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文人戏曲“闪恋闪婚”情节模式
1
作者 林晓芝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3-108,共6页
中国古典文人戏曲中"闪恋闪婚"情节的大量出现,是戏曲艺术本体观、叙事文学传统、创作主体心理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剧作家的非自觉层面,该现象来自于剧作家对戏曲情节的简省化叙述,根源于剧作家"戏本位"... 中国古典文人戏曲中"闪恋闪婚"情节的大量出现,是戏曲艺术本体观、叙事文学传统、创作主体心理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剧作家的非自觉层面,该现象来自于剧作家对戏曲情节的简省化叙述,根源于剧作家"戏本位"观念的缺失。在剧作家的自觉层面,存在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因素:"闪恋闪婚"情节具有强烈的超现实化特质,契合了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传奇"传统;该情节蕴藉了中国古典文人们的隐秘诉求,因此成为剧作家们谱写"传奇"的素材选择;戏曲艺术地位低下而抒情效果良好,是文人们释放隐秘情爱诉求的最主要文艺体裁,"闪恋闪婚"情节由此在戏曲作品中集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人戏曲 爱情情节模式 “闪恋闪婚”
下载PDF
基于大小传统概念下的文人戏曲与民间戏曲对比研究——以昆曲与“川剧目连戏”为例
2
作者 成戎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3期112-114,共3页
昆曲作为大传统的文人戏曲,与作为小传统民间戏曲的川剧目连戏,存在着诸多差异。审美上,表现为文人性、全国性与民间性、地方性的差异;功能上,表现为"寓教于乐"与"受教于乐"的差异;受众上,表现为小众性与大众性的差... 昆曲作为大传统的文人戏曲,与作为小传统民间戏曲的川剧目连戏,存在着诸多差异。审美上,表现为文人性、全国性与民间性、地方性的差异;功能上,表现为"寓教于乐"与"受教于乐"的差异;受众上,表现为小众性与大众性的差异;看点上,表现为"文"与"武"的差异;剧目上,表现为单一与宏大的差异。近年来新编目连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能替代传统川目连,保护与传承传统川剧目连戏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剧 目连戏 昆曲 大小传统 文人戏曲 民间戏曲
下载PDF
晚明以来女性文人戏曲作家群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奇玉 郭浩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据现有资料,自明万历年问至民国初年,约有32位女性作家创作过戏曲作品。她们多来自于诗书之家,主要生活在江南一带,几乎都有诗文集遗世。现存女性创作的戏曲作品全本和残本39部,约占总数的一半。这些作品题材一般取自古人古事或身... 据现有资料,自明万历年问至民国初年,约有32位女性作家创作过戏曲作品。她们多来自于诗书之家,主要生活在江南一带,几乎都有诗文集遗世。现存女性创作的戏曲作品全本和残本39部,约占总数的一半。这些作品题材一般取自古人古事或身边的见闻,大多表现为对亲情和爱情的书写,个别作品直接抒发女性自我情感和反映当时较为重大的政治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戏曲 作家群体 古代女性 女性意识
原文传递
晚清文人戏曲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反思
4
作者 刘于锋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5年第1期194-201,共8页
晚清文人戏曲是古典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主要表现在戏曲分期与晚清时限的限定、晚清文人戏曲的特征与戏曲家的史实、晚清戏曲的体制变革与近代转型等方面。在研究趋势上,出现由零星的个别研究到系统的整体研究发展、由对一般现... 晚清文人戏曲是古典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主要表现在戏曲分期与晚清时限的限定、晚清文人戏曲的特征与戏曲家的史实、晚清戏曲的体制变革与近代转型等方面。在研究趋势上,出现由零星的个别研究到系统的整体研究发展、由对一般现象的分析到对深层发展肌理探索的趋势。对晚清文人曲的研究的缺憾表现在对晚清戏曲家的群体格局、晚清戏曲的整体戏曲观念与创作心态、晚清戏曲曲体变化的内部机制等研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文人戏曲 史实研究 体制研究 缺憾
原文传递
从文体渗透交融看文人戏曲文学的诗性特征
5
作者 朱忠元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文体渗透交融和文体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戏曲作为一种后起文学体裁,因吸收借鉴诗歌的特征而具有诗性。中国文人戏曲文学的诗性特征可以从"以诗观曲"和"以诗律曲"两个方面得到说明,戏... 文体渗透交融和文体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戏曲作为一种后起文学体裁,因吸收借鉴诗歌的特征而具有诗性。中国文人戏曲文学的诗性特征可以从"以诗观曲"和"以诗律曲"两个方面得到说明,戏曲与诗歌同源而异派,戏曲文学文体是在融汇包容中走向独立、走向自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戏曲文学 文体交融 诗性特征
原文传递
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看戏曲的文人化进程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玉勤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5-102,共8页
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来看,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即由当初图像所体现出的"照扮冠服"的舞台性,发展至后来的"象意相生"的抒情性,再到后来"美仑美奂"的装饰性。戏曲插图从重视舞台... 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来看,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即由当初图像所体现出的"照扮冠服"的舞台性,发展至后来的"象意相生"的抒情性,再到后来"美仑美奂"的装饰性。戏曲插图从重视舞台效果、着力营造"写实空间",一步步呈现出极具文人化色彩的"诗意空间"和"形式空间",并最终演变为文人学者的"案头清玩"。与此同时,图像与戏曲文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图对文的亦步亦趋、若即若离,变得渐行渐远,插图的文人化色彩和艺术独立性不断增强。《西厢记》插图不断文人化的历程,又是与明代戏曲的整体文人化进程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明刊本 戏曲插图 戏曲文人
下载PDF
从表演艺术到文学体裁——戏曲图像所见文人化影响下戏曲属性转变之关捩
7
作者 宁俊红 王阳 《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4期87-94,共8页
戏曲从表演艺术转变为文学体裁,是戏曲文人化的一种结果。戏曲文人化过程中,围绕戏曲文本出现了诸多类型且意蕴丰富的戏曲图像,这是戏曲成为文学体裁的一个关键表征。明代中后期开始,“拈曲意以为画意”的戏曲插图使戏曲文本开始突破演... 戏曲从表演艺术转变为文学体裁,是戏曲文人化的一种结果。戏曲文人化过程中,围绕戏曲文本出现了诸多类型且意蕴丰富的戏曲图像,这是戏曲成为文学体裁的一个关键表征。明代中后期开始,“拈曲意以为画意”的戏曲插图使戏曲文本开始突破演出形态,逐渐适合案头阅读而非舞台表演,戏曲插图既生发文本意境,又可见戏曲文人化倾向。清代中后期,戏曲成为抒发文人志趣的重要媒介,逐渐发展为戏剧特征被消解的“拟剧本”形态,而其中的戏曲画传传达出文人群体的精神诉求,深化了戏曲的文体功能,反映出戏曲的文人化特点,让戏曲的文学品格愈加明显。清末民初时期,戏曲画册提升了戏曲的文学品位,促进了戏曲作品经典化,提高了戏曲的文体地位,这都说明戏曲的文学属性最终被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图像 戏曲文人 戏曲属性
原文传递
传奇、昆剧、乱弹关系新说
8
作者 路应昆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67-75,共9页
传奇、昆剧、乱弹是明清戏曲的三个主要种类。传奇完全按文人的旨趣打造,定位于"高雅",是文人戏曲的典型形式(传奇并非只是剧本)。乱弹完全由艺人创作,定位于"通俗",体现的是普通人的欣赏需求。昆剧主要指民间昆班... 传奇、昆剧、乱弹是明清戏曲的三个主要种类。传奇完全按文人的旨趣打造,定位于"高雅",是文人戏曲的典型形式(传奇并非只是剧本)。乱弹完全由艺人创作,定位于"通俗",体现的是普通人的欣赏需求。昆剧主要指民间昆班的演唱,其主体来自传奇,但服务对象已从文人转变为公众戏场上的"广大观众",故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向"通俗"。乱弹曾得到昆剧的很多滋养,故昆剧也可说是传奇与乱弹之间的"过渡"。昆剧主体是在传奇从文人圈子流入普通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把昆剧的创始远推到元末顾坚的做法不尽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戏曲 传奇 昆剧 乱弹 文人戏曲 民间戏曲
下载PDF
“道”与“器”之间的游走——论清中期常州曲家群体之形成与消隐
9
作者 胡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7-45,共9页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常州所辖武进、阳湖两邑以地缘、亲缘形成了一个曲家群体。本文以曲家出身、科举、交游、职业、戏曲创作情境等史实研究为基础,探讨曲家群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始终徜徉在经世文人、循吏与曲家之间,将...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常州所辖武进、阳湖两邑以地缘、亲缘形成了一个曲家群体。本文以曲家出身、科举、交游、职业、戏曲创作情境等史实研究为基础,探讨曲家群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始终徜徉在经世文人、循吏与曲家之间,将戏曲创作视作苦闷的排遣、社交的手段、游戏的恣意,游走于"道""器"之间,充满着古代文人戏曲创作在进入近现代转型前期的时代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叶 常州 曲家群体 文人戏曲
下载PDF
结社演剧:明清文士与戏曲的结缘及其戏曲史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水云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32,共9页
文人结社演剧(含度曲)是明清时期特殊的戏剧文化现象。基于明清文士缙绅与优伶、乐伎的至密关系以及戏曲艺术所具的独特感染力,促成了文人结社与戏曲的融合发展,从而赋予了明清戏曲独特的文化内涵。文人结社推助了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盛... 文人结社演剧(含度曲)是明清时期特殊的戏剧文化现象。基于明清文士缙绅与优伶、乐伎的至密关系以及戏曲艺术所具的独特感染力,促成了文人结社与戏曲的融合发展,从而赋予了明清戏曲独特的文化内涵。文人结社推助了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盛,提升了戏曲的艺术水准;社集演剧则强化了文人结社的娱乐化倾向,扩大了文人结社的社会影响力。二者的交融体现了戏曲对文人生活的深度介入,也成就了明清文人戏曲的繁盛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社演剧 士伎结缘 结社娱乐化 戏曲文人
原文传递
“送京”故事的戏曲演绎
11
作者 孟令阳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22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宋元时期即被搬上戏曲舞台。清代以来,“送京”故事在戏曲舞台上尤为兴盛,以文人创作、宫廷演出、民间改编等方式在案头与场上传播。清初李玉《风云会》传奇将“送京”故事雅化,并形成了...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宋元时期即被搬上戏曲舞台。清代以来,“送京”故事在戏曲舞台上尤为兴盛,以文人创作、宫廷演出、民间改编等方式在案头与场上传播。清初李玉《风云会》传奇将“送京”故事雅化,并形成了经典折子戏《送京》,在清代民间与宫廷中常演不衰。民间戏曲对“送京”故事做了新的编排,使其符合民众的审美追求。“送京”故事在戏曲中的演变与传承反映了不同身份阶层的文化心态,既有文人创作的雅化、宫廷演出中的文化选择,还有民众的心理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京” 文人戏曲 宫廷戏曲 地方戏
原文传递
海盐腔纵谈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戈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1,共7页
关键词 海盐腔 南宋 戏文 文人戏曲
原文传递
关于《陈仲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评章 《剧本》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4-76,共3页
  <陈仲子>是一部写得很古朴、很有古意的剧作.这种古朴来自作者的才华,也来自他对传统戏曲的理解.这个戏也有人称它为一个哲理剧,然而其中深刻的人物形象及其作者所倾注的对时代、对精神追求者的灼痛的关心和无奈,则是更深入...   <陈仲子>是一部写得很古朴、很有古意的剧作.这种古朴来自作者的才华,也来自他对传统戏曲的理解.这个戏也有人称它为一个哲理剧,然而其中深刻的人物形象及其作者所倾注的对时代、对精神追求者的灼痛的关心和无奈,则是更深入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仲子 精神原型 文人戏曲 剧作家 精神病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