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3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生·流动·聚合:文化基因视域下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1
作者 柏贵喜 陈雷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聚合的主流方式是偏利型、互利型交融,具体呈现为共享、层累、嵌合等多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基因共生 基因流动 基因聚合 文化基因
下载PDF
神话演变与民族文化交融研究——以西王母神话为例
2
作者 僧格 路转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1,共10页
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用幻想形式观照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神话的演变往往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关。发轫于昆仑山脉的西王母神话起初代表的是羌戎部族的文化记忆,随着羌戎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加深,其主人公西王母的形象发生改变。西... 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用幻想形式观照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神话的演变往往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关。发轫于昆仑山脉的西王母神话起初代表的是羌戎部族的文化记忆,随着羌戎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加深,其主人公西王母的形象发生改变。西王母神话的演变过程中渗透着羌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其和谐的精神内核对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神话 民族文化交融 和谐共生
下载PDF
文化交融区域传统民居研究
3
作者 段亚鹏 陈明霞 康勇卫 《安徽建筑》 2024年第10期3-7,共5页
文化交融区传统民居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其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深厚,对此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国民居建筑的理论体系。文章以1990-2023年期间发表于中国知网数据总库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采用CiteSpace文献... 文化交融区传统民居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其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深厚,对此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国民居建筑的理论体系。文章以1990-2023年期间发表于中国知网数据总库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对我国文化交融区传统民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评述。结果表明,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研究贡献较多,并从专业的视角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逐渐实现从定性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转变;研究视角是基于文化地理学和文化传播学展开研究;研究区域集中在陕甘川、赣闽粤、滇西北文化交融区域。基于此,提出现阶段研究应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拓展其它文化交融区域的研究、加强传统民居量化方法的研究,以期为文化交融区域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传统民居 知识图谱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汉藏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安多地区藏族建筑檐下装饰构件做法研究
4
作者 李江 刘纯溪 +1 位作者 杨菁 刘亚如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安多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过渡的关键地带。在汉、藏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基于自身地域特点发展出了“摞活”“挑头檩”“挂牌”“花板代栱”等类型多样、兼具汉... 安多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过渡的关键地带。在汉、藏建筑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基于自身地域特点发展出了“摞活”“挑头檩”“挂牌”“花板代栱”等类型多样、兼具汉藏融合特点的檐下装饰构件做法,极大丰富了藏族建筑异彩纷呈的整体面貌。以往安多地区受到了地理尺度巨大、科研力量欠缺等研究限制,而如今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热点区域后,其地域性营造特征又面临着特色丧失的显著趋同化威胁,亟需对安多地区藏族建筑具有代表性和多样化的檐下装饰构件做法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文化交融 安多地区 藏族建筑 檐下装饰构件
下载PDF
STEAM视域下文化交融课程的探索实践——以“融创STEAM·汉藏文化交融历史课程体系”建构为例
5
作者 邬云琰 《西藏教育》 2024年第6期17-20,共4页
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探索创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强化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对于设有民族学生散插班... 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探索创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强化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对于设有民族学生散插班的学校而言,应立足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同学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环境优势,寻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契机和新平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各民族学生心灵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交融 探索实践 探索创新 课堂教学 心灵深处 育人平台 新契机
下载PDF
从晚清满族坤秋帽“盖花”看满蒙汉文化交融
6
作者 李华文 苏日娜 王悦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盖花”是晚清满族妇女便服系统中坤秋帽的标配图符,也是区分满族妇女身份尊卑的标识符号,其纹样、形制、材质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尚特征。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坤秋帽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上盖花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盖花”是晚清满族妇女便服系统中坤秋帽的标配图符,也是区分满族妇女身份尊卑的标识符号,其纹样、形制、材质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尚特征。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坤秋帽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上盖花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事实上,坤秋帽是晚清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物化实证,特别是帽顶的盖花元素,在清代满族其他首服中都不曾出现过。基于此,本文采取多重证据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坤秋帽盖花纹样的题材类型、装饰位置与经营位置的建构研究,发现盖花的装饰位置在沿袭女真本俗的基础上,受到了蒙古族萨满教万物有灵造物思想的影响;且纹样的“米字型”经营位置可以说是满汉文化深度交融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制器尚象”思想在满族服饰中的细化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秋帽盖花 晚清满族 装饰位置 经营位置 文化交融
下载PDF
藏族绘画与陶瓷装饰的文化交融
7
作者 邓利剑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3期6-7,共2页
本论文探讨了藏族绘画与陶瓷装饰之间的文化交融,旨在深入理解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特点以及意义与价值。首先,分析了藏族绘画的历史与特点,以及藏族陶瓷装饰的历史与特点,为后续的文化交融案例分析提供了深厚的背景。然后,通过案例分... 本论文探讨了藏族绘画与陶瓷装饰之间的文化交融,旨在深入理解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特点以及意义与价值。首先,分析了藏族绘画的历史与特点,以及藏族陶瓷装饰的历史与特点,为后续的文化交融案例分析提供了深厚的背景。然后,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藏族绘画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以及陶瓷装饰对藏族绘画的影响。最后,论文强调了文化交融的深远意义与价值,包括丰富文化遗产、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尊重、激发艺术创新以及弘扬文化认同。这一研究不仅为文化交融的探讨提供了深刻案例,也为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绘画 陶瓷装饰 文化交融 文化遗产 艺术创新
下载PDF
从近代上海眉勒看中西文化交融
8
作者 冒绮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近代上海女性热衷佩戴珠花眉勒,这在中国其他地区女性服饰装扮中没有像如此集中的表现。文章运用图像、实物和文字史料等方法,探讨了近代上海眉勒造型艺术,梳理了近代上海眉勒时尚传播,由此管窥中西文化交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眉勒是... 近代上海女性热衷佩戴珠花眉勒,这在中国其他地区女性服饰装扮中没有像如此集中的表现。文章运用图像、实物和文字史料等方法,探讨了近代上海眉勒造型艺术,梳理了近代上海眉勒时尚传播,由此管窥中西文化交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眉勒是女性自我身份的象征和自我观念的表达,其中的珠花眉勒受到欧洲新艺术运动影响,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新生事物,也是外来文化在上海引起的风气自信;由于近代上海社会性社交活动平台的产生,女性通过珠花眉勒与服饰相搭配参与社会活动;上海时尚领袖通过穿戴包括眉勤的服饰在十里洋场参加公共活动、在时尚空间里进行炫耀性表演,她们的审美影响其他阶层女性。这些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上海 眉勒 首饰 中西文化交融 现代性
下载PDF
湘南瑶族还家愿仪式与文化交融
9
作者 张泽洪 张卓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4,M0004,共13页
“还盘王愿”是瑶族社会祭祀盘王的重要仪式,在瑶族社会中长期传承,成为瑶族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家庭举行的祭祀盘王仪式,即“还家愿”,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当地民间。本文主要依据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同时结合汉文史籍与瑶族文书文... “还盘王愿”是瑶族社会祭祀盘王的重要仪式,在瑶族社会中长期传承,成为瑶族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家庭举行的祭祀盘王仪式,即“还家愿”,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当地民间。本文主要依据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同时结合汉文史籍与瑶族文书文献,对今日盛行于湘南一带的瑶族还家愿仪式进行了专题研究。湘南瑶族还家愿仪式,蕴涵着道教文化因素,汲取了中原祭祀文化理念,深受瑶汉文化涵化的影响,彰显出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交融特色,为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文化动因提供了独特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家愿仪式 湘南瑶族 文化交融
原文传递
扬琴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交融
10
作者 丁林虹 《当代音乐》 2024年第10期76-78,共3页
扬琴作为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探讨扬琴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交融,分析其在民族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通过对扬琴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影响进行... 扬琴作为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探讨扬琴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交融,分析其在民族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通过对扬琴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影响进行研究,本文揭示了扬琴如何在民族音乐中促进文化交流和音乐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多元化特色的音乐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琴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交融 音乐风格
下载PDF
清代蒙汉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融--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
11
作者 侯战科 钱格祥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来看,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形式交往的基础,文化交融是经济交往的积极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经济交往基础上的文化交融。着眼清代,位于长城地带的鄂尔多斯地区,蒙汉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不但形成了互惠共享... 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来看,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形式交往的基础,文化交融是经济交往的积极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经济交往基础上的文化交融。着眼清代,位于长城地带的鄂尔多斯地区,蒙汉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不但形成了互惠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交融共生的文化共同体,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注脚。这一注脚又为当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汉民族 经济交往 文化交融 共同体
下载PDF
文化交融视角下清代外销瓷仕女图的类型与风格
12
作者 徐娜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58-66,共9页
中国外销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为西方人的“东方想象”提供了无限的灵感,也融入了中国人对西方的畅想。仕女图分为中国传统仕女形象和中西同构的女性形象,作为清代外销瓷的主流纹样,既有外来式样的中国变体,又有经融合、再造的西方本土式... 中国外销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为西方人的“东方想象”提供了无限的灵感,也融入了中国人对西方的畅想。仕女图分为中国传统仕女形象和中西同构的女性形象,作为清代外销瓷的主流纹样,既有外来式样的中国变体,又有经融合、再造的西方本土式样,由此产生了新的意境。图像表现式样是在文化交融语境下交流与互动的产物。清代外销瓷仕女图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绝佳载体,有利于在文化交融中把握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外销瓷 仕女图 文化交融
下载PDF
诗词与碑刻艺术的文化交融——以邯郸武灵丛台碑刻为例
13
作者 王雅楠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9期114-116,共3页
石碑自产生之初,便与文字交融为一体,而作为文字主流形式之一的诗词,也与石碑交融共生。通过对河北邯郸武灵丛台碑刻的研究,解析诗词与碑刻艺术之间文化交融、碰撞而产生的意义,揭示碑刻可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审美观念、社会现状及作者... 石碑自产生之初,便与文字交融为一体,而作为文字主流形式之一的诗词,也与石碑交融共生。通过对河北邯郸武灵丛台碑刻的研究,解析诗词与碑刻艺术之间文化交融、碰撞而产生的意义,揭示碑刻可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审美观念、社会现状及作者自身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武灵丛台 碑刻艺术 诗词 文化交融
下载PDF
民族文化交融下的贵州高校艺术赋能易地搬迁社区实践研究
14
作者 袁敏 廖澜 《教育进展》 2024年第8期446-452,共7页
贵州省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工作,既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具体实践。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人才优势。以高校艺术实践为载体,深挖多民族文化内涵与价值,促进多民族之间的文... 贵州省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工作,既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具体实践。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人才优势。以高校艺术实践为载体,深挖多民族文化内涵与价值,促进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嵌式融合,不仅提高搬迁民众对新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为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效果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文章认为,在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研究如何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重塑贵州高校艺术人才参与易地搬迁社区艺术实践的特色化内核功能和价值,为艺术赋能贵州易地搬迁社区各族人民文化交融提供了必要的路径。 The relocation of ethnic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building a strong national community, but also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rich artistic resources and talent advantages. With the artistic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carrier, the multi-ethnic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value are deeply dug, and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ulti-ethnic groups is promoted,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identity and belonging of the relocated people to the new environment, but also provides a strong cultural support for consolidating th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work. The paper hold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thnic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study on how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shape the characteristic core function and value of art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art practice of relocated communities provides a necessary path for art to enable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relocated communities in Gui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艺术赋能 易地搬迁
下载PDF
文化交融视域下的蒙古族现代文学探究——以额尔德木特古斯短篇小说为例
15
作者 红霞 《中国蒙古学(蒙文)》 2024年第5期112-117,212,共7页
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繁衍与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物质与精神生活长期积淀的产物。它不仅是各民族独特风情与魅力的标识,更是促进各民族间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坚固纽带。额尔德木特古斯在其短篇小说中,精妙地绘制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农耕生活画... 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繁衍与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物质与精神生活长期积淀的产物。它不仅是各民族独特风情与魅力的标识,更是促进各民族间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坚固纽带。额尔德木特古斯在其短篇小说中,精妙地绘制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农耕生活画卷,巧妙地将丰富的汉语文化的精髓融入故事之中,生动地勾勒出蒙汉民族间跨越族际界限的深情厚谊与美满婚姻,深刻描绘了蒙古族传统习俗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轨迹和真实面貌。作者以真实而感人的笔触,展现了蒙汉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的壮丽图景,其多维度的叙述视角以及详尽且深刻的剖析,使得作品在现代蒙汉文化交融的浩瀚史册中熠熠生辉,成为了现代蒙汉文化交融史上不可多得的璀璨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融 额尔德木特古斯短篇小说 蒙汉文化
下载PDF
白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交融研究
16
作者 方贤君 《艺术评鉴》 2024年第10期141-146,共6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全球关注的背景下,白剧作为承载着600多年以来深厚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成为研究的焦点。本研究聚焦于白剧的音乐韵律、人文精神、宗教内涵及民族特性,通过分析其跨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全球关注的背景下,白剧作为承载着600多年以来深厚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成为研究的焦点。本研究聚焦于白剧的音乐韵律、人文精神、宗教内涵及民族特性,通过分析其跨世纪的传承与发展脉络,探讨在弋阳腔融入后所形成的特殊艺术风格,以及白剧在民俗文化与戏剧史上的地位。本研究不仅旨在深入挖掘白剧的艺术特征与历史变迁,还着重强调其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这一研究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及推动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剧 声调韵味 音乐分析 文化交融
下载PDF
文化交融、代际传承与诗意书写——评杨志军长篇小说《雪山大地》
17
作者 卢馨果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3期46-51,共6页
汉藏文化的交融信任和同胞情感共同体的建构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两个主题,在新时代文化交融发展的背景下表达民族认同感与幸福感的时代主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雪山大地》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共同谱写出一曲平凡英雄的理想之歌,子辈讲... 汉藏文化的交融信任和同胞情感共同体的建构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两个主题,在新时代文化交融发展的背景下表达民族认同感与幸福感的时代主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雪山大地》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共同谱写出一曲平凡英雄的理想之歌,子辈讲述父辈们扎根草原,勇毅实现建设理想心路历程的叙事策略使得整部小说充溢出浓郁的赞颂色彩,体现代际间血脉传承的创作主旨。其次,小说通过回忆视角讲述父辈们建设草原的光辉事迹,勾勒出半个多世纪以来牧区人民攻坚克难建设草原的艰辛历程,由此回击与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造成精神文化散失现象。最后,《雪山大地》是一部充满诗意氛围的文本,小说的诗意书写不仅体现在杨志军对自然风景的发现中,还存在于人与动物间温情的描写和对日常生活的记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志军 文化交融 代际传承 诗意
下载PDF
法国的中餐与中国的法餐:文化交融的美食之旅
18
作者 吉缇 《餐饮世界》 2024年第9期54-57,共4页
法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美食大国不仅各自拥有丰富多彩的烹饪传统,还通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促成了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中餐在法国的发展和法餐在中国的普及,正是这种文化碰撞的产物。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中餐 美食 文化交流 文化碰撞 文化交融 烹饪 法国
下载PDF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文化交融现象研究——以来路村为例
19
作者 金苑 兰俊 《住区》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区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自古以来,河湟地区聚居了汉、藏、回、撒拉等多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本文基于汉藏文化融合的研究视... 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区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自古以来,河湟地区聚居了汉、藏、回、撒拉等多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本文基于汉藏文化融合的研究视野,以青海省湟中区群加乡来路村为研究对象,从聚落与建筑两个层面剖析其选址与空间结构、宗教建筑与民居建筑中的文化交融现象;进而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提出对其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从而为多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河湟地区 传统聚落 文化交融 汉藏融合
下载PDF
一场文化交融与心灵共鸣的双向奔赴
20
作者 房佳佳 《方圆》 2024年第18期52-55,共4页
新疆巡讲之旅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这片土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巡讲团要克服高原反应和长途劳顿,保持一天一城的巡讲节奏。他们笑谈自己是披星戴月而去、繁花满地而归,是因为这不仅是一次知识传授,更是一场文化交融与心灵共鸣... 新疆巡讲之旅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这片土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巡讲团要克服高原反应和长途劳顿,保持一天一城的巡讲节奏。他们笑谈自己是披星戴月而去、繁花满地而归,是因为这不仅是一次知识传授,更是一场文化交融与心灵共鸣的双向奔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共鸣 文化交融 高原反应 人文风情 自然环境 双向 巡讲 知识传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