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传媒化语境下书籍的大众媒介属性
1
作者 张国功 《编辑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3,共6页
文化传媒化语境下,书籍长期被忽视与抑制的大众媒介属性得以凸显。从书籍发展趋势看,其大众媒介属性不断得到开掘与强化;从整个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出版业与大众传媒业的融合日益紧密;从学术探讨来看,学界对书籍大众媒介属性的认识体现出... 文化传媒化语境下,书籍长期被忽视与抑制的大众媒介属性得以凸显。从书籍发展趋势看,其大众媒介属性不断得到开掘与强化;从整个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出版业与大众传媒业的融合日益紧密;从学术探讨来看,学界对书籍大众媒介属性的认识体现出理论自觉。必须重新理解并自觉利用书籍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行功能开发与价值拓展,同时保持必要的媒介边界与批判性的媒介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 文化传媒化 大众媒介属性
原文传递
“离线”:基于阿诗玛文化传媒化的传媒人类学本土化概念
2
作者 巴胜超 慈湘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23-131,共9页
在民族文化传媒化的研究中,民族文化产业化、文本化、数字化等“客位视角”的研究取向,遮蔽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位视角”。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民族文化传媒化,在阿诗玛文化的传媒化观察中,相对于“在场”“嵌入”,提出“离线”的本土... 在民族文化传媒化的研究中,民族文化产业化、文本化、数字化等“客位视角”的研究取向,遮蔽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位视角”。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民族文化传媒化,在阿诗玛文化的传媒化观察中,相对于“在场”“嵌入”,提出“离线”的本土化理论概念。“离线”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断开网络、下线等状态,而是多民族文化经由传媒或类似传媒的其他方式,主动或被动离开其生长的乡土,以另外一种样态被重新组织、改编、呈现的过程。通过对阿诗玛文化传媒化四种类型的解析,即原生口语的传承、与毕摩文化交叠的书写传承、民间文学《阿诗玛》整编中的印刷传承和阿诗玛文化网络化的电子传承,探讨人类媒介变迁、并行共存的时代下存在着多民族文化“纯泛互渗”的交融状态。民族文化在空间维度的不断扩散、时间维度的“非线性”过程和受众维度的不断“陌生化”,是“离线”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线” 阿诗玛 民族文化传媒化 传媒人类学 本土范式
原文传递
汤普森现代文化传媒化理论评析
3
作者 罗金成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4年第2期155-167,共13页
汤普森对传统社会理论未能公正地对待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感到不满,认为他们要么忽视了大众传播的影响,要么以工具理性的统治逻辑批判大众传播。汤普森设法在"现代文化传媒化"的理论框架下重新阐释大众传播以及与之相关的问... 汤普森对传统社会理论未能公正地对待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感到不满,认为他们要么忽视了大众传播的影响,要么以工具理性的统治逻辑批判大众传播。汤普森设法在"现代文化传媒化"的理论框架下重新阐释大众传播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从汤普森对一些理论论述的批判性分析看,他是在主体间性的哲学视野下阐释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的,因此他对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的看法与传统社会理论极为不同。尽管汤普森对现代文化传媒化的理论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其仍然有悬而未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化传媒化 符号形式 可见性 公共性 工具 理性 交往理性
原文传递
文化的传媒化与传媒的文化化——现状、症候与反思 被引量:4
4
作者 蒋晓丽 冯乐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100,共4页
现代社会是文化传媒化和传媒文化化并存的契机社会。本文立足当前文化现状,集中分析了文化传媒化显现出的一系列表征及其正当性。但同时,对文化传媒化这一事实概括做出了症候式的批判,并提出要坚持传媒的文化化这一基本价值判断。
关键词 文化传媒化 症候式 传媒文化
下载PDF
传媒的“文化力”——关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发展的文化学考察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文辉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97,共7页
传媒对于当代文化的塑形,不仅表现为它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因素不断植入社会文化机体之中,还表现为对已有的社会各个文化因素的结构性整合。传媒文化力,不仅表现在其为文化建构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它还是各种文化以一定形式和... 传媒对于当代文化的塑形,不仅表现为它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因素不断植入社会文化机体之中,还表现为对已有的社会各个文化因素的结构性整合。传媒文化力,不仅表现在其为文化建构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它还是各种文化以一定形式和质素进行展示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传媒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媒化”。传媒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传媒的存在形式对文化的性质、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常常具有建构功能。消费社会的语境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创造了可能,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其所建构的丰富奇特的文化景观,已经超出了人类已有的文化经验,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想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整合力量,日益释放出巨大的话语能量,并且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整合力量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传媒化 消费社会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属性 被引量:7
6
作者 程郁儒 富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105,共11页
特殊的民族文化被置于一般的大众传播过程,表现出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特征,被定义为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属性。这些属性包括专属性、地方性、内向性和禁忌性等。民族文化的传播学属性研究既与传播学、民族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联,又可以延伸... 特殊的民族文化被置于一般的大众传播过程,表现出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特征,被定义为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属性。这些属性包括专属性、地方性、内向性和禁忌性等。民族文化的传播学属性研究既与传播学、民族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联,又可以延伸到文化研究等领域。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属性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与迅速勃兴的文化产业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是民族文化传媒化生存中正在被凸显的重要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大众传播 民族文化传媒化
下载PDF
意识形态的现代文化阐释——读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冯丽娜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96,共2页
"意识形态"一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既作为学术用语也作为生活用语被广泛使用。然而,在社会政治思想发展中,"意识形态"却是一个含糊的、具有复杂历史的概念。英国学者约翰·B.汤普森在《意识形态与现代... "意识形态"一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既作为学术用语也作为生活用语被广泛使用。然而,在社会政治思想发展中,"意识形态"却是一个含糊的、具有复杂历史的概念。英国学者约翰·B.汤普森在《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一书中,立足文化传媒化的时代特征,重新分析、评估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的历史传统,提出了具有现代政治文化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用语 汤普森 社会政治思想 学术用语 意识形态概念 文化阐释 文化传媒化 时代特征
原文传递
The New Media Engine for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al Diffusion: A Case Study of"Confucius Institute Online"
8
作者 Huang Ai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2年第12期1158-1164,共7页
As a develop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system for the learning and diffu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the glob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China's ... As a develop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system for the learning and diffu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the globe,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China's presence and influence in a diversified arena of world cultures. While this network is being enlarged and improved with the Chinese govemment's persistent backing, it is, however, recognized that the influence and efficiency of the institutes are still limited. It might not be essential whether people come primarily as serious language learners, but necessarily, the platform has to be attractive enough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users to stick on, making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ystem a sustainable cultural service provider. Within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met, mobile service, digital broadcasting, and other types of new media would act as an important effort to help Confucius Institute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interacting with users, offering users with abundant media-rich content, and minimizing users' inconvenience by enhancing users' experience, lowering travel and time cost, and easily providing multi-lingual support.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platform of Confucius Institute Online (http://www.chinese.cn, the official Intemet portal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network) as a case of actuality to analyze how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ystem could utilize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new media to enrich, enlarge, and enhance the diffu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layout of the portal's functionality and views are presented, upon which a number of strategic suggestions are raised, for the sake of further improve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efficiency in cultural diffu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Confucius Institute Chinese culture new media Internet
下载PDF
The Tendency of Post-modemism in Contemporary Media Advertising
9
作者 Zheyua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7期92-93,共2页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m-y media advertis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negative thoughts and emotions such as doubt, boredom and negation in contemporary media advertising. It also deconstructs t...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m-y media advertis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negative thoughts and emotions such as doubt, boredom and negation in contemporary media advertising. It also deconstructs these negative thoughts and emo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ulture and concludes that our country's social and cultural ideas have advantages in solving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 advertising POST-MODER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