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黎手稿”异化劳动批判的文化涵指及其意义
1
作者 李秋秋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的异化劳动批判中关涉美学、艺术、人道主义和拜物教等文化方面,这是事实。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整体性所形成的一个必然板块,但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文化涵指,不是一般文化学学科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意识形态的文化...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的异化劳动批判中关涉美学、艺术、人道主义和拜物教等文化方面,这是事实。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整体性所形成的一个必然板块,但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文化涵指,不是一般文化学学科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意识形态的文化观批判,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资本主义文化形式问题把握的方法阐述。从“手稿”看,主要涉及四个层次:一是文化本质理解;二是文化观建构的哲学方法;三是文化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的修养和社会进步问题的尺度;四是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文化现象批判和共产主义观的立场问题。“手稿”这些文化涵指的揭示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利于深入对资本主义整体批判的把握外,对于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确立,以及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资本论》等著作推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尤其拜物教的批判都提供学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手稿 异化劳动批判 文化涵
下载PDF
城市社区民族文化涵化的类型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高永久 刘庸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4,共5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涵化的四种主要类型:全涵化和半涵化、顺涵化和逆涵化、群体涵化和个体涵化、接受、适应与拒绝等。我们认为,在城市化的冲击下,民族社区有形的边界会被逐渐打破,然而,由于社区各族居民独特民族...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涵化的四种主要类型:全涵化和半涵化、顺涵化和逆涵化、群体涵化和个体涵化、接受、适应与拒绝等。我们认为,在城市化的冲击下,民族社区有形的边界会被逐渐打破,然而,由于社区各族居民独特民族文化自我维持的功能,在短期内还会发挥作用,所以在当前民族社区的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仍然将保持自身的特色,并努力维持社区各族居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文化涵 类型
下载PDF
文化涵化与民族关系——湘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之四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晨 胡炳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123,共5页
文化涵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湘西地区不仅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获得巨大发展,而且也推动了该地区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因为,它能使湘西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相互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并在掌握汉族认知符号... 文化涵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湘西地区不仅在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获得巨大发展,而且也推动了该地区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因为,它能使湘西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相互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并在掌握汉族认知符号系统的基础上,树立国家观念,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 民族关系 团结和谐
下载PDF
从文化涵化视角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48
4
作者 杜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56,共6页
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述关系最密切的文化理论是文化涵化理论。从文化涵化理论视角来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和方针既符合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也适合中国国情。从民族交往到民族交流,再到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不断提升... 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述关系最密切的文化理论是文化涵化理论。从文化涵化理论视角来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和方针既符合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也适合中国国情。从民族交往到民族交流,再到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不断提升和深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有机团结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各民族、各地区,体现在历史上,更体现在当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 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 民族交流 民族交融
下载PDF
“全域旅游”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涵化影响与涵化路径引导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杏丹 刘俊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2-147,共6页
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是民族地区在新时期重要的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必将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产生明显文化涵化影响。全域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旅游资源开发性保护模式,其文化涵化的正向影响将大于反向影响... 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是民族地区在新时期重要的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必将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产生明显文化涵化影响。全域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旅游资源开发性保护模式,其文化涵化的正向影响将大于反向影响。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文化涵化正向发展,在保护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开发,在文化传承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特色文化创新,构建新时期的特色民族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文化涵 民族地区
下载PDF
持续性族际接触、文化认同与“文化涵化”的范例——以土族语借词研究为个案 被引量:3
6
作者 祁进玉 牛慧丽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7,共5页
一般而言,因族群之间持续性接触而导致一方或双方的语言使用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往往被归于"文化涵化"的范畴。族群之间因语言接触而导致某一族群的语言发生变化的案例很多。语言变化一般出现两种情形:因语言内部规律所引起... 一般而言,因族群之间持续性接触而导致一方或双方的语言使用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往往被归于"文化涵化"的范畴。族群之间因语言接触而导致某一族群的语言发生变化的案例很多。语言变化一般出现两种情形:因语言内部规律所引起的演变;因语言接触发生的变化。一般而言,族群持续性接触与语言接触过程中强势民族的文化对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势必会产生较多影响,包括语言影响、语言兼用或语言转用等。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而是紧密相关。由于土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很少。但是,土族语却完整地得到了保存,土语的三大方言区互助、民和和同仁等的土语虽有差异,但是大同小异,其中土语与蒙古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达斡尔语等族语言有较多同源词,土族语中也有较多的藏语和汉语的借词。为此,研究土族语,对于识别他们的语言亲属关系和探讨其族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文化涵 变迁 族群认同
下载PDF
跨文化交流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建构和文化涵化--以云南丽江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4
7
作者 撒露莎 田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1,75,共6页
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带来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尤其体现在中外跨文化交流频繁的旅游目的地地区,因为中外跨文化交流带来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为了吸引海外游客,... 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带来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尤其体现在中外跨文化交流频繁的旅游目的地地区,因为中外跨文化交流带来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为了吸引海外游客,旅游目的地政府与社会有计划、有意识地对本土社会与文化进行建构甚至重构,从而形成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丽江作为外国游客集中的地区,较好地诠释了这种社会建构与文化涵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跨文化交流 旅游目的地 社会建构 文化涵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 被引量:31
8
作者 詹小美 揭锡捷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5期9-16,共8页
文化涵濡指谓情感、规范、目标的习得、传承和教化,其"包容—浸润—涵养"的结构,以文化互化的共化阐发了文化功能"习得—传承—教化"的涵化状态、濡染过程和涵濡效果。文化涵濡"结构—功能"模式在对象性... 文化涵濡指谓情感、规范、目标的习得、传承和教化,其"包容—浸润—涵养"的结构,以文化互化的共化阐发了文化功能"习得—传承—教化"的涵化状态、濡染过程和涵濡效果。文化涵濡"结构—功能"模式在对象性活动中具体样式的运用,借助价值观赋予特定事物以意义的符号,构成了人类群体特殊的成就。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以"共建—共担—共享"的层次链接,阐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内涵。具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路径,延展彼此承认的情感共通、相互容纳的心理共情和体谅宽容的行为共意,贯通代际示范与现实展示的交互、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的律动。链接在文化涵濡路径作用范式中的民族成员身份表达与价值诠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实践论的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构-功能”模式
下载PDF
文化涵化与族群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索端智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22,共5页
河南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在明代就已皈依藏传佛教,清初移牧黄河河曲后,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进一步影响,文化发生持续涵化,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丧失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发生断裂,同... 河南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在明代就已皈依藏传佛教,清初移牧黄河河曲后,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进一步影响,文化发生持续涵化,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丧失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发生断裂,同时经济和生计模式的相似性和跨族群宗教认同的建立和强化,使得河南蒙古族与周围藏族间社会一体性和同质性加强,族群认同也愈来愈与文化认同叠合式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蒙古族 文化涵 族群认同 族群关系
下载PDF
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威 《广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7期180-183,共4页
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不同民族(或族群)相互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通常是双向的。广西贺州客家族群长期与瑶、壮等兄弟民族(或族群)聚居生活,由于发展历史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广西贺州客... 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不同民族(或族群)相互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通常是双向的。广西贺州客家族群长期与瑶、壮等兄弟民族(或族群)聚居生活,由于发展历史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广西贺州客家族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方客家族群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瑶族 壮族 文化涵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社区文化涵化分析——以内蒙古牧区社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滕驰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变迁。对于民族社区,这意味着什么?是好是坏?本文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内蒙牧区为例,通过分析民族社区文化变迁的背景和动力,着重探讨牧区文化涵化的类型、性质和层次,并以此为基础对民族社区...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变迁。对于民族社区,这意味着什么?是好是坏?本文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内蒙牧区为例,通过分析民族社区文化变迁的背景和动力,着重探讨牧区文化涵化的类型、性质和层次,并以此为基础对民族社区在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变迁的规律和趋向作出研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民族社区 牧区社区 文化涵
下载PDF
论涉外旅游中的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涵化——以云南丽江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撒露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78,共5页
在涉外旅游场域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涵化并被再生产、再创造,是一个一再发生的事实。涉外旅游的文化涵化过程,表现为替代、融合、同化、隔离、复兴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是深度的文化涵化表现。丽江作为涉外旅游的一个主要地区,其传统... 在涉外旅游场域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涵化并被再生产、再创造,是一个一再发生的事实。涉外旅游的文化涵化过程,表现为替代、融合、同化、隔离、复兴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是深度的文化涵化表现。丽江作为涉外旅游的一个主要地区,其传统文化在中外跨文化的旅游场域中,通过积极的交往与互动、体验与欣赏、合作与共融,消极的偏见与冲突等形式,实现广泛深入的跨文化交流,表现出传统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涵化的典型性。不少经过涵化后的文化已成为一种新文化、新传统,不仅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涵化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东道主文化对游客也有涵化作用。通过云南丽江的例证,阐释了涉外旅游如何影响传统文化再生产并带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旅游 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再生产 文化涵 丽江
下载PDF
被压抑的仪式传播——清初经筵的文化涵化、移转和控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鸿军 季诚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0-176,共7页
自宋代以来,经筵一直是一种士人教化帝王的仪式传播。由于满汉族群差异,清初君臣之间缺失共通意义空间,以致于经筵的仪式功能难以发挥。在康熙年间,经历文化涵化和文化移转之后,经筵场域的共通意义空间完成重构。同时,皇权强制力的介入... 自宋代以来,经筵一直是一种士人教化帝王的仪式传播。由于满汉族群差异,清初君臣之间缺失共通意义空间,以致于经筵的仪式功能难以发挥。在康熙年间,经历文化涵化和文化移转之后,经筵场域的共通意义空间完成重构。同时,皇权强制力的介入将经筵改造成训诫士人的工具。此后,经筵成为一种被压抑的仪式传播,并伴随着文化空间的萎缩和历史记忆的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筵 皇权 文化涵 文化移转 仪式传播
下载PDF
延边多元文化的文化涵化与社会发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全信子 杜国川 《东疆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7-31,共5页
延边多民族的族源记忆与多元文化形态,随着长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接触交流及相互杂糅的历史变迁,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涵化"现象,并带来了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凸显着共生效应,促进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文化涵 社会共生 社会发展
下载PDF
文化涵化视域下儒家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舒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2,共4页
文化之间积极涵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文研究儒家文化对韩国风俗习惯、学校教育、影视宣传、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渗透,旨在探究学习和研究韩国继承与发展儒家文化思... 文化之间积极涵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文研究儒家文化对韩国风俗习惯、学校教育、影视宣传、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渗透,旨在探究学习和研究韩国继承与发展儒家文化思想精髓的经验,充分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文化涵 韩国 研究
下载PDF
文化涵化与民族语言融合 被引量:3
16
作者 路红霞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108,共3页
历史上民族实体之间因政治决策、社会变动或族群迁徙等因素导致的族际接触或交流,往往会使民族间的文化发生涵化。从而,促使民族交流与融合时期的重要表征——语言的融合及词汇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文化涵 民族语言 融合
下载PDF
略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基于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云水 魏乐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位置,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藏传佛教逐渐渗透并融合进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族文化丛。藏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位置,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藏传佛教逐渐渗透并融合进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族文化丛。藏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共存产生了融洽的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察瓦龙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 茶马古道 察瓦龙 藏族文化
下载PDF
文化涵化、国别区隔及族群认同的楹联表征——中越京族楹联文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戚剑玲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3-169,共7页
京族是一个同源跨界民族,楹联在京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表征意义。中国京族地区的汉字楹联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历程,越南境内的汉字楹联既是越南传统文化的留存,也体现着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涵化历程和结果;现当代的拉丁文楹... 京族是一个同源跨界民族,楹联在京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表征意义。中国京族地区的汉字楹联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历程,越南境内的汉字楹联既是越南传统文化的留存,也体现着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涵化历程和结果;现当代的拉丁文楹联是越南在当代世界文化之林中凸显其国家意识的形式表达;中越两国古喃字楹联的复兴则表达了族群认同的意愿,寄托着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的理想,并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族楹联 文化涵 国别区隔 族群认同
下载PDF
地名中的文化边界: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涵化研究——以裕固族鄂金尼部落居住地的地名变迁为视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安惠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人口较少民族在人口规模长期弱势的条件下发生文化涵化。面对不同的文化,文化涵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以裕固族鄂金尼部落居住地迁徙与地名变迁为视点,考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涵化表面上的涵化程度背后的文化选择与取舍在情感与... 人口较少民族在人口规模长期弱势的条件下发生文化涵化。面对不同的文化,文化涵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以裕固族鄂金尼部落居住地迁徙与地名变迁为视点,考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涵化表面上的涵化程度背后的文化选择与取舍在情感与记忆中的存留和反映,认为人口较少民族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取舍遵循同质性较高的文化涵化程度深、异质文化的涵化呈边缘化,外力推动下的涵化程度浅、内力作用下的涵化认同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文化涵 认同
下载PDF
清代满洲民族的文化进程与文化涵化的一种范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红雨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共6页
涵化是人类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在清代满汉民族由于广泛的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涵化现象中,满族的民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也使汉族文化受到深刻影响。清代满族对汉文化的学习接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显现出历史的进步性,此举也助推... 涵化是人类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在清代满汉民族由于广泛的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涵化现象中,满族的民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也使汉族文化受到深刻影响。清代满族对汉文化的学习接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显现出历史的进步性,此举也助推了汉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涵化的作用,满族的一些传统特征和文化创造在文化交融中,也不再作为满族的显性文化而存在,而是融汇在汉族和中华文化中隐性发挥作用,成为民族间共享的文化。清代满族所经历的文化进程和涵化特点,其中显现出了民族群体在文化影响和文化变迁中的某些重要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满洲民族 文化涵 文化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