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的文学研究——浅谈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转向与回归 被引量:1
1
作者 季中扬 《黑河学刊》 2004年第6期49-50,共2页
将文化研究描述为文学研究的转向或发展,不仅有损文学研究学科建制的严肃性,同时也必然挫伤文化研究锐利的社会批判锋芒。通过厘清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的文学研究这两个观念,我们可以在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划清界限。
关键词 文学的文化研究 文化的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文化研究转向
下载PDF
实践存在论与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
2
作者 李应龙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7-100,共4页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存在论所理解的美学是文化美学。文化美学可以分为相互包含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观美学,或称哲学美学,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概念,其终极关怀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种就是本文提出的宏观美学,或称文化美学意义的审美阐释学。它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概念,具有鲜明的宏观价值指向和文化建设功能,其终极关怀是人的世界不可逆的持续发展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就是:在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上,由微观美学转向宏观美学,由现有的认识论美学和体验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在我们看来,“转向”正面地建设性地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是当代人的世界存在及其人的生存需要和实践的根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存在论 审美研究文化转向 审美阐释
下载PDF
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晓元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3,共6页
翻译研究作为一种学科,其研究方法经历了众多的"转向",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更是经历了文化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作为人文社科的一种研究路径,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翻译研究的方法,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文化研究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转向 路径
下载PDF
环境史与文化史的融合是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趋势
4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3-233,共1页
高国荣撰文《近二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近20年来,在以克罗农、怀特、戈特利布和赫尔利为首的一批学者的推动下,文化转向已经成为美国环境史研究最明显的趋势之一,社会文化分析成为环境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在这种... 高国荣撰文《近二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近20年来,在以克罗农、怀特、戈特利布和赫尔利为首的一批学者的推动下,文化转向已经成为美国环境史研究最明显的趋势之一,社会文化分析成为环境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在这种新的范式下,自然既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又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自然与文化的边界非常模糊;自然是变动不居的,而非稳定有序的。与此同时,种族、阶级和性别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史研究,环境史加快了与社会史融合的步伐。文化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环境史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史的文化转向,既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尤其是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和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又体现了新文化史对整个史学领域的冲击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国荣 《近二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文化转向 书介绍 书评
下载PDF
论欧美英国哥特小说批评的转向 被引量:5
5
作者 於鲸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48,共7页
自第一部哥特小说诞生之后的240余年来,英国哥特小说批评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年)、合法化阶段(1920-1970年)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年至今)。而欧美英国哥特小说批评... 自第一部哥特小说诞生之后的240余年来,英国哥特小说批评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年)、合法化阶段(1920-1970年)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年至今)。而欧美英国哥特小说批评在后两个阶段又先后呈现出两次大的转向,即心理研究转向和文化研究的转向。梳理这一发展过程并予以评说,对于国内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显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哥特小说 心理研究转向 文化研究转向
下载PDF
论翻译研究的文化新视角——探寻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实质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甜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6-209,共4页
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饱受争议。既有学者肯定了它将翻译研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宏观文化层面,又有学者批判和反思了它的泛文化主义及实践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以巴斯奈特(Sus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 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饱受争议。既有学者肯定了它将翻译研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宏观文化层面,又有学者批判和反思了它的泛文化主义及实践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以巴斯奈特(Sus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Lefevere)等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未能清楚地阐明翻译活动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不难证明,"文化转向"视角对于翻译研究中文化的思考应从三个层面出发,而绝非仅限于宏观文化一个层面,其实还涉及中观文化层面和微观文化层面。只有弄清翻译活动中包含的这样三个文化层面,才是完整地抓住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才能全面地把握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真正内涵,才能充分展现其理论价值和实际操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宏观文化层面 中观文化层面 微观文化层面
下载PDF
中国译论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反思——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思永 《语言教育》 2020年第2期37-43,55,共8页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译论现代化的结果。中国译论的现代化是受西方译论的影响发生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现代译论的开启、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语言学派译论的两次登场和九十年代中后...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译论现代化的结果。中国译论的现代化是受西方译论的影响发生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现代译论的开启、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语言学派译论的两次登场和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文化学派译论的全面展开。文章将中国译论现代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置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中西现代学术碰撞的大背景中,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之进行考察和梳理,讨论每个阶段的现代化特征,指出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国译论的现代化进程有个整体的把握,为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译论现代化 知识社会学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下载PDF
藏族格言诗英译初探——以李正栓英译本为例
8
作者 付永 李青宗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62-66,共5页
影响藏族格言诗英译的文本外因素是此次探讨的焦点,包括译者的因素、作序人的修改意见和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虽然李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也存在着丝许的不足,即应更多地考虑读者的因素,比如适当地给译文添加脚注,深化... 影响藏族格言诗英译的文本外因素是此次探讨的焦点,包括译者的因素、作序人的修改意见和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虽然李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也存在着丝许的不足,即应更多地考虑读者的因素,比如适当地给译文添加脚注,深化读者的理解。其次,翻译的历史性和伦理性要求以后出现层次更高的复译本,那么培养精通“汉藏英”全方位人才显得尤为紧迫,以推动民族典籍外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格言诗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深度翻译 民族典籍外译等
下载PDF
时代主题变迁对翻译研究范式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魏清光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一门学科的"科学敏感性"的转移,通常是由重大的社会和时代发展所促成,导致对不同问题的重视,并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本文以时代的发展变迁为主线,以哲学的发展为参照,考察翻译研究范式的变迁路径。近代启蒙时期时代主题为人... 一门学科的"科学敏感性"的转移,通常是由重大的社会和时代发展所促成,导致对不同问题的重视,并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本文以时代的发展变迁为主线,以哲学的发展为参照,考察翻译研究范式的变迁路径。近代启蒙时期时代主题为人与自然的矛盾,追求确定性的二元论哲学开始对时代主题进行回应,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翻译研究形成了语言学研究范式。20世纪初以后,时代主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渐趋明显,后现代主义哲学开始解构结构秩序,突出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受此影响,翻译研究形成文化转向的研究范式。二战结束以后,时代主题为消除全面危机,建构和谐的生活世界,哲学开始回归生活世界,翻译研究也随之进入生活世界,以翻译社会学研究范式研究翻译活动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主题变迁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范式 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范式 翻译社会学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