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互补整合中实现总体的价值超越——论李杜诗歌研究的 “分”与 “合”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永成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第1期1-8,81,共9页
从人性生态内涵中的多维两极互动结构的视角来审视,李杜诗歌的人性内涵和审美意蕴呈现出特色鲜明的两极景观。李杜诗歌的人学和审美意蕴不仅可以互补并重,而且还可以在互补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生成一种能够最充分地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人... 从人性生态内涵中的多维两极互动结构的视角来审视,李杜诗歌的人性内涵和审美意蕴呈现出特色鲜明的两极景观。李杜诗歌的人学和审美意蕴不仅可以互补并重,而且还可以在互补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生成一种能够最充分地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人学审美意蕴的总体性的生命精神,因而更加有利于人性生态结构优化生成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生态结构 现实与理想 社会与个体 两极互补 整合超越
下载PDF
反思、整合与超越:关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考
2
作者 蒋国保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8-42,共5页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应对现代性危机,特别是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后现代世界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新阐释和新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注重兼容并蓄,特别是充分汲取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怀特海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三...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应对现代性危机,特别是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后现代世界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新阐释和新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注重兼容并蓄,特别是充分汲取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怀特海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三方面的思想资源,并对它们展开了深入反思与有机整合,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及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彻底生态的,它将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将有机整体的生态思维作为自己根本的思维原则,其对于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 过程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整合超越
下载PDF
功利与奉献相契合的集体主义新内涵——评《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生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7-19,共3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价值观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不同,学界更关注的是如何应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建构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由于中国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是一个新旧体制并存,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价值观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不同,学界更关注的是如何应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建构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由于中国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是一个新旧体制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汇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 书评 功利主义 奉献精神 价值观
下载PDF
王岩著:《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
4
作者 赵玲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08,共2页
关键词 王岩著 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 中国 价值观 历史文化
下载PDF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毕红梅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 2007年第4期55-60,共6页
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中,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呈现出新关系质态,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 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中,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呈现出新关系质态,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这些特殊规律包括动态平衡规律、和而不同规律、开源引流规律、整合超越规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动态平衡 和而不同 开源节流 整合超越
下载PDF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争辩、经验比较与跨学科范式建构 被引量:11
6
作者 潘泽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8,共13页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拓展和日益复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不再是单一视角下的制度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个人发展问题,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临诸多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新形势下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拓展和日益复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不再是单一视角下的制度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个人发展问题,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临诸多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新形势下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新界定、市民化程度测量标准和指标的重新确立、概念框架的统一与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事实上,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趋势除了加强原有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管理学等原有学科的交叉研究外,还必须将发展生态学、公共健康学、政策学、发展人口学、发展人类学、营养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纳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中,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好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在跨学科框架内重新思考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议题和新的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理论争辩 经验比较 范式整合超越
下载PDF
环境伦理学,一门新的伦理学 被引量:1
7
作者 余谋昌 《阴山学刊》 2010年第5期16-21,共6页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伦理学 生命 自然界 权利 价值 超越整合
下载PDF
西方环境哲学背景下的佛教生态哲学研究
8
作者 陈红兵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9-35,共7页
佛教生态哲学研究是伴随西方环境哲学产生、发展的,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比附,到批判反思,再到理性建构的历程。佛教生态哲学与西方环境哲学从不同的思想基础出发,其对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有着不同的认识思维路径。西方环境哲学是对现代... 佛教生态哲学研究是伴随西方环境哲学产生、发展的,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比附,到批判反思,再到理性建构的历程。佛教生态哲学与西方环境哲学从不同的思想基础出发,其对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有着不同的认识思维路径。西方环境哲学是对现代哲学的反思和超越,走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思维路径"。佛教生态哲学要超越传统佛教的局限,则要求走一条"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思维路径"。西方环境哲学、佛教生态哲学研究要求立足自身,从回应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视角,认识各自的优势与局限,通过交流与对话,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与思想融合;确立佛教生态哲学研究主题,一方面应立足佛教自身思想主题,如佛教解脱论、心性论、缘起论、修行观,另一方面应考察西方环境哲学的理论主题,如价值观、德性论、存在论,从两方面的对应点和结合点确立佛教生态哲学研究主题;环境哲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近年来,环境哲学研究逐渐出现了超越、整合的趋势,如从不同流派的环境哲学中寻求重叠共识。佛教生态哲学研究要适合这种超越、整合趋势,也要求从自身基本理念出发,吸收融合环境哲学不同流派的思想成果,建构具有自身内在一体性、具有更大诠释力和包容力的生态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哲学 佛教生态哲学 生态神学 超越整合
下载PDF
对当今影响两岸和平发展的两个关键“台湾意识”剖析
9
作者 成正 王龙国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7-49,共3页
长期以来两岸关系一直在缓慢曲折地发展,究其原因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叛逆、悲情、族群等"台湾意识"之中,遗留在台湾民众心中的"殖民意识"和"恐共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善意理解和政治认可... 长期以来两岸关系一直在缓慢曲折地发展,究其原因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叛逆、悲情、族群等"台湾意识"之中,遗留在台湾民众心中的"殖民意识"和"恐共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善意理解和政治认可的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也是导致了两岸之间"经热政冷",并使得两岸和平统一之路阻扰重重的深层次因素。为此,我们需要做到:正视"客观存在"与理性对待相结合,并用真诚的有效的善意来回应台湾民众;求同存异,双方学习借鉴,超越对抗思维;用强大的中国综合实力来整合和淡化两岸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意识 殖民悲情与恐共心态 超越整合意识领域
下载PDF
“主知主义”德育观的合理性及限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4期101-104,共4页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限度。它不能担保认知与实践的相涉相融;认知并非道德的唯一要素,知性教育亦非德育的全部;知识不能自动地成为道德指导,智慧亦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主知主义"道德观不能如其所是地确保道德教育的价值与实效。对其合理性予以德育学辩护,对其限度予以德育学反思,是为了建构一种理想的德育研究致思趋向,以超越单一的"主知主义"从而以整合的视域对多元道德取向予以统驭或涵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知主义 限度 德育学辩护 超越整合
下载PDF
从“大水漫灌”到“深耕细作”
11
作者 郭文革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16,37,共3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199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启动时的状况,肯定了教育信息化1.0的建设成就,概括提出教育信息化2.0阶段是从"大水漫灌"进入到了"深耕细作"的阶段。文章提出要顺应规律、超越整合,从系统论的视角设计和规划... 本文简要回顾了199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启动时的状况,肯定了教育信息化1.0的建设成就,概括提出教育信息化2.0阶段是从"大水漫灌"进入到了"深耕细作"的阶段。文章提出要顺应规律、超越整合,从系统论的视角设计和规划教育信息化2.0的行动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 超越整合 反思优质资源共享 数字化阅读
原文传递
“主知主义”德育观的合理性及限度
12
作者 石倩 《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2010年第2期43-46,65,共5页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限度。它不能...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限度。它不能担保认知与实践的相涉相融;认知并非道德的唯一要素,知性教育亦非德育的全部;知识不能自动地成为道德指导,智慧亦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主知主义”道德观不能如其所是地确保道德教育的价值与实效。对其合理性予以德育学辩护,对其限度予以德育学反思,是为了建构一种理想的德育研究致思趋向,以超越单一的“主知主义”从而以整合的视域对多元道德取向予以统驭或涵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知主义 限度 德育学辩护 超越整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