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笔谈:世界遗产中国实践面向国际语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互鉴共享愿景 被引量:1
1
作者 吕舟 燕海鸣 +9 位作者 冯辽 梁智尧 李雨馨 李雪 张依萌 王喆 侯文潇 赵云 刘家沂 齐欣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第5期4-22,共19页
经过50年的发展,《世界遗产公约》构建了一个拥有194个缔约国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体系。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这一体系也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功能和宏大的愿景。最近30余年,不止世界遗产在不断发展,中国对世界遗产的认... 经过50年的发展,《世界遗产公约》构建了一个拥有194个缔约国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体系。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这一体系也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功能和宏大的愿景。最近30余年,不止世界遗产在不断发展,中国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并不断探索将最新理念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践。从中国视角去理解和解释世界遗产所反映的全球文化秩序等议题。我们需要回答:如何理解国际遗产话语层出不穷的议题和挑战,并以中国知识来回应这些议题和挑战。以熟悉世界遗产的国际规则为前提,深入剖析中西方对一些遗产概念的理解差异的文化根源,然后以文化对话的姿态,阐明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遗产所具有的概念术语特征。文化和自然融合是未来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是践行文化和自然融合管理实践的优质资源,应在生态文明思想和世界遗产理念框架指导下,开展“文化和自然融合”关键概念与遗产保护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基于中国空间地理分布与民族社会变迁,“海洋文化遗产”也必然成为国家遗产体系之内具有民族性和国家文化价值的概念。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顶层设计兼顾了国际规则与国情,强调技术为管理服务的理念;通过制度规范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建设,建立了国家主导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机制以及一总多分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步入“后申遗时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家层面、遗产地管理者与遗产从业者以及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建设与完善制度保障,及时加强与国际遗产保护理念的衔接,基于对遗产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适应并助力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随着世界遗产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范围日益广泛,在对内提升社会文化品质,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深度需求下,“下一个50年”,应该着手将“传播”作为一个有效、独立的功能体系领域纳入到遗产保护和活化工作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遗产 价值特征 文化和自然融合 遗产监测 海洋文化遗产 遗产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