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斯图亚特·霍尔文化循环理论——以《陈情令》为例
1
作者 颜梓汐 臧悦 《戏剧之家》 2020年第32期136-137,共2页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战后英国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英国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曾任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文化研究之父”。本文以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为理论依据,以《陈情令》为研究对象,分析《陈...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战后英国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英国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曾任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文化研究之父”。本文以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为理论依据,以《陈情令》为研究对象,分析《陈情令》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是如何在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被生产、被表征、再经由消费得到普遍的文化接受和文化认同,并且在受到社会规则限制的同时还对社会规则发出部分挑战。文化循环理论作为一种思考事物的方法,一种对于社会实践的表达,在《陈情令》的各个环节的相互重叠和缠绕中阐述两者如何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整体的认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图亚特.霍尔 文化循环理论 《陈情令》
下载PDF
基于文化循环理论的油画作品研究——以“当代内蒙古草原画派”为例
2
作者 白羽 于涵 邱清予 《包装与设计》 2024年第3期186-187,共2页
本研究以当代内蒙古草原画派代表性油画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循环理论模型,探讨该画派如何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传播草原文化的独特价值。研究结合了艺术作品分析和文献研究,以全面掌握草原画派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当代社会文... 本研究以当代内蒙古草原画派代表性油画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循环理论模型,探讨该画派如何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传播草原文化的独特价值。研究结合了艺术作品分析和文献研究,以全面掌握草原画派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内蒙古草原画派的油画作品符合文化循环理论的表征、生产、认同、消费与规则五个环节,不仅成功传递了草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审美理念,还促进了跨地域、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文化循环理论为理解当代内蒙古草原画派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油画作品如何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循环理论 当代内蒙古草原画派 油画创作 草原文化
原文传递
文化循环视域下的迷你剧传播研究——以《我的阿勒泰》为例
3
作者 温子文 李一丹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20期42-45,共4页
当前,迷你剧作为一种新兴叙事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观众对快速消费文化产品的需求。笔者认为,文化循环理论研究和分析文化产品不同过程的接合模式,为解读迷你剧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基于文化循环理论,以《我的阿勒泰》为例,从表征... 当前,迷你剧作为一种新兴叙事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观众对快速消费文化产品的需求。笔者认为,文化循环理论研究和分析文化产品不同过程的接合模式,为解读迷你剧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基于文化循环理论,以《我的阿勒泰》为例,从表征与认同、生产与消费以及规则出发,分析迷你剧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探讨迷你剧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为迷你剧制作与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循环理论 迷你剧 《我的阿勒泰》
下载PDF
技术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向度与创新表达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永林 余召臣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3期198-206,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彰显和群体生活经验的历史展示,蕴含着国家、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彰显和群体生活经验的历史展示,蕴含着国家、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当代审美、当代情感和文化认同,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表征、消费、认同和规则方面进行赋权赋能,使其呈现更多元的表现形态和发展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循环理论 内容共创 民族认同 生活实践
下载PDF
文化循环视角下中国科幻电影的意义构建——以《流浪地球2》为例
5
作者 周盼佳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23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流浪地球》成功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在2023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作为其续作上映,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并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代表之一。自上映以来,社会各界对这部电影的讨论热情高涨,例如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制... 《流浪地球》成功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在2023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作为其续作上映,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并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代表之一。自上映以来,社会各界对这部电影的讨论热情高涨,例如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制作团队和电影票房等相关信息;学术界则对电影的叙事方式、文化内核、制作体系、舆论环境和宣发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那么,《流浪地球2》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的意义是如何被构建的呢?本文将运用保罗·杜盖伊的文化循环理论,通过分析电影的生产、消费、认同、规则和表征去回答这个问题。《流浪地球2》的文化意义是由多种过程的交织结合所构建的,并表达中国式宇宙级科幻浪漫。通过对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意义构建的研究,本文将为中国科幻电影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并为业界生产更有意义和成功的中国科幻电影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地球2》 文化循环理论 文化意义构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