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与质:一对具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 被引量:2
1
作者 薛富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4-140,共7页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释价值,有必要将它提升为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史范畴,它揭示了人类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审美意识演变史之规...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释价值,有必要将它提升为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史范畴,它揭示了人类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审美意识演变史之规律;作为审美风格范畴,它据审美对象内在结构类型论审美风格,为传统美学提供了新的审美风格类型,弥补现有美学范畴之未足;作为审美文化范畴,它为我们宏观把握审美与人类文化系统之关系,完善呈现人类审美活动之现实背景与命运,提供了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与质 美学史范畴 审美风格范畴 审美化范畴 普遍性价值
下载PDF
文与质——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再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许晓燕 《美术大观》 2011年第3期60-60,共1页
文质作为一种范畴并提,初见《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指质地,人的本质、道德品格;而"文"指文采,外在的礼仪、华美形式。其原意为"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 文质作为一种范畴并提,初见《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指质地,人的本质、道德品格;而"文"指文采,外在的礼仪、华美形式。其原意为"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质地和文采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 文与质 彬彬 人的本 道德品格 相得益彰
下载PDF
文与质备道与艺合--论姚鼐文章的双重构筑
3
作者 周丽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72-75,共4页
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终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提出了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包括“义理、考证、文章”兼长相济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为文八字要诀。事实上,姚鼐的文论思想从本质上均可概括为“文与质备,道与艺合”。文章从... 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终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提出了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包括“义理、考证、文章”兼长相济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为文八字要诀。事实上,姚鼐的文论思想从本质上均可概括为“文与质备,道与艺合”。文章从姚鼐作品的内在情感意蕴和外在写作技巧入手,探讨姚鼐文章在文质方面的双重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文与质 道与艺合
下载PDF
文与质:中国美学史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6
4
作者 薛富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审美意识 “义” 审美活动 审美对象 文与质 逻辑起点
下载PDF
文与质:符号学解读和移植评价
5
作者 赵亮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21-23,80,共4页
以符号学及语言学原理将“文”与“质”这对基础范畴从不同层面进行细致分解,不但能具现文与质的构成要素及内在关系,而且能把握二者之间任意性与稳定性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和运作规律。
关键词 文与质 符号 移植
下载PDF
从《周易·贲》看美术创作中“文与质”的关系
6
作者 杨波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9期58-59,共2页
"文"与"质"的关系始终是美术创作中,难以驾驭的一对主要矛盾。《周易》第二十二卦,即"贲"卦讲了很多关于外表与心灵,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当代美术创作者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美术创作 《周易》 文与质 内容与形式 当代美术 创作者
下载PDF
文与质:符号学解读和移植评价
7
作者 赵亮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64-66,共3页
本文与仅对传统美学范畴作整理诠释和历史评说的一般做法不同,而试以符号学及语言学原理将“文”与“质”这对基础范畴作四个层面的细致分解,首次具现了文与质的构成要素及内在关系,并把握了二者之间任意性与稳定性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本文与仅对传统美学范畴作整理诠释和历史评说的一般做法不同,而试以符号学及语言学原理将“文”与“质”这对基础范畴作四个层面的细致分解,首次具现了文与质的构成要素及内在关系,并把握了二者之间任意性与稳定性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和运作规律,从而指出历代理论的偏颇根源,在于对伦理学文质论的移植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与质 符号 稳定 任意 移植
下载PDF
对比赏析杨戴与霍克斯《葬花吟》译本——从“文与质”和“归化与异化”角度
8
作者 袁在成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5-108,共4页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经典之作,将林黛玉的文学素养、多愁善感的个人性格及其内心纠葛迷茫的复杂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文章通过诗歌“文与质”及“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进而对比赏析杨戴与霍克斯译本。
关键词 《葬花吟》 文与质 归化与异化 英译本 对比赏析
下载PDF
基于“文质同源”造物思想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式研究
9
作者 盛庆芳 董利军 《丝网印刷》 2024年第5期36-38,共3页
儒家“文质同源”造物思想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文章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从用户认知和行为层面出发,分析用户对于产品的真实反应,从而把握住产品设计的“质”。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文质同源”造物思想的产品设计思维模... 儒家“文质同源”造物思想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文章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从用户认知和行为层面出发,分析用户对于产品的真实反应,从而把握住产品设计的“质”。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文质同源”造物思想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型,并运用于产品设计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思想 文与质 用户反应 产品设计
下载PDF
艺术设计中“文”与“质”的辨证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苗延荣 刘卓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4-147,共4页
分析了古代文艺思想中"文"与"质"到艺术设计领域"文"与"质"的理论研究变化过程,通过艺术设计中的紫砂茶具设计为切入点,结合紫砂茶具设计的历史、造型、功能及如何鉴赏,论述了在紫砂设计领域&q... 分析了古代文艺思想中"文"与"质"到艺术设计领域"文"与"质"的理论研究变化过程,通过艺术设计中的紫砂茶具设计为切入点,结合紫砂茶具设计的历史、造型、功能及如何鉴赏,论述了在紫砂设计领域"文"与"质"的辨证关系,进而引申到艺术设计领域。通过实际的紫砂茶具设计案例补充说明了艺术设计中"文"与"质"的辨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设计 文与质 紫砂茶具设计
下载PDF
文质说:作为一种文化学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束景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年第1期9-13,共5页
文质说向来被认为是一种文学思想,一般都认为第一个提出文质相副的文学思想的是孔子(一说是刘勰)。实际上文质说是一种东方独特的文化思想,它经历了一个由伦理哲学、历史哲学到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最后才进入文学领域。第一个提出伦... 文质说向来被认为是一种文学思想,一般都认为第一个提出文质相副的文学思想的是孔子(一说是刘勰)。实际上文质说是一种东方独特的文化思想,它经历了一个由伦理哲学、历史哲学到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最后才进入文学领域。第一个提出伦理学的文质说的是孔子,第一个提出历史观的文质说的是董仲舒,第一个提出文学理论的文质说的是扬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文与质 化学 学理论 学思想 历史发展
下载PDF
钟嵘《诗品》文质并重的诗美理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米晓燕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5-28,共4页
钟嵘《诗品》关于五言诗的品评标准,历来是学界颇有争议的热点,近年研究多认为其诗美理想受齐梁绮靡文风的影响有重"文"的倾向。通过钟嵘对建安文人群体的选录和品评可以看出,钟嵘在当时流风的影响下做到了尽量客观,彰显了&qu... 钟嵘《诗品》关于五言诗的品评标准,历来是学界颇有争议的热点,近年研究多认为其诗美理想受齐梁绮靡文风的影响有重"文"的倾向。通过钟嵘对建安文人群体的选录和品评可以看出,钟嵘在当时流风的影响下做到了尽量客观,彰显了"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诗美理想,体现出文论家的远见卓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 诗品 文与质 诗美理想
下载PDF
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与神形之辩 被引量:1
13
作者 庞学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50-151,共2页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中关于神似与形似的讨论,到了近代被运用到翻译领域。纵观中国传统译论,占主导的翻译思想是重神似不重形似,这与我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翻译中神似与形似的讨论是传统翻译思想的一次巨大超越。超越了...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中关于神似与形似的讨论,到了近代被运用到翻译领域。纵观中国传统译论,占主导的翻译思想是重神似不重形似,这与我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翻译中神似与形似的讨论是传统翻译思想的一次巨大超越。超越了佛经翻译中仅限于语言层面文与质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似 形似 文与质
下载PDF
文质辩说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怀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0-48,共9页
文质辩说张怀瑾《论语·雍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作为东方古典美学的特殊审美范畴,它的确切含义及其深刻的历史内涵,究竟应当作何理解?论者常谓确指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 文质辩说张怀瑾《论语·雍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作为东方古典美学的特殊审美范畴,它的确切含义及其深刻的历史内涵,究竟应当作何理解?论者常谓确指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质”谓“内容”,“文”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和形式 黑格尔 《诗品》 心雕龙 文与质 古代希腊 历史形态
下载PDF
扬雄文质副称说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聂振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57-62,43,共7页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四川成都人。“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古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汉书·扬雄传》)他一生没有作过大官,属于清贫的士大夫阶层。年青...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四川成都人。“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古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汉书·扬雄传》)他一生没有作过大官,属于清贫的士大夫阶层。年青时擅长辞赋,中年以后专心理论著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太玄》、《法言》等;还有辞赋多首,《甘泉》、《羽猎》、《长扬》等是其中的名篇。扬华美学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文与质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与质 先秦儒家 诗书礼乐 唯物主义 中心内容 中国美学史 圣人之道 唯心主义 关系问题 发展变化
下载PDF
从初唐前期史家文学观看文质关系的发展
16
作者 王景凤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133-136,共4页
初唐前期,文学上仍较多承袭南朝,文风华艳。以魏徽为代表的初唐史家在修史过程中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唐初史家对文与质的关系的探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尚文"到"重质"再到"文质彬... 初唐前期,文学上仍较多承袭南朝,文风华艳。以魏徽为代表的初唐史家在修史过程中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唐初史家对文与质的关系的探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尚文"到"重质"再到"文质彬彬"的一个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文"到"质"再由"质"到"文"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贞观后期文风又回到了"重文轻质"的老路上,但正是由于唐初史家对"文与质"关系反复的探讨,为其后"四杰"和陈子昂等作家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提供了经验,也为文质兼备的盛唐文学的到来吹响了号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史家 文与质 学观
下载PDF
“文质论”的渊源及其发展
17
作者 蔡育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1985年第3期20-26,共7页
我国古代关于文与质的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也是一个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学说。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论发展规律及其民族特点,对文质论做一番探源溯流的整理工作是必要的。
关键词 文与质 我国古代 孔子 古代 古代 表现形式 君子 而后
下载PDF
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中探讨音乐的文质观
18
作者 李聪慧 《当代音乐》 2022年第12期47-49,共3页
文质之辩由来已久,孔子就当时社会上的人出现的问题在《论语庸也》[1]中所提出来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然孔子在这里针对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后世代的人也把它当成是孔子的审美理念。就是这一审美理念,... 文质之辩由来已久,孔子就当时社会上的人出现的问题在《论语庸也》[1]中所提出来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然孔子在这里针对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后世代的人也把它当成是孔子的审美理念。就是这一审美理念,影响中国人和文艺界几千年,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人的审美基调。本文主要采用寻根溯源的方法来剖析文质观,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音乐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与质 音乐审美
下载PDF
“文质论”与古代杂文
19
作者 江源 《宜宾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杂文创作,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作品总以一定的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为其内容,这些内容泛称为意,它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思维的意识形态产物.意,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态作品,意的外化在以语言称为物质... 杂文创作,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作品总以一定的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为其内容,这些内容泛称为意,它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思维的意识形态产物.意,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态作品,意的外化在以语言称为物质手段的文艺创作中泛称为言,它是意识形态得以显现为具体形态的条件.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文质论,就是专门探讨和论述文艺创作中物、意、言关系的.质,指作品蕴含的内容;文,指作品采用的语言文字传达方式.质与文的关系,指作品采用的语言文字传达方式.质与文的关系,就是艺术思维与艺术传达的关系.文质论的实质,是研究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问题,中心是会与意的辩证统一及其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与质 并重 艺创作 辩证统一 以意为主 艺术思维 意识形态 美学特征
下载PDF
文与质
20
作者 叶春雷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第30期29-29,共1页
读《论语》,不能不注意儒家对“文与质”关系的论述。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 读《论语》,不能不注意儒家对“文与质”关系的论述。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与质 《论语》 彬彬 朴实 杨伯峻 君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