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8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物质主义:媒介视野中的历史之物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丽丽 《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134-146,共13页
本研究关注公众媒介视野中的历史之物。历史之物作为物质文化载体,经历了再媒介化和再文化化的双重过程。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和社交网络短视频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实在之物与媒介之物的多重叠加;历史之物也通过其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符号生... 本研究关注公众媒介视野中的历史之物。历史之物作为物质文化载体,经历了再媒介化和再文化化的双重过程。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和社交网络短视频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实在之物与媒介之物的多重叠加;历史之物也通过其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符号生产与建构,从一种“物质文化”转换成了“文化物质”。作者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媒介历史再现中的文化物质主义倾向,认为其具备连接性、功能性与表象性。历史之物的媒介转化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其长远的历史社会效应却是值得斟酌和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之物 物质 再媒介化 文化 文化物质
下载PDF
谈荀子思想中的文化物质
2
作者 方尔加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0-51,共2页
"文化物质"是儒家的重要思维方式,可成为推动今日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遗产,可却一直没有被学术界提到。特将此一思维方式提出,冀收引玉之功。
关键词 文化物质 东流之水 欹器 茉莉花革命
下载PDF
辅佐广西文场扬琴艺术形态的主要文化物质成分探究
3
作者 王杰 《北方音乐》 2016年第4期144-145,共2页
广西文场扬琴由萌生到繁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的历程。作为辅佐广西文场扬琴艺术形态的主要文化物质成分的伴奏形式、表演地点,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文章以不同时期文场艺术的发展为线索,把伴奏形式分为:1.个化单一的... 广西文场扬琴由萌生到繁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的历程。作为辅佐广西文场扬琴艺术形态的主要文化物质成分的伴奏形式、表演地点,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文章以不同时期文场艺术的发展为线索,把伴奏形式分为:1.个化单一的三弦/胡琴/扬琴弹唱形式;2.扬琴伴奏的弹、说、唱形式;3.以扬琴为主导的"五架头"丝竹乐。表演地点包括:1.街头巷尾;2.古戏台;3.唱堂馆;4、高雅艺术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场扬琴 文化物质成分 伴奏形式 表演地点
下载PDF
博物馆在鼓励和引导人民观赏人类文化物质景观中所起到的教育互动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屈小顺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4期249-251,共3页
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真实历史的地方,是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保存场所,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现象,对后人的历史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功能。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和教育机构,理应承担起社会教育和社会互动的责... 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真实历史的地方,是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保存场所,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现象,对后人的历史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功能。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和教育机构,理应承担起社会教育和社会互动的责任,为传播这笔宝贵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尽职尽力。中国电影博物馆从社会教育和社会互动这两方面出发,展示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展示电影中的文化价值,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和诸多领域,为我国文化物质景观的展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电影博物馆在鼓励和引导人民观赏人类与文化物质景观中所起到的教育互动作用,强调这种意义的重要性,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博物馆 文化物质景观 社会教育 社会互动
下载PDF
中俄茶文化对比——解读中俄茶文化物质与精神内涵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海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29-232,共4页
茶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又融合于文化之中。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在俄罗斯,茶文化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历史的变迁,任时代改... 茶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又融合于文化之中。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在俄罗斯,茶文化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历史的变迁,任时代改变,茶文化在两国的文化史上永远占有重要的地位。中俄两国茶文化各具特色,研究两国茶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两国文化的合作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下载PDF
加强文化物质载体建设 促进建设本科高校工作——以广西警察学院为例
6
作者 赖桂宁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6期101-104,共4页
专科高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建设,否则会造成"有校园而无文化"的窘境。加强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可以推进本科院校建设工作,反过来建设本科院校本工作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加强... 专科高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建设,否则会造成"有校园而无文化"的窘境。加强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可以推进本科院校建设工作,反过来建设本科院校本工作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加强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可以从优化校园整体环境、夯实校园文化物质载体、丰富精神文化等方面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 载体 申本 建设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戈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保护场域受限制,传承主体难以为继。路径:加强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业态融合,全面激活动力;融入当代生活,展现时代价值;完善传承机制,增强存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困境及应对 被引量:1
8
作者 易玲 纪孟汝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2024年第2期53-63,共11页
步入数字时代,随着技术与经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既回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 步入数字时代,随着技术与经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既回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利益平衡需求相契合。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权利主体模糊、权利客体形态复杂、权利内容不清及权利交易不畅的现实困境。对此,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可以从明晰相关权利主体、构建分层保护体系、廓清相关权利主体的利益边界及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入手,破解当前的保护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与传承 知识产权保护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创新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姚利权 郑旖旎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2,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地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资源。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非遗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目前民族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途径比较单一,未能深入保护并充分挖掘非遗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地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资源。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非遗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目前民族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途径比较单一,未能深入保护并充分挖掘非遗资源的内涵,部分非遗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迹象。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对非遗进行数字化采集、保存、管理、修复、再现、展示、传播,有利于民族地区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实践路径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统钎 胡晓荣 +1 位作者 邱子仪 张梦雅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个民族深远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这一遗产具有无形性、社群性、活态性和传承性等独特特征。随着人民文化自信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逐步融入到大众生活中。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个民族深远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这一遗产具有无形性、社群性、活态性和传承性等独特特征。随着人民文化自信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逐步融入到大众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是一种活态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活化利用。本文深入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活化领域的历史源流、逻辑机制、挑战痛点和应对策略,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持久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活化 文化基因
下载PDF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重要精神及其对完善中国非遗法治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云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对非遗保有主体权益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他基本文件中蕴含的重要精神。中国自加入公约以来,在非遗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对非遗保有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 对非遗保有主体权益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他基本文件中蕴含的重要精神。中国自加入公约以来,在非遗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对非遗保有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订和相关法治建设中,确立保有群体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保障,关注他们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并在保有群体和外部使用者、开发者之间建立非遗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以期更好地调动各方保护利用非遗的积极性,实现非遗保护传承的共治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物质文化遗产法 权益保障 惠益分享
下载PDF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詹一虹 赵禹晨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3期472-480,共9页
旅游开发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评估旅游开发适宜性是开发工作的首要前提。通过引入WSR系统方法论,建立民间文学类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和应用性评分表,对湖北省内9项国家级非遗和7项省级... 旅游开发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评估旅游开发适宜性是开发工作的首要前提。通过引入WSR系统方法论,建立民间文学类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和应用性评分表,对湖北省内9项国家级非遗和7项省级非遗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第I类非遗得分较高,具有丰富的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适宜旅游开发;②第Ⅱ类非遗应在补齐产品衍生性、游客体验性和可展示性等短板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③第Ⅲ类非遗需在强调“保护为先”的原则下,对其经济价值适度挖掘,同时探索非遗传承的多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 适宜性 评价体系 WSR系统方法论
下载PDF
传播学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一波 《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语境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不仅有助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也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语境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不仅有助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也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传播渠道不够多元、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缺失等问题。传播学理论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即加强传播主体建设,聚合对外传播力量;深挖非遗精华,精选对外传播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对外传播渠道;构建对外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科学分析受众心理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物质文化遗产 对外传播 传播现状 传播路径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及意义——以西湖绸伞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冰清 钟健丽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4-55,共12页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隐性元素。西湖绸伞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凭借其精妙的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被誉为“西湖之...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隐性元素。西湖绸伞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凭借其精妙的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被誉为“西湖之花”。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涌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模式和传播生态。在数字化语境下,日益多元化的数字传播矩阵使西湖绸伞实现常态化的数字化传播,走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借助数字化场景、数字交互产品和数字藏品多条路径,让“西湖之花”重新“绽放”于大众视野,展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并多方位、多角度地使受众与西湖绸伞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系,不仅促进了西湖绸伞的活态传承与多样化传播,增加了传播者与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矩阵,助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播 西湖绸伞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多元共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传承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志胜 张小飞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4-29,181,共7页
推动多元共治,既是治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化”赓续传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的应有之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虽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仍面临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传承人的... 推动多元共治,既是治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化”赓续传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的应有之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虽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仍面临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企业的公益性参与不足、乡村社区的传承保护意识淡薄、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受限等现实梗阻。促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传承人、企业、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各司其责,且“多元共治”。其中,地方政府要切实担当起主导者角色,传承人需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相关企业应适度开发,乡村社区必须发挥“在场”优势,社会组织在赋能之后也得积极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共治 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 赓续传承
下载PDF
“三生”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关系重构
16
作者 谭志云 李惠芬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8,146,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精神创造。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重构人与非遗在创造、传承、创新及精神价值层面的关系,本文突破了创作视角的传统非遗定义,构筑了一个凸...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精神创造。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重构人与非遗在创造、传承、创新及精神价值层面的关系,本文突破了创作视角的传统非遗定义,构筑了一个凸显人在非遗传承中主体地位的“三生”理论分析框架,以映射当下人们对精神生活、技艺水平和身体健康的追求,凸显非遗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与生命的紧密联系。从文化新质生产力视角,高质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应发掘非遗承载的价值追求,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 生活 生命 关系重构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体系构建
17
作者 张丰 朱大梅 +1 位作者 吴若熙 李平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4,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构建的内涵、价值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路径。价值: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状:叙事主体单一,叙事边界受阻,叙事缺乏内涵。构建路径:...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构建的内涵、价值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路径。价值: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状:叙事主体单一,叙事边界受阻,叙事缺乏内涵。构建路径:扩充叙事主体,构建多主体协同传播体系;拓展叙事渠道,形成体育非遗海外传播矩阵;丰富叙事内容,构建多元化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外传播 叙事体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振兴的路径探讨——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柏乐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3期188-190,共3页
本文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芜湖铁画为例,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困境,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复兴的可能和具体路径,并针对现状与困境提出建议。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铁画 芜湖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当代变迁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春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时代意义在于重构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让历时坐标轴上被视为“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时代意义在于重构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让历时坐标轴上被视为“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产生同构,转换为人们能够理解的、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样态嵌入共时空间,从而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价值。这种转化当以“非遗美学观”为研究视角,即把美学视域从传统美学所限定的“大传统”中拓展出来,形成整合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更大的美学视域,最终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 活态传承 “活历史” 非遗美学观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20
作者 田晓蕾 朱佳妮 《今传媒》 2024年第6期48-51,共4页
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进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对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及提升陕西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媒介技术持续发展,一方面冲击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 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进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对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及提升陕西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媒介技术持续发展,一方面冲击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旨在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提供具有时代特点的“走出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