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仰韶村遗址文化层土壤微形态研究
1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2 位作者 魏洪斌 曾佩慧 肖晓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4-1121,共8页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①用...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①用火影响的土壤基质主要呈红棕色,其中炭屑散乱分布,铁质垒结形成物主要呈团块状、碎屑状。细粒质受到火烧作用影响,经化学反应形成的铁质氧化物覆盖其上,显示出弱干涉色特征,多为无分离b-垒结。②培土影响的土壤中可以识别出人工痕迹,如平整的孔道和刮擦痕迹,紧密的不同土壤垒结之间存在清晰平整的界线,表明土壤被压实。部分细粒质受到人为刮擦作用影响,呈现条纹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除包膜状和桥接状外,还出现填集状,这也表明土壤被压实。③发现贝壳和碳化植物等侵入体,土壤微结构呈现海绵状。总体而言,土壤的宏观特征和基本理化性状印证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与古人类用火和耕作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形态 文化层 古人类活动
下载PDF
从饮食文化层视角看重庆火锅之流变
2
作者 廖新月 蓝希瑜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3-67,共5页
重庆火锅的发展历史分别经历了“开船肉”、“水八块小吃”、“市井火锅”和“火锅宴”等阶段。重庆火锅源自清末川江船工的“开船肉”,发端于民国初年较场坝的“水八块”小吃,20世纪30年流行于市井社会。后来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抗战... 重庆火锅的发展历史分别经历了“开船肉”、“水八块小吃”、“市井火锅”和“火锅宴”等阶段。重庆火锅源自清末川江船工的“开船肉”,发端于民国初年较场坝的“水八块”小吃,20世纪30年流行于市井社会。后来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抗战时期成为军政要人、富商大贾的宴客之礼。20世纪80年代重庆火锅成为一种地域性饮食符号,在不同的饮食文化层内实现了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火锅 饮食文化层 共享
下载PDF
闽东宫庙壁画的艺术文化层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红伟 陈亮建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93,共2页
本文运用文本研究、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闽东地区宫庙的分布进行小型社会田野调查,比较清、民国、现代典型的宫庙壁画,分析其时间文化层与空间文化层意义,研究宫庙壁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闽东 宫庙壁画 文化层 时间文化层 空间文化层
下载PDF
武术的文化层次与武术文化的开发 被引量:5
4
作者 姜玉泽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05-106,共2页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文化学层次理论“的角度,把武术的文化层分为:1)武术的物质文化层;2)武术的制度文化层;3)武术的理论文化层。并对目前武术文化三个层次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文化开发措施。
关键词 武术 文化层 文化开发 武术文化 制度文化层 逻辑分析 文献资料 次理论 文化
下载PDF
南京市历史文化层中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初探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凤根 张甘霖 +5 位作者 龚子同 赵玉国 杨金玲 赵文君 阮心玲 何跃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文章对南京市城区不同地点出现的多个文化层中土壤的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文化层中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比南京市非城市土壤和背景平均值有增高的趋势 ,局部地段有巨量增高。从剖面纵向上看 (时间上 ) ,这种增高现象... 文章对南京市城区不同地点出现的多个文化层中土壤的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文化层中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比南京市非城市土壤和背景平均值有增高的趋势 ,局部地段有巨量增高。从剖面纵向上看 (时间上 ) ,这种增高现象主要发生在近现代、明清和六朝 3个历史时期 ,这与历史上这些时期南京相对发达有关 ;而从横向地域上看 (空间上 ) ,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明显可以分成两组 ,两个组分别代表了地域上的不同 ,如明故宫 -大行宫 -中山东路一带历史上许多时期是皇城区 ,而内秦淮河流域一带则可能是古代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区、商贸区和普通大众的生活区 ,这种明显的差别揭示出南京在各历史时期上的城市功能区是各不相同的。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层中土壤的磁化率在各历史时期分布是不同的 ,磁化率的高峰时期有近现代、清朝和明朝时期 ;频率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磁性矿物主要是外源输入造成的。与此同时磁化率高峰时期基本上与重金属元素增高地段是一致的 ,这进一步印证了文化层中重金属元素增高主要是由于外源污染物质的输入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层 重金属元素 污染 磁化率 城市土壤
下载PDF
尉迟寺遗址文化层铅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原始冶金文明矿料示踪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利斌 孙立广 +2 位作者 游科华 王吉怀 王玉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3-205,共13页
古遗址土壤形成物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YC1剖面中Pb、Al等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了Pb在5050cal a BP~4000cal a BP间剖面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尉迟寺遗址文化层剖面中的铅富集系数变化范围为1... 古遗址土壤形成物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YC1剖面中Pb、Al等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了Pb在5050cal a BP~4000cal a BP间剖面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尉迟寺遗址文化层剖面中的铅富集系数变化范围为1·0~1·8左右,富集程度不是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Pb的富集系数有明显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遗址剖面中的Pb很可能与原始社会中期发展起来的冶金活动有关。5050~4000cal a BP间,中国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到最后进入青铜时代,这个过程中铜资源利用越来越多导致产生的大气粉尘铅越来越多,很可能是YC1剖面中Pb富集系数逐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铅同位素结果表明,土壤206Pb/204Pb比值分布在18·3~19·8之间,平均为18·82;207Pb/204Pb比值分布在15·3~16·5之间,平均为15·76;208Pb/204Pb比值分布在38·0~41·0之间,平均为39·04。铅同位素示踪表明,土壤中的铅的来源自5050calaBP至4000calaBP有越来越广的趋势,并且很可能与出自中国南方地区的矿料有关,包括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或广东地区的矿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污染 铅同位素 富集特征 文化层 尉迟寺遗址 早期铜矿 南方地区
下载PDF
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的正构烷烃分布及其古植被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邹胜利 朱俊英 +3 位作者 熊北生 李仁成 金芳 谢树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不同,其中,在生土层以C17为主峰;西周文化层F2和F4两样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F3样品以C17为主峰;东周文化层主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而F 7以C31为主峰,F9以C17为主峰;唐宋文化层以C17和C31为双主峰;明清文化层以C31为主峰,现代耕植土层以C29为主峰。而正构烷烃高碳数C27/C31比值的变化反映出遗址域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相对变化,正构烷烃高碳数ACL值反映遗址域中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之间的转变,有机δ13C表现为C3和C4植物,它们在本剖面上表现出多阶段的变化。因此,正构烷烃在不同的人类古文化层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除了反映当时的微生物活动、植物属种的相互取代或分子沉积后的改造作用外,还可能蕴藏着当时的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脂物 正构烷烃 古植被 文化层 金罗家遗址
下载PDF
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 被引量:18
8
作者 蒲向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3,共5页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文化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甘昼"等,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层累现象。这种现象以白马藏族诸部的傩文化为背景和关联因素,表现出自有的文化特色,反映了陇南文县白马人族群最...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文化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甘昼"等,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层累现象。这种现象以白马藏族诸部的傩文化为背景和关联因素,表现出自有的文化特色,反映了陇南文县白马人族群最早自陇而蜀南迁和以后由蜀而陇北迁两个阶段的民族群体记忆。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融入了较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从傩舞向傩戏转变的倾向和进程,尽管没有唱腔和剧目,仍可视为一种对于其祖先记忆的神话故事的文化展演,显示出文化质素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等特色,从中可以看到其"底层"的文化积淀,文化承载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白马藏族 傩舞戏 池哥昼 文化层
下载PDF
应用古文化层埋深确定汾渭盆地沉积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杜兴信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88-93,共6页
根据49处仰绍至东周古文化遗址埋深数据研究了距今7000~2500年汾渭盆地内部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盆地内部的凸起地区沉积速率一般小于凹陷地区,如渭河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6mm/a,临汾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 根据49处仰绍至东周古文化遗址埋深数据研究了距今7000~2500年汾渭盆地内部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盆地内部的凸起地区沉积速率一般小于凹陷地区,如渭河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6mm/a,临汾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36mm/a,而临潼凸起和襄汾凸起的沉积速率为0.20mm/a左右.分析各时代的沉积速率还发现,在仰绍(距今5000年)之前渭河盆地内凹陷的沉积速率明显小于仰绍之后,宝鸡凸起还由东周之前的相对下降变为相对上升.沉积速率相对较大的地质单元往往是地震活跃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运动 汾渭盆地 沉积速度 文化层 地震活动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黑土沟遗址上文化层石制品 被引量:2
10
作者 卫奇 Geoffrey G.POPE 《文物春秋》 2017年第6期27-38,共12页
黑土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可以确认的时代最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年龄为1.77—1.95Ma较早阶段。在黑土沟遗址文化层露头上面局部覆盖有含粗砂和细砾的灰色粘质粉砂堆积,其中蕴藏石制品,并且富集标志早更新世较早时期哺乳动... 黑土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可以确认的时代最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年龄为1.77—1.95Ma较早阶段。在黑土沟遗址文化层露头上面局部覆盖有含粗砂和细砾的灰色粘质粉砂堆积,其中蕴藏石制品,并且富集标志早更新世较早时期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个含石制品的堆积暂时赋名为黑土沟遗址上文化层,其年龄与黑土沟遗址上部一致或略晚,应该逾180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黑土沟遗址上文化层 OLDUVAI Nihewanian
下载PDF
田野考古中的次生堆积和文化层缺失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之恒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60,共4页
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常会遇到次生堆积,这是一种经自然力(如流水、风力等)搬运而形成的含文化遗物的堆积。如果不能分辨原生堆积和次生堆积,就不能准确地判断地层的文化时代和文化遗物的年代。自然力还能造成遗址的地层缺失和遗址上部地层... 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常会遇到次生堆积,这是一种经自然力(如流水、风力等)搬运而形成的含文化遗物的堆积。如果不能分辨原生堆积和次生堆积,就不能准确地判断地层的文化时代和文化遗物的年代。自然力还能造成遗址的地层缺失和遗址上部地层被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堆积 文化层缺失
下载PDF
基于“文化层”视角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达 石云 刘青 《茶叶学报》 2018年第2期95-100,共6页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茶文化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采用文化分层的方法研究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整理与利用,即将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放入文化的四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茶文化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采用文化分层的方法研究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整理与利用,即将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放入文化的四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进行解析与梳理,根据茶文化资源的文化层属性,提出针对性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举措:整合物态文化层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构建一体化茶旅文化空间发展格局;挖掘制度文化层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引导茶文化健康发展;梳理行为文化层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传承茶文化的深度内涵;凝聚心态文化层,升华茶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层 黑茶文化 整合与利用
下载PDF
钦州城市文化之精神文化层的建构——从刘冯爱国精神谈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莺 《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11,共4页
城市文化的内涵大体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文化层次去描述。钦州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层的建构应结合地方的特色,以刘冯精神的传承促进城市文化道德体系的建构,以刘冯文化内涵的挖掘强化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以刘冯文化... 城市文化的内涵大体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文化层次去描述。钦州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层的建构应结合地方的特色,以刘冯精神的传承促进城市文化道德体系的建构,以刘冯文化内涵的挖掘强化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以刘冯文化底蕴的沉淀拉动城市文化民俗体系的建构,从而打造一个以刘冯文化为核心、多文化融合的亦古典亦现代的都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 城市文化 刘冯精神 精神文化层
下载PDF
白马藏族“池哥昼”及其文化层的金字塔型构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权新宇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7-22,共6页
通过回顾前人对"池哥昼"的相关界定,阐述了文县白马人眼中"池哥昼"的特指文化含义。梳理前人对"池哥昼"文化面的相关界定,勾勒出"池哥昼"的多元历史文化累进图景,进而揭示了"池哥昼"... 通过回顾前人对"池哥昼"的相关界定,阐述了文县白马人眼中"池哥昼"的特指文化含义。梳理前人对"池哥昼"文化面的相关界定,勾勒出"池哥昼"的多元历史文化累进图景,进而揭示了"池哥昼"文化层的金字塔型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白马藏族 “池哥昼” 文化层 金字塔型构造
下载PDF
屈原“兰草情结”的文化层意蕴
15
作者 李霁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7-78,共2页
屈原作品中兰草的描写竟"言兰者十",寄托了诗人对美的人格和美的理想的追求。"兰草情结"体现了屈原的爱和怒,表现出楚辞的精髓,以至形成一种兰草文化。
关键词 兰草情结 屈原 楚辞 文化层意蕴
下载PDF
论体育对现代文化层的影响
16
作者 张旭渝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第5期403-404,共2页
剖析并阐释体育的文化表现层,从整个文化视野来看待体育文化,还原体育文化的本真表现。发展体育文化事业,要多从体育文化层去考虑,协调并进发展,努力提升体育文化层的厚度、宽度和长度。
关键词 体育 文化层 体育行为
下载PDF
湖南北部澧阳平原文化层的地球化学记录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建新 顾海滨 +3 位作者 鲁江 邢旭东 申志军 吕焕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45-1452,共8页
洞庭湖区澧阳平原有全国最密集、文化序列最清楚的史前遗址,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过程的重要地区。该区的文化层不仅蕴含了考古文物资料,而且赋存了大量的古代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信息,其地球化学记录为解读人地关系提供了一把钥匙。通过... 洞庭湖区澧阳平原有全国最密集、文化序列最清楚的史前遗址,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过程的重要地区。该区的文化层不仅蕴含了考古文物资料,而且赋存了大量的古代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信息,其地球化学记录为解读人地关系提供了一把钥匙。通过对21处遗址114件不同时代的文化层及其生土层、表土层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文化层的常量元素更多地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状况,新石器中期以后的文化层的微量元素则反映了人类活动的特征。不同时期文化层的元素组合反映了不同自然与文化阶段的古代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征,据其地球化学综合指标的分类可获得关于文化和环境演化统一性和阶段性的本质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文化层 人与自然 环境 元素组合 磷灰石 因子分析 最优分割
下载PDF
盱眙大云山M12文化层剖面的整体揭取
18
作者 余伟 许定富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5-227,共3页
考古文化层是指古代遗址中由于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异。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 考古文化层是指古代遗址中由于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异。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文化层研究贯穿于考古学发掘、整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揭取文化层剖面实体并予以保留和展示,对考古研究人员起到标本作用。另外,对于博物馆公众而言,想要了解遗址各文化层以及文化层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等信息,较之图文展示形式,揭取文化层剖面进行实物展示,更加直观和具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层 人类活动 古代遗址 考古学 文化堆积 研究人员 展示形式 视觉效果
下载PDF
清江筑卫城遗址中文化层考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进 《东南文化》 CSSCI 1989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筑卫城遗址位于河西清江县城东约12公里的大桥乡,因遗址上有一晚期土城而得名.它是江西境内经过正式发掘,地层关系和文化面貌都较清楚的重要先秦古遗址之一.据第二次发掘简报,筑卫城遗址从上至下划分为商周、新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 筑卫城遗址位于河西清江县城东约12公里的大桥乡,因遗址上有一晚期土城而得名.它是江西境内经过正式发掘,地层关系和文化面貌都较清楚的重要先秦古遗址之一.据第二次发掘简报,筑卫城遗址从上至下划分为商周、新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晚期3个文化层,中层文化被认为是一种由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文化,其绝对年代,被推定为距今4000年左右.笔者以为,以筑卫城遗址中层文化没出现青铜器而断定其文化性质属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无疑是正确的.但进而推断其绝对年代为距今4000年代左右,则尚可商榷.下面笔者仅就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些浅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城 遗址 印纹硬陶 文化 考异 原始瓷 硬肉 晚奶 文化层 发掘简报
下载PDF
史前时期文化层形成原因初探
20
作者 马金磊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5,共8页
文化层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成层堆积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地层类型。史前时期文化层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遗址的文化层,同一遗址不同区域的文化层,有... 文化层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成层堆积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地层类型。史前时期文化层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遗址的文化层,同一遗址不同区域的文化层,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在史前遗址文化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反映了不同的堆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时期 文化层 基本概念 形成原因 堆积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