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别号图”说起:且谈明代新型文人肖像画
1
作者 焦晓杰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03,共5页
经历了元代文人肖像画发展的低谷后,明代文人肖像画发展再攀高峰,文人画家开始积极地创作雅集图、行乐图和自画像。随着明代造园和艺术赞助行为的活跃,明代中后期"别号图"从众多文人肖像画题材中异军突起,成为明代极具代表性... 经历了元代文人肖像画发展的低谷后,明代文人肖像画发展再攀高峰,文人画家开始积极地创作雅集图、行乐图和自画像。随着明代造园和艺术赞助行为的活跃,明代中后期"别号图"从众多文人肖像画题材中异军突起,成为明代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新型文人肖像画。众多吴门画家和江南地区画家都参与到了这一画题的创作中。"别号图"一时之间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功能与意义,并成为委托人重要的精神肖像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肖像 别号图 综合性图像 精神肖像
原文传递
元代肖像画特征辨析
2
作者 王珍 《闽江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0-93,共4页
元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统治阶层的民族本性,使得当时社会普遍存有一种理智、客观的"务实"心态,此外,元代所存在的民族矛盾、阶层分化以及文化冲突,使得当时隶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领域的画家的绘画观念与审美倾向有着较... 元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统治阶层的民族本性,使得当时社会普遍存有一种理智、客观的"务实"心态,此外,元代所存在的民族矛盾、阶层分化以及文化冲突,使得当时隶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领域的画家的绘画观念与审美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正是以上两点造就了元代肖像画作品中的"写实精神"以及宫廷肖像画家与在野文人肖像画家作品之间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写实精神 宫廷肖像画家 在野文人肖像画家
下载PDF
元代肖像画《忽必烈大汗像》与《杨竹西小像图》比较
3
作者 王珍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79-82,共4页
元代肖像画作品《忽必烈大汗像》与《杨竹西小像图》都重视写实,但两幅作品在创作目的、心态、手法以及创作主旨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倾向,而这与宫廷肖像画家和在野文人肖像画家的身份以及学识素养、作... 元代肖像画作品《忽必烈大汗像》与《杨竹西小像图》都重视写实,但两幅作品在创作目的、心态、手法以及创作主旨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倾向,而这与宫廷肖像画家和在野文人肖像画家的身份以及学识素养、作品的创作对象有着很大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必烈大汗像》 《杨竹西小像图》 宫廷肖像画家 在野文人肖像画家
下载PDF
写真更与画工谋——晚清民国摄影与文人写真肖像画新样式关系探析
4
作者 亓文平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7,共8页
晚清民国,随着摄影在中国的传播,新奇的视觉形式给中国艺术带来巨大的影响,也改变着大众的审美。在绘画领域,这种审美诉求变化首先表现在写真肖像画中。王一亭、吴昌硕作为海派领军人物,是这方面较早的实验者。王一亭以其敏锐的直觉和... 晚清民国,随着摄影在中国的传播,新奇的视觉形式给中国艺术带来巨大的影响,也改变着大众的审美。在绘画领域,这种审美诉求变化首先表现在写真肖像画中。王一亭、吴昌硕作为海派领军人物,是这方面较早的实验者。王一亭以其敏锐的直觉和现代意识,较早关注到摄影,并在文人写真肖像画中将民间的写实技术与文人的写意画风相结合,根据自身的绘画特点和时代审美需求创造了无量寿佛图式的写真肖像画,他1919年创作的《一亭先生五十三岁画像》可以看作这种新时尚的开端,恰恰与摄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第一次繁荣遥相呼应。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变革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类型的文人写真肖像画蕴含的现代思考和探索,不仅影响了其他类型的写真肖像画,而且对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 王一亭 吴昌硕 文人写真肖像 僧服小像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肖像创作——以刘凌沧的三件早期肖像作品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素之 张孟东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99,共5页
刘凌沧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以工笔重彩而著称的人物画家,尤其擅长表现古典题材的历史画和仕女画。学界对他的工笔人物画和历史画多有论述,但对他早期的肖像作品研究较少。本文从民国时期传统肖像创作的视角,针对刘凌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刘凌沧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以工笔重彩而著称的人物画家,尤其擅长表现古典题材的历史画和仕女画。学界对他的工笔人物画和历史画多有论述,但对他早期的肖像作品研究较少。本文从民国时期传统肖像创作的视角,针对刘凌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3件重要肖像作品《祝寿图》(1930年)、《藏园勘书图》(亦称《傅增湘像》,1935年)、《碧梧论画图》(1937年)进行分析探讨,进而考察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交游圈以及传统文人肖像在此时呈现出的创作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凌沧 民国时期 肖像 文人肖像
原文传递
董其昌形象的塑造——以其肖像画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邢陆楠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59,共10页
故宫博物院藏清人绘《董其昌像》轴,画幅上有道光年间陈用光、达受、渔村道人的题跋,画中的董其昌头戴晋巾,手持画卷而立,是自明末以来所形成的固定图式。本文以此图为切入点,试论董其昌正式形象的确立与流传,以及在此过程中,这一图像... 故宫博物院藏清人绘《董其昌像》轴,画幅上有道光年间陈用光、达受、渔村道人的题跋,画中的董其昌头戴晋巾,手持画卷而立,是自明末以来所形成的固定图式。本文以此图为切入点,试论董其昌正式形象的确立与流传,以及在此过程中,这一图像性质所发生的转变和因此产生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像 文人肖像 名贤图像 三文敏像 青林高会 庐山行脚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