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魏六朝江海赋中蕴含的文化地理空间
1
作者 高彬 《炎黄地理》 2023年第8期4-6,共3页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之一。这一时期的江海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观念和地方特色。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如山川地理、水文气候等,也深入...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之一。这一时期的江海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观念和地方特色。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如山川地理、水文气候等,也深入描绘了人与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知识 文化艺术发展 社会风貌 汉魏六朝 水文气候 人与自然 文化地理空间
下载PDF
西北中小城市文化地理空间的构建——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小君 《陇东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07-110,共4页
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一直是文化研究的关注点。从"文化地理空间"视角切入庆阳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更有助于把握庆阳文化的整体性与多元特质。庆阳地理空间独特,域内文化绚烂独特,与周边文化圈交流互动,形成独特文化地理空... 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一直是文化研究的关注点。从"文化地理空间"视角切入庆阳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更有助于把握庆阳文化的整体性与多元特质。庆阳地理空间独特,域内文化绚烂独特,与周边文化圈交流互动,形成独特文化地理空间。合理构建庆阳文化地理空间应基于文化生态、扩散与整合理论,多向度、多功能达到空间结构有机优化、形象定位规范整合、虚拟空间有机配套、区际关系整合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中小城市 文化地理空间 庆阳市
下载PDF
地理文化空间的诗意建构——以〈咸淳临安志〉引诗、辑诗为例
3
作者 李雨昀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3-60,共8页
方志发展至南宋更注重人文书写,《咸淳临安志》作为南宋方志的佳品,其丰富的诗歌辑录为该志的地理文化空间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起包含地方人物与人物交游、文学景观、地方文事、民风市情等多方面的地理文化空间内容。通过地理叙述... 方志发展至南宋更注重人文书写,《咸淳临安志》作为南宋方志的佳品,其丰富的诗歌辑录为该志的地理文化空间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起包含地方人物与人物交游、文学景观、地方文事、民风市情等多方面的地理文化空间内容。通过地理叙述文学化、分类递进兼宏微结合、博观精取题咏的构建方式,该志为宋代方志的地理文化空间建构作出了典范,由此而实现了地域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进一步融合,促进了地域人文精神的显现及乡邦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淳临安志》 地方志 诗歌 地理文化空间
下载PDF
“路”地理文化空间对闽台客家采茶音乐的影响
4
作者 姜庆新 《民族音乐》 2024年第3期12-16,共5页
伴随采茶生产的活动,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的音乐,并逐渐演变为一类以“茶”为主题的艺术形式。发展至当下,其广义已经囊括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戏中的音乐。闽台地区的采茶戏在名称上略有差异,福建闽西称为采茶灯、采茶戏,闽... 伴随采茶生产的活动,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的音乐,并逐渐演变为一类以“茶”为主题的艺术形式。发展至当下,其广义已经囊括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戏中的音乐。闽台地区的采茶戏在名称上略有差异,福建闽西称为采茶灯、采茶戏,闽北称为三角戏、游春戏,台湾地区则称为三脚戏。本文将闽台采茶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从表演形式、音乐形态入手,结合客家人南迁的历史轨迹,探究两地客家族群所处“路”地理文化空间对采茶音乐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采茶音乐 “路”地理文化空间 音乐表演形式 音乐形态
下载PDF
新地理文化空间的发现与开拓——以梁启超等作家南洋游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桃霞 《学术探索》 2018年第1期97-105,共9页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以南洋为对象的游记、小品。本文将对梁启超、黄遵宪、苏曼殊的南洋游记与康有为的相关政论及斐儿和巴金的南洋小品进行考察,对这些文本及写作者背后的心态做一番探讨。南洋写作群体既表现出传统游记文...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以南洋为对象的游记、小品。本文将对梁启超、黄遵宪、苏曼殊的南洋游记与康有为的相关政论及斐儿和巴金的南洋小品进行考察,对这些文本及写作者背后的心态做一番探讨。南洋写作群体既表现出传统游记文学的闲逸,也承继着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南洋成为知识分子暂时越界,以生活政治抵抗解放政治的地理文化空间,体现出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游记 地理文化空间 士大夫 庄禅精神 现代性
下载PDF
从地景描写到文化空间——从《长日留痕》谈起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彦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68,共5页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小说《长日留痕》的地景描写进行解读,试图从地景描写和叙事中发掘其文化地理空间的特征。通过分析英伦风格的地景、欧洲贵族庄园式的怀旧以及小说男主人公、管家史蒂文斯对旧式权力机制的回望和眷恋,揭示了他这种...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小说《长日留痕》的地景描写进行解读,试图从地景描写和叙事中发掘其文化地理空间的特征。通过分析英伦风格的地景、欧洲贵族庄园式的怀旧以及小说男主人公、管家史蒂文斯对旧式权力机制的回望和眷恋,揭示了他这种复杂的情感喻示的地理空间和时间的悖反,以及在这种悖反中从现实回归到从前的渴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地景描写 文化地理空间
下载PDF
试析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建强 《华夏文化》 2023年第1期49-51,共3页
自然地理条件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走廊内部自身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地理空间格局。同时,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不仅仅表现在走廊地貌... 自然地理条件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走廊内部自身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地理空间格局。同时,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不仅仅表现在走廊地貌本身所影响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更是表现在其“廊道”过渡地带的联通方面。伴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形成了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河西走廊 自然地理环境 多元文化共生 共融 自然地理条件 文化地理空间 生产生活方式
下载PDF
试论河湟地区的民族地理学研究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国英 崔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95-100,共6页
"河湟"地区是中国西北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区域。"以水为据"梳理该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民族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河湟地区多元文化反映了西北民族文化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人口的时空变迁,... "河湟"地区是中国西北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区域。"以水为据"梳理该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民族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河湟地区多元文化反映了西北民族文化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人口的时空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调试关系等,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地理空间具有重要价值。河湟地区是整个西北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藏边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民族地理 文化地理空间
下载PDF
澳门当代文学中的小城意象
9
作者 郑海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4-41,共8页
"小城"意象频见于澳门当代文学对本地空间的刻画中,这一意象既是澳门狭小地理空间的现实反映,又是创作者施之于文学世界的一种有意建构,折射出了创作者群体普遍的社会心理。本文首先梳理澳门当代华文文学中的"小城"... "小城"意象频见于澳门当代文学对本地空间的刻画中,这一意象既是澳门狭小地理空间的现实反映,又是创作者施之于文学世界的一种有意建构,折射出了创作者群体普遍的社会心理。本文首先梳理澳门当代华文文学中的"小城"意象,进而探索这一意象的生成机制,质询"小城"内部异质文化空间以及"小城"与外部世界关系在文学中如何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意象 文化地理空间 澳门文学
下载PDF
从地理形象的重塑看俄国与西方的文化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乐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08-127,共20页
俄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地理形象建构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前者对后者起文化定位的决定作用,同时也从后者寻找实证主义的客观证据。18世纪前俄罗斯的地理认知全盘接受西方古典的世界三分图景,以顿河为界划分欧亚大陆,表明莫斯科不承... 俄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地理形象建构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前者对后者起文化定位的决定作用,同时也从后者寻找实证主义的客观证据。18世纪前俄罗斯的地理认知全盘接受西方古典的世界三分图景,以顿河为界划分欧亚大陆,表明莫斯科不承认欧洲的文明优越性,也未赋予欧亚分界以文化和政治含义。彼得大帝的改革承认欧洲和亚洲的文化差异,模仿欧洲殖民帝国的制度设计,将欧亚边界东移至乌拉尔山脉,塑造对标欧洲的“宗主国-殖民地”帝国二元结构。法国大革命和十二月党人起义后的尼古拉政府扭转了国家意志层面的欧洲文化认同,以探索俄罗斯独特道路的名义将俄国与欧洲对立起来,同时俄国的自由主义思想界仍保持着与欧洲共同命运的感觉,但颠倒了原先的价值等级,将自己视为欧洲的拯救者。克里米亚战争则让俄国全社会都感觉到西方的敌意,知识精英渴望摆脱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于是试图取消欧亚大陆的分界,建构与西欧世界分庭抗礼的斯拉夫民族的独立世界;这一世界图景被20世纪初的欧亚主义者继承,也成为苏联解体前后建构俄罗斯民族或俄罗斯文明统一体的地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明 俄罗斯地理空间文化 俄罗斯民族国家构建 俄欧关系
原文传递
边缘·缩微·片段: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解读
11
作者 张桂珍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5期540-549,557,560,共12页
短篇小说是英国文学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但是在诗歌、戏剧、长篇小说等显学的掩盖之下,该体裁形式不断被边缘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为英国短篇小说这块沉没的"亚特兰蒂斯"的重新浮现提供了一个全新理论&... 短篇小说是英国文学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但是在诗歌、戏剧、长篇小说等显学的掩盖之下,该体裁形式不断被边缘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为英国短篇小说这块沉没的"亚特兰蒂斯"的重新浮现提供了一个全新理论"支点"。本文从空间载体、空间景观和空间形式三个视角对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问题进行解读,阐释短篇小说与媒介空间的互动关联,呈现文本所描述的文化地理景观,把握其碎片化的空间叙事风格,试图重绘其文坛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短篇小说 空间批评 发表媒介 文化地理空间 空间形式
原文传递
《巍巍湖南》:望高山而仰止
12
作者 杜卫红 刘绍权 《时代邮刊》 2022年第1期66-67,共2页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是一片诗意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造物主以山脉为琴、河流为弦,千百年来奏出了一曲曲惊天动地、摄人心魄的壮美乐章。湖南多山。群山,塑造了湖南的地理骨架。东、南、西面纵横起伏的山脉,围合成湖...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是一片诗意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造物主以山脉为琴、河流为弦,千百年来奏出了一曲曲惊天动地、摄人心魄的壮美乐章。湖南多山。群山,塑造了湖南的地理骨架。东、南、西面纵横起伏的山脉,围合成湖南特有的“马蹄形”架构,使得湖南成为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文化地理空间,熔多元文化于一炉,独成湖湘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湖湘 摄人心魄 文化地理空间 半封闭 马蹄形
原文传递
走向高处
13
作者 刘东黎 《森林与人类》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2020年,三江源这片壮美巍峨、神话弥漫的土地,将正式设立国家公园。这是一个愿景宏大、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三江源记》专栏文章,抒写作者对三江源牧区、河流、自然环境的深入观察,微观呈现当地汉藏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史、风物志,... 2020年,三江源这片壮美巍峨、神话弥漫的土地,将正式设立国家公园。这是一个愿景宏大、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三江源记》专栏文章,抒写作者对三江源牧区、河流、自然环境的深入观察,微观呈现当地汉藏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史、风物志,分享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思索与展望,与三江源辽阔的知识场域和文化地理空间相得益彰,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普及性文化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专栏文章 知识场域 风物志 历史记忆 自然环境 文化地理空间 汉藏民族
原文传递
陌生女人与陌生爱情母题的侨易
14
作者 张芸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57,共7页
受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的规约,冲破一切樊篱的浪漫主义爱情观自19世纪中后叶以来在西方文学中以较为曲折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德语区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作家,茨威格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将极致浪漫的爱情作为审美对象,通过展示陌生女人的心... 受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的规约,冲破一切樊篱的浪漫主义爱情观自19世纪中后叶以来在西方文学中以较为曲折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德语区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作家,茨威格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将极致浪漫的爱情作为审美对象,通过展示陌生女人的心理空间讲述了一个"你爱我,与我无关"的故事。而一些冒险家们则将这类极致的浪漫主义爱情观在异域的文化地理空间展开,如《蝴蝶夫人》《西贡小姐》《情人》等。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将位于心理空间的爱情社会化,采用影视媒介形式,彻底解构了极致浪漫的爱情话语,通过社会文化、时空和媒介的三重侨易,讲述了一个"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爱情观 道德准则 异域地理文化空间 侨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