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6,6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恐怖主义宗教文化依据之假象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明波 谢晓青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2年第11期154-155,共2页
通过对蔑视生命的自杀式袭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恐怖主义作出的种种践踏人类道德、反人类、反社会的暴力袭击和极端言论,与宗教文化原本思想、宗教本质教义之间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严重曲解和亵渎了真正的宗教精神。恐怖主义并不是宗教活动... 通过对蔑视生命的自杀式袭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恐怖主义作出的种种践踏人类道德、反人类、反社会的暴力袭击和极端言论,与宗教文化原本思想、宗教本质教义之间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严重曲解和亵渎了真正的宗教精神。恐怖主义并不是宗教活动,而只是曲解和利用了宗教文化。恐怖主义的宗教文化依据只是一种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宗教文化 自杀式袭击
下载PDF
论“观音故里”生成的文化依据——以昌吉为例
2
作者 林艺鸣 《昌吉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2-15,共4页
"观音故里"是昌吉市曾经使用的宣传名片之一,在昌吉打造观音故里的同时,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也抢先打造观音故里,三地"观音故里"之争各执己见,各有论据。本文通过引证丰富的佛教历史遗存、西域古籍文献等,选取生... "观音故里"是昌吉市曾经使用的宣传名片之一,在昌吉打造观音故里的同时,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也抢先打造观音故里,三地"观音故里"之争各执己见,各有论据。本文通过引证丰富的佛教历史遗存、西域古籍文献等,选取生命美学视角分析观音意象创作的生态环境,对"观音故里"生成于昌吉的观点以合理的文化阐释,旨在强化昌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故里 文化 西域 昌吉
下载PDF
论陕西方言走向电视的文化依据
3
作者 何艳萍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第11期131-132,共2页
方言是特定文化的载体。陕西方言成功地走上荧屏有着深厚的文化依据: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浓郁的黄土特色、三秦儿女的乡音情结与文化认同、平实化的电视审美回归与当代大众心理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与多元视听,共同促成陕西方言电视节目的... 方言是特定文化的载体。陕西方言成功地走上荧屏有着深厚的文化依据: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浓郁的黄土特色、三秦儿女的乡音情结与文化认同、平实化的电视审美回归与当代大众心理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与多元视听,共同促成陕西方言电视节目的稳固地位。陕西方言电视节目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方言 电视 文化认同 审美回归 多元视听
下载PDF
论我国当代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性及其文化依据
4
作者 刘卫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3-96,共4页
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层次正日益分化;人之活动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日趋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主体;社会活动因素及其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与震荡;新的社会关系及其文化理念正不断衍生。这些新的社会特性归根到底是由我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三维... 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层次正日益分化;人之活动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日趋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主体;社会活动因素及其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与震荡;新的社会关系及其文化理念正不断衍生。这些新的社会特性归根到底是由我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三维文化向度所引起。我国当代社会的主体文化及其现实力量,内在地规定着我国当代社会必然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 特点 文化背景
下载PDF
制度文明的文化依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再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1期70-74,共5页
文化具有内在于主体精神的公共性,是形成制度文明的重要机制。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必须以发展的文化作为纠偏机制,从而实现其价值平衡和价值补偿。因此,文化与制度文明存在深刻的契合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推动了制... 文化具有内在于主体精神的公共性,是形成制度文明的重要机制。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必须以发展的文化作为纠偏机制,从而实现其价值平衡和价值补偿。因此,文化与制度文明存在深刻的契合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推动了制度文明作为一种中介性层面成为物质文化系统和精神文化系统互动的桥梁和传承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文明 文化 公共领域 中介
下载PDF
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及三个基本认识向度
6
作者 程良宏 王芸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3,共7页
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行为,而且是具有文化交往和文化生产属性的实践活动。文本认为,从教学目的、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入手探析教学在知识传递传承背后的文化实践特质,是理解教学具有文化交往和文化生产属性的三个基本认识向度。因此,要深... 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行为,而且是具有文化交往和文化生产属性的实践活动。文本认为,从教学目的、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入手探析教学在知识传递传承背后的文化实践特质,是理解教学具有文化交往和文化生产属性的三个基本认识向度。因此,要深入体认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往和生产实践形态,明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导引和践行为目的指引,以教师与学生为文化交往和文化生产的实践主体,以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与师生文化的理解再造为文化实践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实践 教学的文化属性 文化生产
下载PDF
文化的生死问题探源
7
作者 韩东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7,共7页
文化的生死作为既成事实,只能是指群体文化的生死。学术界专门研究过文化生死的学者,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但这二人无论是对文化之生死的指认,还是对文化生死之因的解释,都存在谬误,不能成立。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从生物性意义的... 文化的生死作为既成事实,只能是指群体文化的生死。学术界专门研究过文化生死的学者,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但这二人无论是对文化之生死的指认,还是对文化生死之因的解释,都存在谬误,不能成立。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从生物性意义的现代人类算起,其生即起点是晚期智人的原始群文化,其后相继演变为氏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而其死即终点则是文化的主人不复存在之时。其生的成因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所进行的创造,死的原因是群体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被外部力量消灭或打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生死 群体文化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城乡要素交互作用下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建构模式——以瓷颜咖啡店为例
8
作者 朱媛媛 邸佳琦 +3 位作者 陈思苒 刘可心 郭韫喆 李星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城乡要素流动进入加速期,乡村文化消费空间作为乡村功能由生产向消费的转型工具而涌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邯郸市彭城镇瓷颜咖啡店为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质性研究和计量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演绎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城乡要素流动进入加速期,乡村文化消费空间作为乡村功能由生产向消费的转型工具而涌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邯郸市彭城镇瓷颜咖啡店为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质性研究和计量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演绎提出了乡村文化消费空间建构模式。结果显示:1)瓷颜咖啡店以政府、企业的决定型物质构建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消费符号固着于实体建筑为概念,以乡村居民视角下的“新型休闲消费空间”与城市游客视角下的“桃花源”为亲历性空间。2)瓷颜咖啡店作为城乡文化整合的一个节点,其发展模式为物质空间拼贴式发展、社会空间嵌入式发展、文化空间整合式发展。3)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生产是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等内在需求力和政策、资本等外在供给力以及乡土传统消费文化等潜在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4)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发轫所代表的乡村社会空间转变实质上是乡村结构功能的转变,其空间实践也表征了乡村绅士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要素交互 文化消费空间 空间生产 地方性
下载PDF
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综合防灾评估研究——以恒口老街区为例
9
作者 刘冬 周思萌 +2 位作者 彭建兵 申艳军 周鑫玥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秦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点区域,而其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承载体。该文综合考虑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不安全性因素,从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两个层面,以及建筑本体、建筑附属和建筑环境... 秦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点区域,而其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承载体。该文综合考虑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不安全性因素,从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两个层面,以及建筑本体、建筑附属和建筑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综合防灾的评估框架,并以陕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恒口老街区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恒口老街区在建筑本体防灾、附属防灾及环境防灾在6大组群和1219栋单体建筑内存在显著差异,防灾能力较强区域均呈面状分散于街巷两侧;而防灾薄弱点则多为可达性较低的组群内部。该结果为减轻街区建筑灾害风险危险性、降低建筑承灾体易损性、增强建筑自适性以及提高建筑的可恢复性,提供了研判技术依据和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建筑 综合防灾 本体 附属 环境 秦巴山区
下载PDF
宋代绘画中的居住景观文化探究
10
作者 石海林 冯秋萍 +1 位作者 余娟 石幸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0-65,共6页
中国宋代居住景观文化研究相对薄弱,由于当今遗存的宋代建筑数量极少,且保存建筑主要是宗教建筑,缺失居住建筑方面的实例,宋代绘画作品中的人居建筑为建筑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提供重要资料。本文选取宋代这一历史阶段,通过对宋代绘画作品... 中国宋代居住景观文化研究相对薄弱,由于当今遗存的宋代建筑数量极少,且保存建筑主要是宗教建筑,缺失居住建筑方面的实例,宋代绘画作品中的人居建筑为建筑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提供重要资料。本文选取宋代这一历史阶段,通过对宋代绘画作品的研究,从当时市井和农村生活中分析宋代居住景观文化的实际情况和特征。对当时的人居建筑景观、人居环境景观、人居氛围景观等方面作出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多角度的考证,同时发现宋代居住景观文化的特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社会阶层的秩序观”“因地制宜的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绘画 居住景观文化 特点
下载PDF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研究——以安徽肥东黄张村为例
11
作者 王军 王国聘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探究与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 探究与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耦合关系与互动机制。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间的耦合关系为“发展动力—价值感知—耦合协调—复合增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渗透于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并促进乡村“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三种类型空间演化,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被游客和居民感知并被开发与利用,在实现农民增收和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张村旅游发展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表现出色,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有效发挥,推动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互动机理 功能 黄张村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基于旅游体验价值
12
作者 赵豫西 冉杰 +1 位作者 李倩 周媛媛 《江苏商论》 2025年第1期3-6,10,共5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饮食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成都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乡...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饮食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成都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饮食文化资源 体验价值
下载PDF
感悟春节的文化寓意
13
作者 刘良军 《政工学刊》 2025年第1期92-93,共2页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所有中国人无不以过春节为要事;春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不消说,所有的人无不受其熏陶与浸染。日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所有中国人无不以过春节为要事;春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不消说,所有的人无不受其熏陶与浸染。日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说明春节从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既极大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显著增强了身为中国人亘古亘今的文化自信。春节历史悠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唯有深刻感悟春节的文化寓意,才能更加珍视春节、过好春节,也吸引世界人民从中国春节中汲取独特、独有、独到的营养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春节文化 文化寓意 走向世界 亘古亘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自信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载PDF
试论魏晋文化的总体潮流精神
14
作者 宁稼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 魏晋文化是士人文化的起步阶段,在中国士人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士人文化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就是用个人色彩很强的全新士人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来取代此前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帝王文化。其总体潮流精神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物质欲求,二是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的规矩樊笼,三是以“道统”良知取代皇权“势统”控驭,四是以审美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人生态度。这些理念不仅明确夯实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的基本底色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为后来唐宋士人文化高潮繁荣局面的到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化 潮流精神 士人文化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内涵、目标及特质
15
作者 李昕桐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1,154,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主题的出场。根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实践的内涵可被界定为:以时代和民族文化为主题需求,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的文化活动。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主题的出场。根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实践的内涵可被界定为:以时代和民族文化为主题需求,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的文化活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秉承着主体创造性原则、客体现实性原则、辩证总体性原则,旨在实现文化整合和文化创新,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磨合与批判中,凝聚对人类生活有所规范的、对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共善意义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实践 精神生产 文化主体性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视域下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基于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的案例研究
16
作者 王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探究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 探究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耦合关系与互动机制,构建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分析框架。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间的耦合关系为“发展动力—价值感知—耦合协调—复合增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渗透于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并促进乡村“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三种类型空间演化,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被游客和居民感知并被开发与利用,在实现农民增收和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张村旅游空间生产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表现出色,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发挥推动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乡村旅游 互动机理 空间生产 黄张村
下载PDF
基层党建赋能高校外语教师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17
作者 许丹凌 刘瑛 +2 位作者 陈红 朱莉莉 王元奕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82-85,共4页
我国高校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性问题,并切实落实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高校外语教师作为中西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在文化自信的... 我国高校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性问题,并切实落实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高校外语教师作为中西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在文化自信的守护和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高校外语教师应通过丰富党建活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认识,并引导教育学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民族文化认同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建 高校党建 高校外语教师 文化自信
下载PDF
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代价值——兼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构逻辑
18
作者 傅才武 李高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方与南方、中心与边缘的双循环体系,形成了内源性动力机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华文化汲取外部文明打开了窗口,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长江流域作为驱动双循环的核心区域,居功至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地理枢纽”。在新时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长江“历史的地理枢纽”需要转化为“当代地理枢纽”:通过“长江大保护”来恢复生态长江并推动经济长江的高质量发展;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深化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双循环 历史的地理枢纽 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文明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文化遗产法:中国与世界》评述
19
作者 柴荣 郑伊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一、一部展现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运行状态的著作王云霞主编的《文化遗产法:中国与世界》是一本系统且全面阐述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源流发展及代表国家具体实施情况的著作。在本书面世之前,我国学界虽不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国内立法问题或者相... 一、一部展现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运行状态的著作王云霞主编的《文化遗产法:中国与世界》是一本系统且全面阐述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源流发展及代表国家具体实施情况的著作。在本书面世之前,我国学界虽不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国内立法问题或者相关国际公约的研究,但大多仅就某一类文化遗产或者某一特定公约进行论述,缺乏更为宏观且全面的研究。反观国外学者则十分重视此类问题的研究,如英国学者珍妮特·布莱克(Janet Blake)所著《国际文化遗产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国际视野 文化遗产法 国际公约 国内立法 王云霞 珍妮特 中国与世界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机理与路径
20
作者 高春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7,共11页
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 数字化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打破“空间即建筑,形态即实体”的观念,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线下向线上、实体向虚拟、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机构互联和文化资源整合。鉴于实践中存在的数字化设施不足、文化资源互联共享不足、网络文化治理滞后等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按照理论赋能推动思想理念转变、技术赋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品质、服务赋能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活力、治理赋能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效度的逻辑机理,依据“新空间、新基建、新机制、新场景”路径,以“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为驱动,打造多元场景融合、线下线上协同、供给需求匹配、数量质量并重、标准特色兼容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逻辑机理 空间重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