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例
1
作者 李瑞 黄梅 +2 位作者 王忠玲 贺一雄 钟林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1-614,共14页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针对其为公众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却鲜有研究。该研究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典型案例地,采用Amazon Rekognition图像识别技术,结合社交媒体照片内容分析法、GIS...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针对其为公众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却鲜有研究。该研究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典型案例地,采用Amazon Rekognition图像识别技术,结合社交媒体照片内容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识别和分析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喀斯特山地旅游地具有美学、游憩、生物多样性、地方认同感、文化多元性和教育价值6种CES类型;(2)景区CES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CES热点区呈多核心分布态势,主要集聚在景区北部、中部和南部,且面积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形成了公众感知喀斯特峰林群和布依族文化景观的集聚区,而冷点区则少量集聚在景区中部东北向和南部东南向等区域;(3)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高程和NDVI因子是影响总体CES的主导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服务设施密度、村庄密度因子为次要因子,总体CES的多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多于双因子增强的交互类型特征,且自然与社会维度交互因子均提高了总体CES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度。该研究为明晰和提升公众对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的非物质收益和社会文化福祉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山地旅游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照片内容分析法 万峰林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2
作者 李经龙 朱敏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49,141,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但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为游客提供精神、娱乐等非物质利益是促使游客履行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因素。以...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但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为游客提供精神、娱乐等非物质利益是促使游客履行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因素。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为前因变量,以地方依恋和游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构建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模型,实证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是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2)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分别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 地方依恋 游客满意度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国家公园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策略--以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3
作者 苏明明 董航宇 +7 位作者 宝林佳 徐峰 张永波 王梦晗 王亚楠 张梦真 刘海庆 靳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12-8825,共14页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生态价值,体现人地和谐关系的遗产系统。旅游发展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然而符合供需双方需求,能够充分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的旅游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生态价值,体现人地和谐关系的遗产系统。旅游发展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然而符合供需双方需求,能够充分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的旅游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供需视角出发,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采用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测度社区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价值认知、旅游参与意愿及需求,并基于此提出遗产地生态价值的旅游实现策略。研究发现:(1)供需双方对遗产地的生态价值总体认知较低;(2)游客对品尝当地美食、生态小米品尝和销售、博物馆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愿,对农家乐、品尝当地美食、休闲度假及研学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支付意愿;(3)社区居民对传统食宿为主的旅游方式参与意愿较高,但个人生计资产及能力,组织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缺乏是制约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了拓展生态价值解说的广度和深度、丰富旅游产品以推动供需匹配和建立合作社带动的社区旅游参与模式这三条促进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的建议。研究基于供需关系拓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的研究视角,能够为敖汉及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动态保护及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 旅游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下载PDF
山地旅游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以贵州省为例
4
作者 杨远丽 李瑞 +3 位作者 杨火木 钟林生 黄梅 谢梦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445-7460,共16页
山地旅游区是提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重要场所,评估其CES供需匹配关系对区域生态景观与游憩空间的规划管理和提升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以贵州省为典型山地旅游区案例地,结合社交媒体文本与MaxEnt模型的综合评估方法量化CES的实现需... 山地旅游区是提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重要场所,评估其CES供需匹配关系对区域生态景观与游憩空间的规划管理和提升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以贵州省为典型山地旅游区案例地,结合社交媒体文本与MaxEnt模型的综合评估方法量化CES的实现需求与潜在供给,运用ArcGIS对CES供需及匹配关系的空间格局进行制图与评估,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CES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美学、休闲娱乐、文化多样性、康养价值、生物多样性、研学价值、遗产价值和精神宗教是贵州省CES的主要表征类型。(2)CES需求以省内知名旅游景区和中心城区为核心集聚区,并向四周逐渐递减,高需求和中等需求在空间上呈现“分散式、多核心”分布格局,而CES高供给和中等供给则集中在各城市区域、旅游景区和交通线网附近,呈现多核心团簇状分布和沿交通干线呈条带状集聚分布的“多核心、多条带”分布格局。(3)根据CES供需匹配关系可将贵州省划分为文化服务需求区、平衡区和潜力区三类,三类分区的空间分布均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文化服务潜力区面积远大于其他分区。(4)CES供需匹配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的空间解释力相较于单因子强,其中高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最为显著,CES的自然因素解释力整体强于社会因素。研究为厘清贵州省CES供需及匹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通过对CES供需热点区域进行潜力点识别和价值转化,以实现山地旅游区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游憩空间的保护开发与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MaxEnt模型 供需匹配 游憩 贵州省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长三角核心-边缘区比较实证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化均衡发展,恢复力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②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协同有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互为非线性动态因果关系,在此非线性复杂自组织力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趋势。③通过复杂系统多情景模拟,核心区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协调发展型或生态保护型为主,边缘区以旅游优先型为主。④驱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演化的要素系统具有差异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影响程度最高,社会系统对边缘区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因素层面,生态因素是影响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共同要素,核心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态韧性,边缘区能够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均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地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演化差异 核心-边缘区
下载PDF
山地多中心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骆畅 王方民 +1 位作者 李高高 杨朝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16-5827,共12页
城市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福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中心城区为例,构建供需匹配评估体系,利用多源数据量化供给与需求,识别供需平衡与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 城市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福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中心城区为例,构建供需匹配评估体系,利用多源数据量化供给与需求,识别供需平衡与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供给呈北高南低、分散布局的格局,需求呈中心高、外围低的格局;(2)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特征显著,其中52.38%的组团文化服务供给滞后,33.33%的组团属于供给超前状态;供需耦合协调指数平均值为0.50,协调发展程度空间分布呈“中心高、外围低”格局;(3)综合分析供需均衡与耦合协调结果发现,由于供给超前导致了外围城市组团的失调发展,而城市中心区域组团在供给滞后状态下维持了中等水平协调发展程度。总体来看,重庆市中心城区各组团存在不同程度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错配,基于评估提出针对性的城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可为公园绿地的合理配置与规划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山地城市 供需平衡 协调发展
下载PDF
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 被引量:2
7
作者 姚善良 陈阳 《设计》 2024年第7期72-75,共4页
通过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从设计文化现状、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价值意义、构建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文化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文化系统良性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进化... 通过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从设计文化现状、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价值意义、构建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文化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文化系统良性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进化。设计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文化是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但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失衡和病态现象,整体上呈现出了不自信状态,导致了中国现代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的影响与侵蚀,严重依赖西方设计体系。中国设计文化系统出现了发展危机,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建立能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文化生态 设计理论系统 设计价值系统 设计评价系统 设计话语系统
下载PDF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詹一虹 赵禹晨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3期472-480,共9页
旅游开发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评估旅游开发适宜性是开发工作的首要前提。通过引入WSR系统方法论,建立民间文学类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和应用性评分表,对湖北省内9项国家级非遗和7项省级... 旅游开发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评估旅游开发适宜性是开发工作的首要前提。通过引入WSR系统方法论,建立民间文学类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和应用性评分表,对湖北省内9项国家级非遗和7项省级非遗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第I类非遗得分较高,具有丰富的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适宜旅游开发;②第Ⅱ类非遗应在补齐产品衍生性、游客体验性和可展示性等短板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③第Ⅲ类非遗需在强调“保护为先”的原则下,对其经济价值适度挖掘,同时探索非遗传承的多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 适宜性 评价体系 WSR系统方法论
下载PDF
基于城市更新的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与北京首钢公园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晗 李玉婧 余珮珩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工业遗产公园建设是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分析归纳优质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因素,事关我国城市发展大局。本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北京首钢公园为例,探究公众对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及该框架的实用性,构建生态系统... 工业遗产公园建设是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分析归纳优质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因素,事关我国城市发展大局。本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北京首钢公园为例,探究公众对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及该框架的实用性,构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满意度分析(CES-ISA)框架。结果表明:工业遗产公园提供的消遣娱乐、美学和文化遗产与精神服务是最受公众重视的文化服务类型;完善地方感服务是提升公众满意度,促进工业遗产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CES-ISA框架能识别公众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感知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并获得工业遗产公园文化服务的管理优先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工业遗产公园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CES-ISA框架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游客感知及其对遗产旅游形象影响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10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1 位作者 陈玲玲 徐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0,171,共7页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 文化遗产 生态环境感知 遗产旅游形象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多元利益主体认知比较——基于实证调查分析
11
作者 王鹏 李乐 +3 位作者 李楠 高志强 何友均 谢和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17-4230,共14页
探明不同利益主体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价值认知,对于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基于建立的CES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73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探明居民、管理人员、... 探明不同利益主体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价值认知,对于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基于建立的CES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73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探明居民、管理人员、游客等多元核心利益主体对CES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法与综合模糊评价法对国家公园CES重要性与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居民和管理人员都对生态改善服务的价值认知最高,具有一定趋同性;而游客则对保健服务认知程度最高(2.44),这与其旅行目的相关。居民、管理人员与游客认知程度最低的CES分别是系统治理(1.89)、民俗文化普及(2.12)、精神崇拜(1.86)服务。(2)在重要性方面,3类主体均认为人文关怀服务>自然体验服务>社会服务,在具体指标层面,居民最看重民俗文化普及服务(0.1355)、管理人员和游客最看重精神崇拜服务。(3)3类主体对CES认知评价排序为管理人员(4.24)>游客(4.11)>居民(3.99),管理人员与居民分别作为重要的政策制定执行者与利益获得者,体现了不同政策参与主体利益需求对CES认知评价的驱动作用。(4)CES认知的权衡关系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居民与游客的CES认知为协同关系。协同性最强的CES是管理人员对于生态改善和艺术灵感服务的认知、权衡性最强的是荒野保护与科普教育服务之间的认知。CES认知与不同主体的内在利益需求和自身认知难易程度有关,研究结果将为国家公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多元利益主体 景观美学 认知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重庆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研究
12
作者 孙秀锋 李旭 +1 位作者 杨德伟 贺禹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68,共7页
快速城市化及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供给与公众需求空间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识别城市绿地文化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特征是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升绿地服务效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 快速城市化及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供给与公众需求空间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识别城市绿地文化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特征是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升绿地服务效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城市绿地文化服务供需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框架,识别了山地城市绿地文化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匹配类型。研究发现CES供给具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全局莫兰指数为0.720,呈现为“大核—次核—小核”的分布形态,CES需求全局莫兰指数为0.834,呈现中心高外围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显示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空间结构相似性,CES供需关系整体上较好,但一些关键区域匹配失衡压力较大。根据供需平衡关系特征,将研究区识别为六类空间类型,并对每种类型提出了CES优化提升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优化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城市绿地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供需关系 重庆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作者 王军 王国聘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生态系统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对文化服务的研究越来越多,发表的文献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文章通过回顾2000—2023年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文献,剖析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 生态系统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对文化服务的研究越来越多,发表的文献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文章通过回顾2000—2023年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文献,剖析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进展阶段、研究分类、研究尺度、评价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关注热点.研究发现,国内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尤其是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社会属性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系统特征,展望我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 研究展望
下载PDF
人文与自然两合:及物性系统下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生态话语分析
14
作者 岳好平 文雯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5-122,共8页
文章采用及物性系统标注和生态话语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报中48篇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映节气变化、农事活动和气象特征的物质、关系过程及其参与者成分在语料中占比较高。同时,以上成分还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文章采用及物性系统标注和生态话语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报中48篇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映节气变化、农事活动和气象特征的物质、关系过程及其参与者成分在语料中占比较高。同时,以上成分还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背景信息,包括范围、定位、方式和因果环境成分等。高频词汇在各成分中突出了人类承担生态责任和重视自然的生态地位。通过及物性系统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文章认为,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展现了人类了解、顺应、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效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在引导公众正确认知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话语分析 及物性系统 文化报道 二十四节气
下载PDF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15
作者 朱东国 石丽萍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旅游业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湘西是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的三大支撑板块之一。从旅游资源、消费需求、资本投入、政府政策、交通网络和创新发展六个方面分析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旅游业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湘西是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的三大支撑板块之一。从旅游资源、消费需求、资本投入、政府政策、交通网络和创新发展六个方面分析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质量发展驱动力,研究发现只有驱动力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形成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此,需要扩大旅游需求并提升旅游品质、保障良好的发展环境与资本投入、加强交通线路建设以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来促进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旅游 旅游高质量发展 驱动力 大湘西
下载PDF
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创新研究
16
作者 张晓楠 郭建军 《福建茶叶》 2024年第7期72-75,共4页
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开创了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在该模式中,产品的营销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为此,进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创新研究。该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优化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方案、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营... 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开创了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在该模式中,产品的营销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为此,进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创新研究。该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优化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方案、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手段、开发多样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包括生态活动项目、旅游线路、设施及服务、周边商品等。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我国茶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生态旅游 产品 营销模式 创新方法
下载PDF
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效应及其障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子璇 史达 马淑花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8,共16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科学衡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厘清影响其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次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测算,并在方法层面对现有的静态测算模型进行动态化创新,定量测度2000—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科学衡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厘清影响其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次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测算,并在方法层面对现有的静态测算模型进行动态化创新,定量测度2000—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科学度量其空间演化格局,并识别影响其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旅游经济综合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生态系统服务有一定的改善,整体呈现增长态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3)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长期处于高水平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效应稳步增强,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极核特征明显;4)旅游经济效益、支持服务、旅游经济规模和调节服务是制约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 障碍度
下载PDF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系统逻辑架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明庆忠 刘安乐 +2 位作者 祁苑玲 晏雄 陈刚 《学术探索》 2024年第2期126-131,共6页
文章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价值与内在要求为研究起点,分析文化和旅游深度的融合价值与内在要求,提出其系统逻辑框架。文章认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三大逻辑体系可以分解... 文章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价值与内在要求为研究起点,分析文化和旅游深度的融合价值与内在要求,提出其系统逻辑框架。文章认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三大逻辑体系可以分解为理论逻辑、发展逻辑和支持逻辑。理论逻辑是揭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多层级、多阶段共演型系统;发展逻辑是探索和创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与运行机制;支撑逻辑是强化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治理体系、保障体系及发展策略。内在机理—现代产业体系及运行—综合治理与保障体系及发展策略是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系统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系统思维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传统生态意识对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
19
作者 王博杰 何思源 +1 位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111,共14页
旅游生计是实现农户传统生计转换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对农户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清晰的认知。文章以“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传统生态意识视角构建了影响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机制理论模型,并... 旅游生计是实现农户传统生计转换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对农户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清晰的认知。文章以“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传统生态意识视角构建了影响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机制理论模型,并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为例,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生态意识下的责任意识和规约意识能够促进生态情感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农户支持旅游生计的选择;2)农户生计类型调节了通过生态情感的传统生态责任意识和传统生态规约意识对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3)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由于生计资本和生计偏好不同,对于旅游生计策略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避险和分化趋势;4)支持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前因条件变量是复杂和交互协同的,没有单一变量可以决定农户的旅游生计选择行为。研究对于理解农户参与旅游生计行为的复杂交互和协同机制具有一定的助益,并为获取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及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计 传统生态意识 生态情感 社区旅游 农业文化遗产
下载PDF
传统村落旅游地游客文化生态补偿意愿研究——以苏州陆巷、杨湾、明月湾、东村古村为例
20
作者 顾怡 徐冬 +2 位作者 于鹏 余凤龙 章锦河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1,共9页
游客文化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是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地文化生态长效补偿机制的基础理论工作,亦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以苏州陆巷、杨湾、明月湾和东村古村4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开放程度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为例,综... 游客文化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是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地文化生态长效补偿机制的基础理论工作,亦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以苏州陆巷、杨湾、明月湾和东村古村4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开放程度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为例,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条件价值法、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探究游客文化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旅游地游客文化生态补偿意愿相对较高,614份调查样本中有64.98%的游客愿意支付文化生态补偿金,平均每次游览愿意支付51.06元,且更期望设立文化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部分游客拒绝补偿主要是因为他们将文化生态服务视为公共物品而倾向于依赖政府全权负责补偿工作.(2)受教育程度、文化生态价值评价、游客满意度、文化生态补偿必要性认知对游客的文化生态补偿意愿影响显著且呈正向促进作用,低重游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性别、年龄、月收入、文化生态破坏担心度和旅游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对揭示游客复杂的文化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多重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指导传统村落旅游地文化生态的保护性补偿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旅游 文化生态补偿 游客 补偿意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