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6
1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下载PDF
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 被引量:2
2
作者 姚善良 陈阳 《设计》 2024年第7期72-75,共4页
通过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从设计文化现状、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价值意义、构建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文化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文化系统良性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进化... 通过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从设计文化现状、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价值意义、构建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文化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文化系统良性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进化。设计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文化是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但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失衡和病态现象,整体上呈现出了不自信状态,导致了中国现代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的影响与侵蚀,严重依赖西方设计体系。中国设计文化系统出现了发展危机,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建立能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文化 设计理论系统 设计价值系统 设计评价系统 设计话语系统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生产与重构: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郝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4,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化。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生共荣、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传统与现代并非断裂性的对立,而是互补性的统一。从...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化。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生共荣、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传统与现代并非断裂性的对立,而是互补性的统一。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西南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生计模式、生态禁忌等“地方性知识”体现了各民族在地化的内生秩序生产能力,指引民族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具有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引导消费领域的绿色生态转型、维持生物多样性与良性文化生态、树立区域特色的大食物观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文化自运行机制互补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地方性知识 在地化 自运行机制
下载PDF
山地多中心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骆畅 王方民 +1 位作者 李高高 杨朝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16-5827,共12页
城市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福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中心城区为例,构建供需匹配评估体系,利用多源数据量化供给与需求,识别供需平衡与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 城市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福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中心城区为例,构建供需匹配评估体系,利用多源数据量化供给与需求,识别供需平衡与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供给呈北高南低、分散布局的格局,需求呈中心高、外围低的格局;(2)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特征显著,其中52.38%的组团文化服务供给滞后,33.33%的组团属于供给超前状态;供需耦合协调指数平均值为0.50,协调发展程度空间分布呈“中心高、外围低”格局;(3)综合分析供需均衡与耦合协调结果发现,由于供给超前导致了外围城市组团的失调发展,而城市中心区域组团在供给滞后状态下维持了中等水平协调发展程度。总体来看,重庆市中心城区各组团存在不同程度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错配,基于评估提出针对性的城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可为公园绿地的合理配置与规划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态系统文化服务 山地城市 供需平衡 协调发展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塑的理论意蕴与实践逻辑
5
作者 肖正德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共7页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作为县域基础教育龙头的县中,其振兴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县中塌陷”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教育文化生态的失衡,县中振兴的关键环节是其文化生态的重构。文化生态学有助于为教育强...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作为县域基础教育龙头的县中,其振兴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县中塌陷”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教育文化生态的失衡,县中振兴的关键环节是其文化生态的重构。文化生态学有助于为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提供统筹全局的新视角。县中文化生态重构应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重构高质均衡的县中文化外生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平衡性,重构多样多元的县中文化中生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互动开放性,重构主体创新的县中文化内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 县中塌陷 县中振兴 文化态学 县中文化态重构 五育并举
下载PDF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环境陶艺的创新发展
6
作者 周耀 顾正鸿 吕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48-353,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成为社会的共识。环境陶艺作为当代重要的公共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的和谐共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环境陶艺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人文情感等方面探究了文化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成为社会的共识。环境陶艺作为当代重要的公共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的和谐共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环境陶艺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人文情感等方面探究了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环境陶艺创作,阐释了环境陶艺设计的创新发展原则,以期引发更多关于文化生态学理念融入环境陶艺创作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陶艺 文化态学 公共空间 艺术创作
下载PDF
先秦时期生态文化述论
7
作者 马成俊 刘子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刀耕火种提高了生计水平,治水保卫了生境安全,历法和节气提高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掌握,生态保护律法减小了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专门的生态论著则使生态保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等。而其中蕴含的敬畏自然、艰苦探索、遵德循礼、居安思危的生态理念维护了先秦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生态文化尽管历史久远,但是仍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了诸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文化 态思想
下载PDF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概念界定、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8
作者 王庆庆 田祖国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3-29,共7页
以“文化生态学”视角管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文化生态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概念进行界定,探究... 以“文化生态学”视角管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文化生态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概念进行界定,探究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降低、传承人断层、本真性丧失和社会组织缺位是存在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重塑时代价值,提升文化认同;创新传承方式,拓展传承人群体;与旅游融合,构建生态旅游新模式;建立现代社会组织,提高自治能力的破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认同 传承人 村民自治
下载PDF
“非物”织景:生成式AI的文化编码及数字生态影响
9
作者 陈文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信息规定着人们的生活世界,数字化秩序(非物)正在取代大地(物)秩序。生成式AI成为超越工具关系的编码者,在数字文化格局中占据了优势生态位,“非物”成为新的编码质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文本,生成式AI的文化编码...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信息规定着人们的生活世界,数字化秩序(非物)正在取代大地(物)秩序。生成式AI成为超越工具关系的编码者,在数字文化格局中占据了优势生态位,“非物”成为新的编码质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文本,生成式AI的文化编码是一种不断递归的“N级编码”,模仿、涌现和创化是其关键逻辑。政治、资本和文化因素使生成式AI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形塑性”,生成式AI所编织出的数字新景观,推动了文化创作的繁荣、文化圈层的互嵌、文化生产的民主,也带来了科学、伦理、审美与文化安全上的困顿,对数字文化生态有显在的重构影响。面对生成式AI编码所带来的“超文化”现象,需要将一种媒介生态管理的视角介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引导与调适数字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式 AI 非物 文化编码 数字文化 媒介态管理
下载PDF
基于逆向代际阅读推广的当代乡村文化生态圈修复
10
作者 任伟 刘念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4年第5期21-28,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文化振兴首当其冲;老人兼具乡村文化生态因子和最薄弱环节的双重特征。文章借助文化生态学理论,从代际阅读推广入手,采用文献调研、访谈交流等方法,总结当代乡村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因子次第式恢复的利好现...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文化振兴首当其冲;老人兼具乡村文化生态因子和最薄弱环节的双重特征。文章借助文化生态学理论,从代际阅读推广入手,采用文献调研、访谈交流等方法,总结当代乡村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因子次第式恢复的利好现状,阐明当代乡村逆向代际阅读推广的要义、优势,并提出打破传统代际阅读推广模式的思维路径依赖、依托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资源过滤、消除智能鸿沟、阅读推广环节游戏化、品牌战略以及激发内生性动力等系统性措施,开展逆向代际阅读推广工作,修复乡村文化生态圈,助推乡村文化及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态圈 代际阅读推广
下载PDF
信息生态视角下档案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王兴为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2,共4页
立足信息生态视角,系统分析了信息时代档案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环境的变化与适应、信息主体的互动与反馈、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因素共同塑造了档案文化生态... 立足信息生态视角,系统分析了信息时代档案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环境的变化与适应、信息主体的互动与反馈、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因素共同塑造了档案文化生态系统,影响着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优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环境、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政策等构建档案文化生态的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档案文化 信息资源
下载PDF
巴蜀传统年画兴盛的文化生态研究——对绵竹、梁平传统年画的考察
12
作者 谭超 唐婉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绵竹、梁平木版年画是巴蜀年画的代表。通过对这两个地方年画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基础和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在巴蜀木版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社会文化、自然资源、产业状况对于年画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绵竹、梁平木版年画是巴蜀年画的代表。通过对这两个地方年画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基础和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在巴蜀木版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社会文化、自然资源、产业状况对于年画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文化生态条件已发生重大变迁的当下,应如何建构适应木版年画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找到有效促进巴蜀木版年画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使巴蜀木版年画得到高质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年画 文化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基于城市更新的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与北京首钢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晗 李玉婧 余珮珩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工业遗产公园建设是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分析归纳优质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因素,事关我国城市发展大局。本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北京首钢公园为例,探究公众对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及该框架的实用性,构建生态系统... 工业遗产公园建设是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分析归纳优质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因素,事关我国城市发展大局。本研究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北京首钢公园为例,探究公众对工业遗产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及该框架的实用性,构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满意度分析(CES-ISA)框架。结果表明:工业遗产公园提供的消遣娱乐、美学和文化遗产与精神服务是最受公众重视的文化服务类型;完善地方感服务是提升公众满意度,促进工业遗产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CES-ISA框架能识别公众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感知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并获得工业遗产公园文化服务的管理优先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工业遗产公园 态系统文化服务 CES-ISA框架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山坝结构与族际共生:历史时期西南边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生态学考察
14
作者 尹建东 孙越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历史上西南边疆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分布格局,反映了山坝结构形态下多元民族互嵌共生的社会结构特点。在山坝结构的空间单位中,各民族既发展出适应各自生境的经济文化类型,又通过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形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历史上西南边疆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分布格局,反映了山坝结构形态下多元民族互嵌共生的社会结构特点。在山坝结构的空间单位中,各民族既发展出适应各自生境的经济文化类型,又通过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形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文化系统。以山坝结构为研究对象,不仅能够较为清晰地呈现“人地关系”下西南边疆各民族交往互动的空间特征,而且还可以从民族共生的整体逻辑来认识西南边疆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演进的区域特性。在认识论层面,相关研究或许能够在传统认知基础上,为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路径等议题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山坝结构 族际共 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态学
下载PDF
基于文化生态理念下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研究
15
作者 李君霞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1,共3页
文化生态理念强调精神文明与文化发展相互融合,追求对文化生态资源的多元利用,实现文化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生态视角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将有助于完善新时期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丰富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的高水平推进... 文化生态理念强调精神文明与文化发展相互融合,追求对文化生态资源的多元利用,实现文化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生态视角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将有助于完善新时期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丰富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的高水平推进创造有利条件。分析了文化生态理念下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阐述了文化生态理念下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态理念 思政教育 价值 教学思路
下载PDF
高校科研实验室建设中微文化生态的价值分析
16
作者 程酩 周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期0037-0040,共4页
在信息化时代,微文化生态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碎片化的时段中,大量信息被吸纳,从而在个体中塑造出微文化的独特影响。尤其在高校环境中,学生对移动技术的高度依赖,使得微文化... 在信息化时代,微文化生态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碎片化的时段中,大量信息被吸纳,从而在个体中塑造出微文化的独特影响。尤其在高校环境中,学生对移动技术的高度依赖,使得微文化生态深刻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而作为学术探索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科研实验室与此息息相关。对微文化生态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有效推进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术特色并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实验室建设 碎片化 学术特色 信息化管理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多元利益主体认知比较——基于实证调查分析
17
作者 王鹏 李乐 +3 位作者 李楠 高志强 何友均 谢和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17-4230,共14页
探明不同利益主体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价值认知,对于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基于建立的CES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73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探明居民、管理人员、... 探明不同利益主体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价值认知,对于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基于建立的CES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73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探明居民、管理人员、游客等多元核心利益主体对CES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法与综合模糊评价法对国家公园CES重要性与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居民和管理人员都对生态改善服务的价值认知最高,具有一定趋同性;而游客则对保健服务认知程度最高(2.44),这与其旅行目的相关。居民、管理人员与游客认知程度最低的CES分别是系统治理(1.89)、民俗文化普及(2.12)、精神崇拜(1.86)服务。(2)在重要性方面,3类主体均认为人文关怀服务>自然体验服务>社会服务,在具体指标层面,居民最看重民俗文化普及服务(0.1355)、管理人员和游客最看重精神崇拜服务。(3)3类主体对CES认知评价排序为管理人员(4.24)>游客(4.11)>居民(3.99),管理人员与居民分别作为重要的政策制定执行者与利益获得者,体现了不同政策参与主体利益需求对CES认知评价的驱动作用。(4)CES认知的权衡关系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居民与游客的CES认知为协同关系。协同性最强的CES是管理人员对于生态改善和艺术灵感服务的认知、权衡性最强的是荒野保护与科普教育服务之间的认知。CES认知与不同主体的内在利益需求和自身认知难易程度有关,研究结果将为国家公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态系统文化服务 多元利益主体 景观美学 认知
下载PDF
云南生态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生态视觉形象探析
18
作者 宋文娟 陈龙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绿美云南”生态文化切入,探究云南传统生态文化符号的视觉感知功能与文化符号价值,强调感官互动下文化符号意义层面的外延与内涵。通过探析中华民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绿美云南”生态文化切入,探究云南传统生态文化符号的视觉感知功能与文化符号价值,强调感官互动下文化符号意义层面的外延与内涵。通过探析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视觉象征意蕴,探寻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绿美云南”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助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视觉形象,增强绿色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视觉符号 绿美云南 美丽中国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以贵州松桃桐壳碱面为个案
19
作者 龙金菊 刘剑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8,共9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有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逻辑形成的一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它既是宏大的战略命题,也是微观的生活命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离不开深厚的民族生态文化根...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有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逻辑形成的一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它既是宏大的战略命题,也是微观的生活命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离不开深厚的民族生态文化根基。从贵州松桃桐壳碱面的历史发源、生产流程、多元价值及其变迁、生态文明叙事逻辑研究发现,其从构思生产到加工完成实现了传统技艺与自然物之间的有效关联,是民族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型。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生态文化叙事中,体现为基因凝淀、价值传承、形态超越的价值演绎,是一种必要的研究范式,值得挖掘与研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深厚的民族生态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民族文化 传统手工艺 态文明 桐壳碱面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例
20
作者 李瑞 黄梅 +2 位作者 王忠玲 贺一雄 钟林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1-614,共14页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针对其为公众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却鲜有研究。该研究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典型案例地,采用Amazon Rekognition图像识别技术,结合社交媒体照片内容分析法、GIS...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针对其为公众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却鲜有研究。该研究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典型案例地,采用Amazon Rekognition图像识别技术,结合社交媒体照片内容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识别和分析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喀斯特山地旅游地具有美学、游憩、生物多样性、地方认同感、文化多元性和教育价值6种CES类型;(2)景区CES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CES热点区呈多核心分布态势,主要集聚在景区北部、中部和南部,且面积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形成了公众感知喀斯特峰林群和布依族文化景观的集聚区,而冷点区则少量集聚在景区中部东北向和南部东南向等区域;(3)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高程和NDVI因子是影响总体CES的主导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服务设施密度、村庄密度因子为次要因子,总体CES的多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多于双因子增强的交互类型特征,且自然与社会维度交互因子均提高了总体CES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度。该研究为明晰和提升公众对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的非物质收益和社会文化福祉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山地旅游 态系统文化服务 照片内容分析法 万峰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