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剧烈社会变动下客家文化走向探讨——川、港都市客家文化消融轨迹的对比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世松 刘义章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1-20,共10页
香港与四川客家均源出于客家大本营的闽粤赣地区,是客家民系扩散外迁的产物。二者在迁出时间上大体相当(清前期),只是在流向上略有不同。客家人进入四川后,随着自身人口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到了清中期,开始逐渐向城市发展。自那以后的150... 香港与四川客家均源出于客家大本营的闽粤赣地区,是客家民系扩散外迁的产物。二者在迁出时间上大体相当(清前期),只是在流向上略有不同。客家人进入四川后,随着自身人口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到了清中期,开始逐渐向城市发展。自那以后的150年间,四川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到来,这些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因受到巨大的冲击,逐渐消融于城市之中。客家人进入香港后,陆续建立起自己的村庄;经过数百年的变迁,特别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市区的高速发展,这些客家村庄已逐渐融入现代化的城市之中。目前,四川客家,尤其是四川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区,正沿着当年香港客家演变的轨迹飞速发展,客家文化和语言正面临着丧失的危险。本文以成都近郊的沙河客家小区和香港新界客家村落作对比,考察两地客家人所迁居城市的背景、迁居后的环境适应,以及迁居后各自所发生的巨变;具体剖析川、港两地客家文化的异同,考察不同地域背景下都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其对两地客家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剧烈社会变动下都市客家文化走向的命题,对客家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演变的轨迹异同进行比较,以寻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保护客家文化传统的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香港 都市化 文化消融 全球一体化
下载PDF
中美文化冲突、消融与坚持——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 被引量:3
2
作者 郭五林 《电影评介》 2013年第9期6-8,共3页
《北京遇上西雅图》用一个现代浪漫爱情故事套装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的冲突、消融与坚持的内核。以"英雄救美"的典型故事情节推动着剧情发展。为中国文化面对美国文化摆出了三条道路:冲突、消融、坚持。剧作者对此态度感到困惑,... 《北京遇上西雅图》用一个现代浪漫爱情故事套装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的冲突、消融与坚持的内核。以"英雄救美"的典型故事情节推动着剧情发展。为中国文化面对美国文化摆出了三条道路:冲突、消融、坚持。剧作者对此态度感到困惑,没有明确肯定哪一条道路是正确的,也没有肯定哪一条道路是将坚持的,给观众留下了悬念。该电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文化消融 文化坚持
下载PDF
从电影《古堡之吻》看纯氧爱情背后的文化碰撞与消融
3
作者 路洋洋 路红 《美与时代(城市)》 2014年第8期99-99,共1页
电影《古堡之吻》是由美籍华人导演田芬执导的一部爱情艺术故事片,影片讲述了美国建筑学博士杰克和年轻的羌族姑娘媛妮在具有羌寨特色的东方古堡中,发生的一段清新动人的纯氧爱情故事。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知到最后相爱的过程... 电影《古堡之吻》是由美籍华人导演田芬执导的一部爱情艺术故事片,影片讲述了美国建筑学博士杰克和年轻的羌族姑娘媛妮在具有羌寨特色的东方古堡中,发生的一段清新动人的纯氧爱情故事。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知到最后相爱的过程进行阐述,进而分析该跨国恋所折射出的东西方爱情观、性观念等纯氧爱情背后的文化碰撞与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堡之吻 文化碰撞 文化消融
下载PDF
中华文化海外传承消融和断裂问题的探讨
4
作者 朱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3期153-158,共6页
中华文化传承使海外华人华侨成为心系祖国的海外爱国力量;传承带来的二元文化优势又使他们成为祖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桥梁。然而,随着代际发展,他们的后代面临着中华文化认同消融和传承断裂两大问题。为此,文章分析华人华侨祖籍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传承使海外华人华侨成为心系祖国的海外爱国力量;传承带来的二元文化优势又使他们成为祖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桥梁。然而,随着代际发展,他们的后代面临着中华文化认同消融和传承断裂两大问题。为此,文章分析华人华侨祖籍文化传承模式和途径,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优化传承途径、解决文化冲突、突出传承意义、克服政治干扰、弥补传播漏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华人后代对祖籍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华文教育精准化和本土化、建立海外中华文化经济共同体、培养海外中坚力量弘扬中华文化”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承问题和解决方法,为涵养和壮大海外爱国力量、实现海内外中华民族大团结提供策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华侨 中华文化 传承途径 传承模式 祖籍文化认同消融 祖籍文化传承断裂 海外中华文化经济共同体
下载PDF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阐释杰生的主体性──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廖金罗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3-16,共4页
关于《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国内外评论家没有一致看法。多数人认为他是"最丑恶的人物"和"邪恶势力的代表"。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永远不变的,也不是普遍的本质属性,而是习... 关于《喧哗与骚动》主人公康普生·杰生四世,国内外评论家没有一致看法。多数人认为他是"最丑恶的人物"和"邪恶势力的代表"。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永远不变的,也不是普遍的本质属性,而是习得的、建构的和流动的,并且受到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消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个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邪恶势力 习得和建构 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消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