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与重构:现代大学文化式微之检视 被引量:4
1
作者 范玉鹏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5-180,共6页
囿于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的浸染和裹挟,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过度行政化、过度市场化、过度功利化和过度同质化等式微倾向。行政本位的强化、工具理性的膨胀、政府依附性的固化、大学定位的模糊是导致式微发生的显性诱... 囿于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的浸染和裹挟,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过度行政化、过度市场化、过度功利化和过度同质化等式微倾向。行政本位的强化、工具理性的膨胀、政府依附性的固化、大学定位的模糊是导致式微发生的显性诱因。要消解大学文化式微,需从改革大学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崇尚大学学术自由,执守大学精神使命;重塑大学文化个性,凸显文化价值理性;深化大学自治理念,回归大学办学本位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 文化式微 反思 重构
下载PDF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式微与再生论--当代设计师与民族“匠人”跨界合作实践探索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帆 《服装设计师》 2020年第6期122-129,共8页
"一带一路"使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从改革开放的后台移到了前哨,在时代变革与流行文化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式微已成普遍现象,且有每况愈下之势。究其原因,有民族文化衰竭论及"亨廷顿悖论"现象之说,然二者皆隔... "一带一路"使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从改革开放的后台移到了前哨,在时代变革与流行文化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式微已成普遍现象,且有每况愈下之势。究其原因,有民族文化衰竭论及"亨廷顿悖论"现象之说,然二者皆隔靴搔痒。本文以文化土壤"酸碱论"为基础,从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底层要素出发,试图揭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式微根本原因,并藉此提出少数民族服饰新文化构想及实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 文化式微 文化土壤与再生
下载PDF
主体重塑与文化式微——论当代京味小说中旗人形象的流变
3
作者 丰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1-167,共7页
"主体重塑"是旗人文化式微的现实语境下,旗人群体的自我调整。新中国成立后,京味小说中的旗人形象经历了三次"主体重塑"过程。60年代,老舍的《正红旗下》表现了辛亥时期旗人通过"汉化"重塑自身"国人... "主体重塑"是旗人文化式微的现实语境下,旗人群体的自我调整。新中国成立后,京味小说中的旗人形象经历了三次"主体重塑"过程。60年代,老舍的《正红旗下》表现了辛亥时期旗人通过"汉化"重塑自身"国人"的主体性,展现了政治原因导致的旗人文化的急剧衰落。80年代,赵大年的《公主的女儿》、邓友梅的《那五》等作品展露了文革后旗人后裔在"汉化"外表下的寻根冲动。90年代以来,叶广芩《采桑子》《状元媒》等小说将旗人塑造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剖析了社会转型中传统文化式微所引发的价值危机,表现出一种反现代的现代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重塑 文化式微 京味小说 旗人形象 辛亥革命叙事
下载PDF
河姆渡人的生活世界及其可能去向 被引量:2
4
作者 唐燮军 王昊哲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6,19,共7页
以干栏式木屋为标识的河姆渡稻作文明,不但有其纵向传承而具体表现为四个文化层的叠压,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向外拓展,因而在河姆渡遗址附近,比较密集地分布着30多处属于河姆渡文化范畴之内的史前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的生成与繁荣,既得益... 以干栏式木屋为标识的河姆渡稻作文明,不但有其纵向传承而具体表现为四个文化层的叠压,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向外拓展,因而在河姆渡遗址附近,比较密集地分布着30多处属于河姆渡文化范畴之内的史前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的生成与繁荣,既得益于史前时期姚江流域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也因为其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趋于衰微。此后,河姆渡人虽未悉数逃离姚江流域,但确实有相当部分迫于生存压力而南迁,甚至渡海越洋而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生活世界 经济构成 文化式微
下载PDF
悠悠牧草地 灼灼裕固情——谈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的小说创作
5
作者 杨若蕙 王锐 《河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50-56,共7页
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的小说具有典型的草原文化特质,既以炽烈深切的情怀生动展现了个性鲜明的民族风情,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诗性追寻,更为经历现代转型而陷入文化式微的民族未来给予深深忧虑。
关键词 达隆东智 小说创作 民族风情 民族精神 文化式微
下载PDF
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的异化探因
6
作者 冯国飞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1年第10期102-103,共2页
在“西学东渐”影响的现代语境下,中国文化经历着近代以来最大的冲击,在西方文化多元交互、碰撞的历史境遇下,笔墨背后所承载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本质发生着改变,中国山水画笔墨的自律性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从文化的式微、西学的引入等角... 在“西学东渐”影响的现代语境下,中国文化经历着近代以来最大的冲击,在西方文化多元交互、碰撞的历史境遇下,笔墨背后所承载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本质发生着改变,中国山水画笔墨的自律性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从文化的式微、西学的引入等角度来梳理笔墨异化之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式微 西学 山水画笔墨 冲击
下载PDF
农村婚嫁仪式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州省N村为例
7
作者 邹秀兰 李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第21期303-305,共3页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镇,农民工群体的规模逐年扩大,农村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农民在流向城市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现代文化和现代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嵌入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传统农村的封闭状态逐...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镇,农民工群体的规模逐年扩大,农村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农民在流向城市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现代文化和现代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嵌入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传统农村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农民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出现了农村文化习俗嬗变,传统文化"式微"。婚嫁礼仪作为农村文化习俗的重要部分,展现了农村文化独有的特性。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众传媒的深入影响促使了农村文化逐渐消逝,加快了农村婚嫁仪式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婚嫁仪式 仪式变迁 文化式微
下载PDF
Literary reading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culture
8
作者 Zhao Y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年第2期68-84,共17页
Literary reading reached its peak in China in the 1980s. From the 1990s on, however, it underwent a slow decline which has gained speed in the new century. The new media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reading reached its peak in China in the 1980s. From the 1990s on, however, it underwent a slow decline which has gained speed in the new century. The new media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cline. Their influence is mainly seen in the reshaping of the receiver's perceptual structu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from text to image and in the lack of stimulus to reflection and thought because of the change from page to screen.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media have broken down the "solitary" state of reading and lessened the depth of the recep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culture, the decline of literary reading is a result of the serious damage inflicted upon print culture by visual culture. The new generation is already living in an environment of visual culture; they will inevitably drift away from literary reading. This will have an impact on both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in literature. The private memory, perceptual structure and even bodily habits of those who preserve literary reading and resist the new media are precisely those established by print culture. Therefore, behind the clash between preserving and forsaking literary reading lies a clash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media literary reading DECLINE print culture visual cul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