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被引量:5
1
作者 乌丙安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3期5-8,共4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变动、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等原因,中国的民俗文化遗产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系列的变局促成了从城市到乡村空前的强势文化累积,这种文化累积又会带来乡村变局的滞后,并形成大幅度的文化记忆...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变动、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等原因,中国的民俗文化遗产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系列的变局促成了从城市到乡村空前的强势文化累积,这种文化累积又会带来乡村变局的滞后,并形成大幅度的文化记忆缺失,使文化遗产被严重破坏甚至消逝,出现文化乱局的状态。当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契机来临时,社会就必然会出现文化回归的势头。在此背景下,对遭到破坏而濒危的民俗文化遗产实行修复和维护成为当务之急。文化修复和维护的主要目标包括寻找可复原的种种文化素材;纠正文化蒙蔽所施加的各种误导;传习文化萎缩造成的知识缺失;调整、选择或复原文化替代造成的不协调、不适应或错位;化解文化抗阻形成的若干文化冲撞后果。目标确定之后,由政府主导,放手发动民众,以社区民众为主体,以代表性传承人及其群体为主力,辅之以谙熟各项文化遗产的专业工作者专家队伍,进行科学维护与修复作业,修复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机制,使民俗文化遗产自然而然地回归民间,融入既传统又现代的日常生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遗产 文化修复 文化维护 日常生活
下载PDF
基于“双修”和“文化修复”的城市公共空间思考——以桂林市东巷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关业培 刘丽荣 +1 位作者 周立勤 谭浩 《中外建筑》 2018年第2期87-89,共3页
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自由与平等的场所,而“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文化修复是城市公共空间在更新改造中核心的灵魂,基于此... 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自由与平等的场所,而“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文化修复是城市公共空间在更新改造中核心的灵魂,基于此,本文以桂林市东巷为例,基于“城市双修”和“文化修复”理念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双修 文化修复 城市公共空间 桂林市东巷
下载PDF
乡村旅游功能视角下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修复困境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龚佳 周雪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1,共2页
乡村文化旅游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具有保护、传播、恢复特色传统文化的功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乡村旅游中妥善解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以创新的文化旅游走出农村文化衰落与消解的困境,需要首先分析乡村... 乡村文化旅游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具有保护、传播、恢复特色传统文化的功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乡村旅游中妥善解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以创新的文化旅游走出农村文化衰落与消解的困境,需要首先分析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修复中面临的现实状况,只有这样才能给出有效的发展建议。本文从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功能视角入手,试图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些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旅游 文化振兴 文化传播 文化修复
下载PDF
我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再生——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江 《小城镇建设》 2018年第7期63-70,共8页
随着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内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传统文化修复与再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综合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本文提出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特点和理论框架。同时结合蚕桑丝织文化的现状特色和独特属性... 随着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内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传统文化修复与再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综合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本文提出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特点和理论框架。同时结合蚕桑丝织文化的现状特色和独特属性,提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路线。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文化层面(精华)、社会层面(核心内容)、经济层面(产业)和空间层面(根植的环境载体)四个子系统。并进一步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规划为例,通过文化生态修复技术路线,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蚕桑丝织产业活力提升、改善非遗传承人生活状况、营造非遗保护物质载体等方面,结合规划设计集中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丝织 文化生态系统 传统文化修复 生态园区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李军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2-117,共16页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本文对这一理论问题的建构史进行梳理,指出历史上不同理论模式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遗存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人们采取大相径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修复 布兰迪 威尼斯宪章 修旧如旧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的修复
6
作者 马辉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9-102,共4页
时代的变革已将中国文化纳入到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之中。在历史的转型期,中国文化的修复必须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正确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做好中西文化的异同综合工作,辩证地理解中西文化“活的比例”。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积极... 时代的变革已将中国文化纳入到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之中。在历史的转型期,中国文化的修复必须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正确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做好中西文化的异同综合工作,辩证地理解中西文化“活的比例”。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积极地面对时代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修复
下载PDF
末路演进和文化修复:论生态批评的资本转向
7
作者 谌晓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4-79,共6页
作为两次概念抽象化的结果,人类纪话语无法克服其本质上自我解构的人类中心主义、例外主义和至上主义逻辑困境。将当前的生态纪元正名为"资本纪"可以更好地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欺骗性和破坏性,为生态问题的症结找寻答案。... 作为两次概念抽象化的结果,人类纪话语无法克服其本质上自我解构的人类中心主义、例外主义和至上主义逻辑困境。将当前的生态纪元正名为"资本纪"可以更好地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欺骗性和破坏性,为生态问题的症结找寻答案。资本纪话语探求资本主义末路演进的规律,分析生产关系在环境生成过程中的显性和隐性作用,借此改变由强权资本杜撰的生态历史。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资本纪话语希望通过文化修复来缩小资本主义和环境危机之间的裂隙,达成从危机向持续发展的理性过渡,从而实现共同栖居的生态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转向 资本纪 末路演进 文化修复
原文传递
城市滨水地区的功能开发、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以西藏林芝福清河两岸改造为例
8
作者 罗勇 《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 2014年第4期82-87,共6页
让城市滨水地区通过改造获得持续发展活力,对于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再造以及产业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藏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的福清河两岸改造为例,探索了生态、生活、生产等不同类型滨水地区如何处理好功能开发... 让城市滨水地区通过改造获得持续发展活力,对于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再造以及产业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藏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的福清河两岸改造为例,探索了生态、生活、生产等不同类型滨水地区如何处理好功能开发、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的关系,通过三者的有机统一,提升了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活力,实现了城市滨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滨水地区功能开发 生态修复文化传承
下载PDF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探索 被引量:9
9
作者 杨芬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实践,从古籍修复人员配置及其协作管理、古籍修复工作开展规律、古籍修复程序及相关管理、古籍修复技术特点及内涵的文化特质4个方面,总结修复工作的经验与模式,提炼古籍修复工作的核心特征,并延伸对古籍修... 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实践,从古籍修复人员配置及其协作管理、古籍修复工作开展规律、古籍修复程序及相关管理、古籍修复技术特点及内涵的文化特质4个方面,总结修复工作的经验与模式,提炼古籍修复工作的核心特征,并延伸对古籍修复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修复 修复技术 修复文化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2
10
作者 马盛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32,共7页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非遗保护工作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向关注遗产项目所孕育、依存发展的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具体实践。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目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非遗保护工作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向关注遗产项目所孕育、依存发展的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具体实践。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目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并已初见规模。在建设工作中,还需要加深认识,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目标,把握好方向。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非遗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最初建设背景、定位与目标、核心问题、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与文化生态区关系、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特色 文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文化旅游 政府主导
下载PDF
使民俗文化遗产自然而然地回归民间
1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9-239,共1页
乌丙安撰文《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变动、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等原因,中国的民俗文化遗产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乌丙安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下载PDF
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内战后影响及当地景观修复——以云南省马关县罗家坪大山为例
12
作者 谢滢滢 费雯 《居业》 2019年第3期22-22,24,共2页
在一片曾经被上万种先进武器破坏过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群曾经遭受生化武器摧残的人们,正在挥动着粗糙而枯瘦的黑手,争夺仅存的一片未被破坏的土地。战争的影响对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可描述的灾难性影响,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得社会... 在一片曾经被上万种先进武器破坏过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群曾经遭受生化武器摧残的人们,正在挥动着粗糙而枯瘦的黑手,争夺仅存的一片未被破坏的土地。战争的影响对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可描述的灾难性影响,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得社会资源日益匮乏,对大部分战后荒地的治理方式大多采取景观修复,由景观修复走向景观改造的综合治理,从多领域综合考虑,制定长远目标规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用地 战后修复 生态文化经济修复 景观规划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修复视域下非遗传承的适老化困境研究——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
13
作者 张北辰 吴屿凡 《老龄化研究》 2024年第5期1797-1803,共7页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式微,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备研究典型性。本文从非物质遗产传承中文化保护举措入手,探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构建非遗文化...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式微,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备研究典型性。本文从非物质遗产传承中文化保护举措入手,探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构建非遗文化传承方式。同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非遗文化传播中存在瑕疵:传统理念无法传承“非遗”本身及其文化空间、传统理念在传承时空角度判断方面存在悖论、传承人本身面临高龄且后继无人的问题。基于此,提出非遗文化生态修复措施,构建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强化医疗保障服务、启动文化寻根工作三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老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修复
原文传递
羌寨空间建构的文化逻辑与震后村寨空间修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锦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6-121,192,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休溪寨近百年来空间变迁的田野调查,说明羌寨的空间变迁一直以来是一个常态,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聚族而居的居住形态、神圣空间的建构原则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直是主导村寨空间格局保存的文化... 本文通过对中国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休溪寨近百年来空间变迁的田野调查,说明羌寨的空间变迁一直以来是一个常态,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聚族而居的居住形态、神圣空间的建构原则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直是主导村寨空间格局保存的文化逻辑。即使受到了大地震的破坏,上述两种文化逻辑仍然成为灾后文化空间修复的主要动力。因此,当我们面对地震这一较为偶发,但破坏性极大的灾难时,传统文化逻辑完全可以发挥文化修复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寨空间 羌族 文化修复
原文传递
伤感:咀嚼古典情味——上昆演绎全本《长生殿》触动“情感境界”
15
作者 万素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3,131,共4页
昆曲艺术优雅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应是我们民族永恒的记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不可忽略的宝贵资源。上海昆剧团演绎的全本《长生殿》谨守古典风范、不失皇家气派,是以昆曲表演程式的承传为艺术创造根基的一次古典名剧修复工程... 昆曲艺术优雅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应是我们民族永恒的记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不可忽略的宝贵资源。上海昆剧团演绎的全本《长生殿》谨守古典风范、不失皇家气派,是以昆曲表演程式的承传为艺术创造根基的一次古典名剧修复工程。伴随着悲欢离合与兴亡之感双线交织结构的渐次展开,在厚重的历史感导引下,创作者在当代昆曲舞台上活体地、动态地勾勒出人类丰富的内心与复杂情感的一尊尊标本,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传达出原作深邃的思想内涵,也在不经意中触动了观者内心深处潜藏的古典情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洪昇 全本《长生殿》 昆曲艺术 文化修复 人文情怀
下载PDF
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城市慢行系统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南昌红谷滩滨江慢行系统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闵若遥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7期116-118,共3页
城市修补理念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分支,强调"小规模、渐进式"的手法。城市慢行系统对于城市修补、解决城市病有重要意义,它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绿色交通系统,目前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推广实施。文章以南昌红谷... 城市修补理念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分支,强调"小规模、渐进式"的手法。城市慢行系统对于城市修补、解决城市病有重要意义,它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绿色交通系统,目前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推广实施。文章以南昌红谷滩滨江慢行系统为例,运用城市修补的理念解读该慢行系统的更新设计策略,将策略分为功能织补、文化修复、空间提质、生态增绿4大板块,细分为11项内容,为国内其他慢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借鉴经验。最后,根据目前红谷滩慢行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优化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行系统 城市修补 城市更新 设计策略 文化修复
下载PDF
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联动探讨
17
作者 赵建春 刘锋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9-162,共4页
基于文化和经济的密切关系,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自然有一定的联动潜质,因此对于二者联动的探讨有助于达成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共赢态势。文化生态既包括文化的内生系统,又包含文化的外部环境,在此... 基于文化和经济的密切关系,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自然有一定的联动潜质,因此对于二者联动的探讨有助于达成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共赢态势。文化生态既包括文化的内生系统,又包含文化的外部环境,在此,从民族文化生态修复所覆盖的文化设施、节庆习俗、文化传承和文化产品整理等内容着手,分析了其中的文化要素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互动的可能性和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修复 民族农村 发展
原文传递
亚欧对话:增进理解之路
18
作者 吴作栋 《欧亚观察》 2001年第4期46-48,F003,共4页
关键词 亚洲 欧洲 亚欧峰会 亚欧关系 文化修复计划
下载PDF
聚落“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被引量:26
19
作者 曾灿 李伯华 +1 位作者 龚文静 窦银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8-288,共11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修复 景观基因修补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转型发展
下载PDF
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性修复——北京东四北大街环境整治的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楠 王葵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3-26,共4页
通过对北京东四大街的改造实践,探索如何实现旧城商业街的“微循环”,如何在延续文脉的同时激发现代商业的活力等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东四北大街 环境整治 文化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