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定广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84,共9页
南朝沈约的"文体三变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基本而且是唯一具有完全方法论意义的文学史论述模式。历代理论家依此模式创造出唐文三变说、唐诗三变说、宋文三变说、宋诗三变说、宋词三变说、古今诗三变说、元文三变说、元... 南朝沈约的"文体三变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基本而且是唯一具有完全方法论意义的文学史论述模式。历代理论家依此模式创造出唐文三变说、唐诗三变说、宋文三变说、宋诗三变说、宋词三变说、古今诗三变说、元文三变说、元诗三变说、明文三变说、明诗三变说、清诗三变说等论述。"文体三变说"有着深刻的哲学和民族心理文化依据。此说开创了中国文学史论述的基本模式;开辟了古代文学史论述的基本视角;确立了古代文学史论述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创立了一种推尊某些作家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并使之合法化,从而树立文学偶像和文学经典的论述方法。当代的文学史书写应当借鉴、吸收这份理论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三变 论述模式 意义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体讹滥”说探原
2
作者 陈贝 高林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163,共11页
“文体讹滥”是刘勰对江左文风的基本判断,这一认识贯穿《文心雕龙》文体论始终,其目的性和重要性自不待言。刘勰持广义文体观,其所谓“文体”兼及体统、体貌、体裁等;其“讹滥”说,是对六朝及江左文风之背离经典、追新逐奇,“极貌写物... “文体讹滥”是刘勰对江左文风的基本判断,这一认识贯穿《文心雕龙》文体论始终,其目的性和重要性自不待言。刘勰持广义文体观,其所谓“文体”兼及体统、体貌、体裁等;其“讹滥”说,是对六朝及江左文风之背离经典、追新逐奇,“极貌写物”、“文贵形似”,“诗杂仙心”、“率多浮浅”等倾向的现实指陈。刘勰的“文体讹滥”说,标举了宪章典诰“准的”、“雅润”的文章规范,强调了“极其心实”、“体周事核”的文体创作要求,树立了“风清骨峻”、“街华佩实”的美学风范,提供了“晓变昭体”“望今制奇”的矫讹良方,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其垂示典诰之训、正本矫讹的文学主张,正是《文心雕龙》的精髓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体讹滥” 正本矫讹
下载PDF
散文“文体净化说”置疑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聚敏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1-23,共3页
文章作者对刘锡庆先生的“文体净化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质询。第一 ,净化说 ,同“大散文说”一样 ,都属偏激之论 ,而且前者更甚 ,偏激而又固执。第二 ,净化说是论者自设的一把标尺 ,是一种没有现实根据的先验之论 ,是一个“伪话题”... 文章作者对刘锡庆先生的“文体净化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质询。第一 ,净化说 ,同“大散文说”一样 ,都属偏激之论 ,而且前者更甚 ,偏激而又固执。第二 ,净化说是论者自设的一把标尺 ,是一种没有现实根据的先验之论 ,是一个“伪话题”。第三 ,论散文不能就文体谈文体 ,反之则必然走向死胡同。第四 ,新世纪的散文需要整体全面的突破 ,要突破则必靠文化模式的改变 ,“净化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文体 主体 文化模式 文体净化 刘锡庆 散文理论 林非
下载PDF
明代“字说”文体研究
4
作者 迟媛方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0-53,共4页
"冠者,礼之始也",古人对冠礼极为珍视,从而衍生出"字说"(对人名字的解说)这一文体。明代"字说"作为文体的一种得以确立。"字说"重点在阐释取字之缘起、解说名字的内蕴意义,多用于表达祝福与期... "冠者,礼之始也",古人对冠礼极为珍视,从而衍生出"字说"(对人名字的解说)这一文体。明代"字说"作为文体的一种得以确立。"字说"重点在阐释取字之缘起、解说名字的内蕴意义,多用于表达祝福与期望,或者寓以勉励与警戒,集中表现了时代的价值追求、精神取向与人格风貌,"字说"的兴盛也与冠礼的再次复兴密不可分,因此具有多元的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 “字文体 冠礼
下载PDF
《说文》或体之义近形符通用考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春兰 程邦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5,共7页
义近形符通用,是自甲骨文便有的一种构字方式,《说文》中的一部分或体即以此方式构成,在对或体及其相应的字头正篆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得出四十五组义近形符通用例,并从义着手,辅之以形,这些形符有的仅义近,有的甚至字形也相近,而这个通... 义近形符通用,是自甲骨文便有的一种构字方式,《说文》中的一部分或体即以此方式构成,在对或体及其相应的字头正篆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得出四十五组义近形符通用例,并从义着手,辅之以形,这些形符有的仅义近,有的甚至字形也相近,而这个通用原则是构成异体字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或体 义近形符通用
下载PDF
从曹丕《典论·论文》看其文体观
6
作者 张佳凤 蒋玉兰 《文教资料》 2017年第9期1-3,共3页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纯粹的文学批评理论文论。该文首对文体加以分类,并分析其特质,即“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学史家惯称魏晋文学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又开中...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纯粹的文学批评理论文论。该文首对文体加以分类,并分析其特质,即“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学史家惯称魏晋文学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又开中国文体说之先,这其中的联系不言而喻。本文探析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体说”,并举例分析魏晋文学在该方面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说 魏晋文学觉醒 曹丕 《典论·论文》
下载PDF
从甲骨文看《说文》或体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春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07,共3页
在与甲骨文具有可比性的《说文》或体中,大部分或体尤其是形同这类,其构形较之其相应的《说文》字头正篆更能反映汉字的原貌、演变流程,更能准确的反映汉字的初文意义。
关键词 甲骨文 文》或体 演变流程 初文意义
下载PDF
论散文界说的模糊性
8
作者 曾焕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0-65,共6页
散文界说的模糊性根源在含混于文,不及分化;边缘文体,杂交泛化;母体肢解,内涵递减。兼容并蓄说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提法,而文体净化说只是一种独崇艺术散文的提法。散文界说的模糊性在21世纪仍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
关键词 散文 模糊性 兼容 文体净化 审美 比喻
下载PDF
汉代的宫廷议对——中国古代演说形式之一 被引量:3
9
作者 宋朗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70-77,共8页
秦王朝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建立,也标志着“游说者之秋”的结束,中国古代演说由全社会活动,转入了宫廷议对以及知识界的讲学、议政。“古者国有大事,必聚群臣而廷议之,交口往复,务尽其情”(徐世增:《文体明辨序说》)。这话虽有些夸张,或... 秦王朝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建立,也标志着“游说者之秋”的结束,中国古代演说由全社会活动,转入了宫廷议对以及知识界的讲学、议政。“古者国有大事,必聚群臣而廷议之,交口往复,务尽其情”(徐世增:《文体明辨序说》)。这话虽有些夸张,或者说以偏概全,但还是描绘出了我国古代政治民主传统的一个侧面。所谓“议者,谊也;谊者,人所宜也。言得其宜之谓议”(《说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对 秦王朝 韩安国 封建专制主义 汉武帝时代 王恢 酒榷 茅焦 群臣 文体明辨序
下载PDF
罗蒙诺索夫“文体三品说”诗学价值重议 被引量:7
10
作者 蒙曜登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2期92-100,共9页
罗蒙诺索夫于1758年提出的"文体三品说",由"词汇三品说"和"体裁三品说"构成,公认深刻影响了现代俄罗斯标准语及诗学的形成与发展。相比之下,对俄语的影响讨论较多,对诗学(文学理论)的影响却很少专题研究... 罗蒙诺索夫于1758年提出的"文体三品说",由"词汇三品说"和"体裁三品说"构成,公认深刻影响了现代俄罗斯标准语及诗学的形成与发展。相比之下,对俄语的影响讨论较多,对诗学(文学理论)的影响却很少专题研究。本文梳理"文体三品说"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罗蒙诺索夫传记溯源该理论与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诗学的学理关联,从诗学角度分析该理论与18世纪俄罗斯修辞学、古典主义文学及俄语文学语言的关系,探讨该理论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及其之后的演变,藉此管窥俄罗斯古典主义诗学面貌,以助益俄罗斯古典主义文学及其后民族诗学之形成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语 文学 修辞 诗学 文体三品
原文传递
赋之“古”、“律”
11
作者 何易展 《文史杂志》 2010年第5期36-37,共2页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赋》说:"故今分为四体: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近人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则认为:"赋有三源,亦有三流,即骚赋体,以四言为主的诗赋体和文赋体。"[1]马积高还说,对赋的分体,
关键词 “古” 赋体 文体明辨序·赋》 汉字构造
下载PDF
汉魏两晋哀辞探析
12
作者 赵厚均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2年第1期91-97,共7页
我国古代文学有浓厚的生命意识和感伤传统,对生命的消逝十分重视。潘岳、元稹、苏轼、袁枚、陈师曾等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悼亡诗词,显现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对生命的礼赞,情文并至,哀感顽艳。在韵文和散文作品中,也孕育了诔文、祭文、... 我国古代文学有浓厚的生命意识和感伤传统,对生命的消逝十分重视。潘岳、元稹、苏轼、袁枚、陈师曾等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悼亡诗词,显现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对生命的礼赞,情文并至,哀感顽艳。在韵文和散文作品中,也孕育了诔文、祭文、哀辞、吊文等哀祭文类,共同促进了古代哀祭文学的发达。其中哀辞的产生与繁荣主要在汉晋时期,本文即对此时的哀辞进行剖析,借此窥见哀祭文学发展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 金鹿哀辞 汝阳王 子侯 文体明辨序 吊文 哀祭 散文作品 三良殉秦 文章流别论
下载PDF
文学自觉的先声——论《典论·论文》的开创性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雪莲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9-19,21,共2页
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其中的"文体"说、"文气"说、"文章不朽"说均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体"说着眼于文体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特征,"文气... 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其中的"文体"说、"文气"说、"文章不朽"说均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体"说着眼于文体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特征,"文气"说着眼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和主体化特征,"文章不朽"说则着眼于文字本身对作家生平和人格的复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论·论文》 开创意义 文体 “文气” “文章不朽”
下载PDF
The Linguistic Means of Representing Women in the Doukhobor Russian Psalms 被引量:1
14
作者 Veronika Makarov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8期814-832,共19页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guage employed i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in Doukhobor Russian ritual texts called "ncanMbf' (psal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nguistic text analysis performed in the Russian tradit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guage employed i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 in Doukhobor Russian ritual texts called "ncanMbf' (psal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nguistic text analysis performed in the Russian tradition of folklore stylistics. While addressing the representations of Biblical femal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Holy Virgin Mary Magdalene, the Heavenly Bride, and the Whore of Babylon, along with the portrayals of Doukhobor and other women, the paper identifies stylistic features in their textual descriptions. The study establishes connections between Doukhobor texts and Russian folklore and liturgical tradition. The paper strives to identify the place of Doukhobor psalm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Russian literary and folklore heri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khobors Doukhobor oral tradition literary style linguistic means of describing women's images RUSSIAN
下载PDF
再论顶真辞格的分类 被引量:2
15
作者 孟昭泉 《中州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30-35,共6页
关于顶真辞格的分类,过去笔者曾作过片断的论述。文章发表六七年来,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日渐显露。是为此文。
关键词 回环格 修辞效果 汉语修辞学 黄河女儿 文体明辨序 格中 中所 平陵东 关汉卿 江州司马青衫泪
下载PDF
才识胆力兼具的佳作《讳辩》
16
作者 赵素芳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11期13-14,共2页
读《讳辩》一文,不由人不为韩愈"起八代之衰"的文才,不落臼巢的识见、敢与旧势力抗争的胆气,以及似刀似剑的笔力而拍案叫绝。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说:"要在先之以识"。《讳辩》之所以令人赞叹不已,首先就在于作... 读《讳辩》一文,不由人不为韩愈"起八代之衰"的文才,不落臼巢的识见、敢与旧势力抗争的胆气,以及似刀似剑的笔力而拍案叫绝。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说:"要在先之以识"。《讳辩》之所以令人赞叹不已,首先就在于作者非同一般的识和胆。作者辩驳的"避讳"问题,在韩愈的时代,简直就是不可触及的"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进士科 八代 嫌名 为时为事 令人 文体明辨序 徐师曾 事出无奈 士君子
下载PDF
杂文的困顿和生机
17
作者 易淑新 《云梦学刊》 1990年第4期56-58,共3页
杂文,迫切需要在解除人们对它的困惑中焕发生机。杂文到底属哪个家族的后裔?至今恐怕没有定音的一锤。或曰姓“文”,如说“杂文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犀利的战斗风格和精警的审美特色的文学体裁”;或曰姓“理”,如说“杂文以说理... 杂文,迫切需要在解除人们对它的困惑中焕发生机。杂文到底属哪个家族的后裔?至今恐怕没有定音的一锤。或曰姓“文”,如说“杂文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犀利的战斗风格和精警的审美特色的文学体裁”;或曰姓“理”,如说“杂文以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深刻的评论锋芒,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或曰姓“杂”,如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警 文学体裁 个体情感 时代内容 情感特征 审美特色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 自我性 世道人心
下载PDF
Reality in Dutch Novels: Developing a Postmodern Literary-Based Ontology
18
作者 Christiaan Prinslo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0期807-819,共13页
The term "ontology"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demarcates the parameters of existence. A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ption of ontology is crucial for academic pursuit as it unveils applicable realiti... The term "ontology"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demarcates the parameters of existence. A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ption of ontology is crucial for academic pursuit as it unveils applicable realities, yet it is often disregarded. The general neglect of ontology provided three motivations for this paper: Firstly, the discussion of the ontological underpinnings in research papers is often neglected while the methodology and methods receive extensive review. Secondly, tertiary students in an academic research-writing course face tremendous difficulty to describe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that support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 and existence. Thirdly, the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contemporary ontological thought are further complicated by the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tension between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use of literature (novels) as a relativity accessible platform to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ontological thought.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a sample of Dutch novels publish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 three themes were developed to illuminate the nature of postmodem reality and establish a literary-based ontology. The following three themes were developed: reality as fragments of fiction, reality as dream of paradoxes, and reality as plethora of stories. By using literature as source, ontological thought can be developed to illuminate the extent of the realities acknowledged in research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modemism ontology REALITY STORIES literatur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下载PDF
Michel Houellebecq: The Era of Emptiness
19
作者 Ruth Ama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6年第3期158-165,共8页
Michel Houellebecq is perhaps the most successful, the most famous and controversial of all current novelists writing in French. He has become a global publishing phenomenon: His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worldwide,... Michel Houellebecq is perhaps the most successful, the most famous and controversial of all current novelists writing in French. He has become a global publishing phenomenon: His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worldwide, film adaptations of his novel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the author is the subject of a million-euro publishing deals and successive media scandals in France. The novels depict surprising forms of imaginary resources, a radiating end of the world, a post-nuclear anxiety, and depressive characters. Houellebecq shocks us leaving us in a world where the feelings of love, tenderness and goodwill have disappeared. The purpose of Houellebecq's novels is to alert about the real problems of the human socie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deed, in the books we can easily recognize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fact that the individual assumes a dehumanization process in which one has to cope with his solitude in a world of emptiness. This socio-cultural dimension is indeed the background of Houellebecq's novels, novels in which the protagonists seem to be wedged in a mechanism from which it is difficult to escape: reification and dehuma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robotization" of love on the othe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s revealing the poignant characteristics of"L'Ere du vide" ("The Era of Emptiness") as described by Gilles Lipovetsky: Loneliness, the lack of love and its replacement by sexual 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FICATION DEHUMANIZATION "robotization" "L'Ere du vide" LONELINESS lack of love sexual relations
下载PDF
铭文简论
20
作者 王建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21-26,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诗、词、曲、赋、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都有出色的表现,成就辉煌。然而,古代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并不限于上述诸种,铭文就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因而更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散文写作 古代文体 封燕然山铭 文体明辨序 思旧铭 马当山 文章辨体汇选 座中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