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名胜古迹的再现与其变形——14至18世纪传统绘画中虎丘的视觉形象建构
被引量:
10
1
作者
吴洪德
《建筑遗产》
2017年第2期56-70,共15页
本文通过一系列14—18世纪明清绘画的个案分析来考察该时期虎丘的文化形象、视觉形象建构及演变的过程,试图回应其名胜古迹身份如何建立起来的问题。绘画和建筑遗产学科间的联系可借助三组对应的概念比较来实现:主题为文化形象提供了资...
本文通过一系列14—18世纪明清绘画的个案分析来考察该时期虎丘的文化形象、视觉形象建构及演变的过程,试图回应其名胜古迹身份如何建立起来的问题。绘画和建筑遗产学科间的联系可借助三组对应的概念比较来实现:主题为文化形象提供了资源;构图中的地志因素构建了视觉形象;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可被认为是对场所精神的再现。明代虎丘图像主要来自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家山图"作品,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人—地—景"的三元关系。明代虎丘绘画整体呈现出文本性想象和图像性再现结合的"情境交融"的特点,晚期代表性画家表现出对纯粹的视觉真实性的兴趣。清代南巡主题的宫廷绘画是最为重要的主题,通过引入线性透视确立了视觉的独立性,"南巡图系列"中的虎丘以纪念性的宏大叙事为帝国一统的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图景,走向了一种"人—国家—景"的新三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虎丘绘画
名胜古迹
文化与视觉形象
再现与变形
吴门画派
康乾南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名胜古迹的再现与其变形——14至18世纪传统绘画中虎丘的视觉形象建构
被引量:
10
1
作者
吴洪德
机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
出处
《建筑遗产》
2017年第2期56-70,共15页
文摘
本文通过一系列14—18世纪明清绘画的个案分析来考察该时期虎丘的文化形象、视觉形象建构及演变的过程,试图回应其名胜古迹身份如何建立起来的问题。绘画和建筑遗产学科间的联系可借助三组对应的概念比较来实现:主题为文化形象提供了资源;构图中的地志因素构建了视觉形象;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可被认为是对场所精神的再现。明代虎丘图像主要来自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家山图"作品,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人—地—景"的三元关系。明代虎丘绘画整体呈现出文本性想象和图像性再现结合的"情境交融"的特点,晚期代表性画家表现出对纯粹的视觉真实性的兴趣。清代南巡主题的宫廷绘画是最为重要的主题,通过引入线性透视确立了视觉的独立性,"南巡图系列"中的虎丘以纪念性的宏大叙事为帝国一统的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图景,走向了一种"人—国家—景"的新三元关系。
关键词
明清虎丘绘画
名胜古迹
文化与视觉形象
再现与变形
吴门画派
康乾南巡
Keywords
Ming and Qing paintings of Huqiu in Suzhou
renowned historic site
cultural and visual identities
representation and anamorphosis: the Wu School of Painters
Qing emperors' tours to the south
分类号
K928.73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J221.53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名胜古迹的再现与其变形——14至18世纪传统绘画中虎丘的视觉形象建构
吴洪德
《建筑遗产》
2017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