多样性与长时段的多源与多元历史并置考察;(2)要同步关注书面的文学写作与口头的民间传统,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中国多民族文学纳入与之相关和匹配的"多元一体"格局内去研究;(3)在此基础上,从"共同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展开更加深入的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多民族文学 整体文学观 共同发展
原文传递
从广场到岗位(节选)——“人文精神寻思”及其周边
17
作者 陈思和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0,共14页
一、必要的铺垫:上世纪八十年代1993年11月,《上海文化》创刊。主编徐俊西老师嘱我写稿,我写了《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发表在创刊号~((2))。这篇论文比较集中地表达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知识分子立场所作的... 一、必要的铺垫:上世纪八十年代1993年11月,《上海文化》创刊。主编徐俊西老师嘱我写稿,我写了《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发表在创刊号~((2))。这篇论文比较集中地表达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知识分子立场所作的思考,也是我后来一直尝试的知识分子社会实践的价值支撑。这与学理没有太大关系,但于我个人的社会实践却有意义。1982年初,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出版了我与李辉合作完成的研究论著《巴金论稿》;1987年接着出版文学史论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立场 研究论著 巴金论稿 文学整体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人文精神 徐俊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