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法”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作者 萧放 赵慧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传统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成为国家文化行政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法”理念和文化本质特征,在反思中探索“国家在场”的非遗保护实践的发展,探讨实践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 传统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成为国家文化行政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法”理念和文化本质特征,在反思中探索“国家在场”的非遗保护实践的发展,探讨实践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并以“社会主义新传统”视角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新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联与冲突,探索二者在交织中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该著作强调文化的“文法”与非遗的文化本质性,为非遗在社会主义新传统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可持续发展传承提供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文法 社会主义新传统 文化创意产业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 被引量:51
2
作者 麻国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41,共7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提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历了一次从"有形"到"无形"的洗牌。从概念的界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文化的表达(如艺术、音乐、文学、宗教、戏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提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历了一次从"有形"到"无形"的洗牌。从概念的界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文化的表达(如艺术、音乐、文学、宗教、戏剧及像视觉、听觉、味觉所表达出来的文化的信息等)和文化的文法(如感觉、心性、历史记忆、无意识的文化认同、无意识的生活结构和集团的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等)。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文化的中心和边缘的划分要根据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中心和边缘,也不能在非遗政策上厚此薄彼。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文化结构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重构在遵从民俗文化特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才能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迸发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表达 文化文法 文化重构
下载PDF
解读灵动的色彩表达:白马藏族社会文化文法的审美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汪丹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9-220,共12页
色彩是人类认识、感知世界与美的重要形式与媒介。色彩之美在于对各种关系的感受,每个族群都有其心照不宣的社会文化密码,这套"内在"的社会文化密码可通过"外显"的色彩去读取。白马藏族人在衣饰、建筑上对不同色彩... 色彩是人类认识、感知世界与美的重要形式与媒介。色彩之美在于对各种关系的感受,每个族群都有其心照不宣的社会文化密码,这套"内在"的社会文化密码可通过"外显"的色彩去读取。白马藏族人在衣饰、建筑上对不同色彩的混搭运用,形成生动直观的"色彩编码"。色彩的编码是社会文化的灵动表达,透过对色彩编码的解读可以领略一个族群独具特色的审美取向与社会文化的文法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藏族 色彩编码 审美感知 文化的表达 文化文法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法”理念——对《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姜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5,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两部分。《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法"理念,从话语权与文化文法的关系、非遗特征、文化重构、文化场域四个角度出发,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两部分。《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法"理念,从话语权与文化文法的关系、非遗特征、文化重构、文化场域四个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法"理念进行解读。该著作从认识到实践进行了文化反思,"文化文法"将是相关主体在今后开展非遗保护活动的切实理论纲领与实践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文法 文化表达 文化重构 文化场域
原文传递
“大团圆”戏曲结构的文化成因
5
作者 李军峰 《当代戏剧》 2023年第5期16-19,共4页
“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的典型结构。当代学者在对异域文化考察中也发现了“大团圆”结构模式,继而认为其具有世界各民族民俗文化“元结构”的意义。而这样的相同并不能忽略其在中国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形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团圆”结... “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的典型结构。当代学者在对异域文化考察中也发现了“大团圆”结构模式,继而认为其具有世界各民族民俗文化“元结构”的意义。而这样的相同并不能忽略其在中国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形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团圆”结构背后的文化基因,认为“大团圆”结构是“乐”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受“融突和合”文化文法之指令结果,也是大众审美趣味在戏曲中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团圆 礼乐文化 文化文法 审美趣味 文化基因
原文传递
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法保护 被引量:9
6
作者 雷秋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3,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借由小传统的维系,确保大传统的文化认同。这种意义决定了"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以公法保护为主导,并在区分文化商品与文化公共品、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借由小传统的维系,确保大传统的文化认同。这种意义决定了"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以公法保护为主导,并在区分文化商品与文化公共品、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化公共品的提供和文化"文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和对象的特定性又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应有适当限度,尊重"非遗"的文化本位性。我国"非遗"地方保护制度尚未提升至《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思想高度,在保护实践上还存在忽视民间文化小传统形成的规律性、挟制民间文化认同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应在尊重"非遗"规律性的基础上,调整公法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法保护 文化认同 文化本位性 文化的“文法
原文传递
李亦园院士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关怀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树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55,共4页
透过累积大量的中国民间信仰与仪式、家庭制度的研究基础,李先生总结了"三层面和谐均衡致中和"观点。李先生强调的民间信仰小传统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以"致中和"诠释中国传统乃至海外华人追寻最高层次的和谐与均... 透过累积大量的中国民间信仰与仪式、家庭制度的研究基础,李先生总结了"三层面和谐均衡致中和"观点。李先生强调的民间信仰小传统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以"致中和"诠释中国传统乃至海外华人追寻最高层次的和谐与均衡原则,在整个人类学汉人社会文化研究脉络,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李先生在研究方面坚持的是严格的规范,学术行政方面则秉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但在其他为人处事方面却又不失他所强调的和谐与均衡,为学与做人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同时又能以人类学的视野关注民间信仰等小传统。李亦园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归纳中国传统的和谐与均衡观点,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也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亦园 三层面和谐均衡致中和 中国文化文法
原文传递
李亦园先生: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8
作者 徐杰舜 范可 +1 位作者 彭兆荣 徐新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63,共8页
2004年6月,李先生出席在银川举行的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就是在这届论坛上,李先生做了著名的《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的讲演,引发了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热烈讨论,成为后来生态文明研究之滥觞。在银川会议上李... 2004年6月,李先生出席在银川举行的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就是在这届论坛上,李先生做了著名的《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的讲演,引发了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热烈讨论,成为后来生态文明研究之滥觞。在银川会议上李先生从跨文化的视野谈到"发展"和"进步",这类来自启蒙运动的理念对人类社会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为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盲目的发展,它不仅无视民众的需求,而且无视文化和传统的语境;它使资源枯竭、植被与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负面后果。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他看来,56个民族的"民族"翻译为nationality最好,因为它体现了平等,政治上十分正确。李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多有贡献与识见,而且政治上的嗅觉也十分敏锐。这是多年从业人类学的结果。人类学第一手接触研究对象,更了解民众所思所想,并由此体察出究竟是什么影响一般民众的视野与想法。而许多人类学者所具有的世界主义心态无疑也使李先生对许多事情有所感悟。他极为敏锐地意识到,建构认同便是制造边界,这对人类和谐相处是有些负面影响的,因此,他总是主张,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亦园 生态文明 中国文化文法
原文传递
追念亦园师:学深为师,品正为范
9
作者 庄英章 翁玲玲 陈中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51,共7页
亦园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学术早有共识,受到高度赞誉。亦园师长年研究汉人文化,他由多方观察、中外例比而整理出来的中国文化的基本文法。亦园师认为中国文化精髓,包括俗民的小传统及上层社会精英的大传统,是"均衡"与"和... 亦园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学术早有共识,受到高度赞誉。亦园师长年研究汉人文化,他由多方观察、中外例比而整理出来的中国文化的基本文法。亦园师认为中国文化精髓,包括俗民的小传统及上层社会精英的大传统,是"均衡"与"和谐",也就是儒家所谓的"致中和",相当重视汉人民间习俗、仪式的传统。亦园师乃是一位能由"小"见"大",能以"通俗"诠释"精粹"的文化学者,无论研究教学为人处世,虽有时疾言,有时厉色,却莫不以其君子之诚相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亦园 致中和 中国文化文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