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iterature Criticism Approach Applied in English Teaching
1
作者 Qian Che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4年第6期8-13,共6页
Aimed at the negligence of literature sid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reduction of literary text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 non-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nd the minimized propor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Aimed at the negligence of literature sid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reduction of literary text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 non-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nd the minimized propor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related teachers books, this paper stressed the dialectic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advan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iterature criticism approach with an attached analytic case study and a summary of the advantage of the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iterature criticism approach the advantages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approach
下载PDF
“朋友”意象与共同体形塑——《我们共同的朋友》的文化蕴涵 被引量:14
2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49,共9页
《我们共同的朋友》中连贯而密集的"朋友"意象,本应比"垃圾山"意象受到更多的重视。该"朋友"群像并非简单地要说明友情和财富孰轻孰重,而是要提请读者参与财富这一文化命题的讨论。讨论财富问题,就是讨... 《我们共同的朋友》中连贯而密集的"朋友"意象,本应比"垃圾山"意象受到更多的重视。该"朋友"群像并非简单地要说明友情和财富孰轻孰重,而是要提请读者参与财富这一文化命题的讨论。讨论财富问题,就是讨论文化问题。在19世纪的英国,关于如何建构文化共同体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步形成,狄更斯也参与了这一建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向世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任何共同体的建构,都不能忘记生活在"漏洞"和"边角"里的共同朋友。通过"共同的朋友"这一形象,狄更斯参与建构了批判"现金联结"的文化语境,同时提出了一条通向共同体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朋友 财富 共同体 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文化批评语境
原文传递
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 被引量:14
3
作者 禹建湘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7-70,共4页
网络文学批评对于网络文学和文学批评自身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以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个人博客等方式存在,具有批评主体泛化和批评话语通俗化的特征。网络文学批评范式是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新范式,建构网络文... 网络文学批评对于网络文学和文学批评自身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以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个人博客等方式存在,具有批评主体泛化和批评话语通俗化的特征。网络文学批评范式是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新范式,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就是建构"个人化大众批评"批评主体、"跨语境文化批评"批评方法以及"开放性多元批评"的批评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批评 批评范式 个人化大众批评 语境文化批评 开放性多元批评
原文传递
乌有乡的客人——解读《来自乌有乡的消息》 被引量:8
4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8,共9页
《乌有乡》打破了以往乌托邦传统所遵循的封闭逻辑,并非因为像某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是莫里斯从"好客"历史语境中汲取了养料,而是因为《乌有乡》负有不同于其他乌托邦作品的特殊使命——"好客"或"客人"... 《乌有乡》打破了以往乌托邦传统所遵循的封闭逻辑,并非因为像某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是莫里斯从"好客"历史语境中汲取了养料,而是因为《乌有乡》负有不同于其他乌托邦作品的特殊使命——"好客"或"客人"形象只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手段。这一使命就是延续由卡莱尔等人所开创的文化批评语境,并且用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艺术形式来充实这一语境。主人公格斯特作为"客人"行走于新旧两个世界之间,既暗示莫里斯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的焦虑,又暗示他对新社会的憧憬,其间的意蕴不可不察。《乌有乡》呈现的是两种时空、两种文化、两种视角、两种思维模式。格斯特以他特殊的"客人"身份,恰到好处地承担了在这两种时空之间穿针引线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斯 客人 乌有乡 文化批评语境 社会转型 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