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义移民与文化离散——有关拓展当代文学阐释基础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钱超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7-101,共5页
文学与批评的“地方性知识”如何走出“一城一地?”中国特区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新现象,有可能通过“文化离散”的思路奠立一个有效的阐释基础。它的“移民性”在时间维度上可联接现代文学的离乡、反叛家族等主题,而在空间维度... 文学与批评的“地方性知识”如何走出“一城一地?”中国特区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新现象,有可能通过“文化离散”的思路奠立一个有效的阐释基础。它的“移民性”在时间维度上可联接现代文学的离乡、反叛家族等主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可延伸到国际移民的后现代文化生态。移民命运是不同种族、文化、社会和阶层等权力关系跨国、跨地区复制、投射的结果。当代移民问题总体上是资本全球运作的缩影,当此时空,移民文学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富有历史容量的审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散 移民性 中国特区文学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 全球化与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从文化离散视角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以刘震云小说的译介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汪世蓉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第6期87-96,共10页
近年来,"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刘震云在海外不同国家屡获文化殊荣,足以证明其作品在异域文化里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本文以刘震云小说的译介为案例,从涉及跨民族、跨文化内涵的"文化离散"视角,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 近年来,"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刘震云在海外不同国家屡获文化殊荣,足以证明其作品在异域文化里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本文以刘震云小说的译介为案例,从涉及跨民族、跨文化内涵的"文化离散"视角,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作品选择、译者模式、翻译策略及译介路径;并重点分析在协调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学可读性及与异域大众文化融合之间的关系时,华人离散译者群体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刘震云小说 文化离散 离散译者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典籍英译中文化离散的初步验证——以《道德经》第一章英译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邓亮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37-140,153,共5页
为检验孙艺风(2006)提出的"文化离散",选取《道德经》第一章的华人英译本和英美译本作为材料,让西南大学40名留学生完成"《道德经》第一章英译对比量表",初步探讨了文化离散在典籍英译中的实践性。结果表明:(1)华... 为检验孙艺风(2006)提出的"文化离散",选取《道德经》第一章的华人英译本和英美译本作为材料,让西南大学40名留学生完成"《道德经》第一章英译对比量表",初步探讨了文化离散在典籍英译中的实践性。结果表明:(1)华人译本的流畅性总体上显著优于英美译本,而在措辞、韵律方面不及英美译本,措辞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韵律上则无显著差别;(2)离散体验对目的语读者有积极影响,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异域文化信息;(3)在文化信息传达上,离散体验对译者无积极影响,相反,英美译本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略多于华人译本,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散 离散体验 目的语读者 泽者
下载PDF
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离散文化及存在主义
4
作者 窦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6期136-139,共4页
《芒果街上的小屋》作为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全篇错落有致地对少女埃斯佩朗莎的童年进行追溯,以飞散视角审视了墨西哥族裔的人生窘境,剖析了在夹缝中生存的族裔女性的内心独白,体现出很强的存在主义意识。文章重点... 《芒果街上的小屋》作为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全篇错落有致地对少女埃斯佩朗莎的童年进行追溯,以飞散视角审视了墨西哥族裔的人生窘境,剖析了在夹缝中生存的族裔女性的内心独白,体现出很强的存在主义意识。文章重点对于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离散文化及存在主义进行阐释,深刻揭示了离散文化的根源、时代要因及归宿,并对离散文化之下的存在主义哲学加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斯内罗丝 《芒果街上的小屋》 离散文化 存在主义
下载PDF
文化翻译的第三条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谭晓丽 李萃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44-148,共5页
"文化离散"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的翻译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策略的二分法,从文化离散的角度重新定位异化的翻译,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文化离散"的翻译策略注重在翻译中... "文化离散"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的翻译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策略的二分法,从文化离散的角度重新定位异化的翻译,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文化离散"的翻译策略注重在翻译中引进他性文化,给翻译活动提供了多元主体的视角,也是译者反思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散 文化交流 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
下载PDF
译者的“文化乡愁”与译诗的“文化生态”──英美华人学者汉诗英译思想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特夫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83,共5页
文化离散背景使得英美华人学者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英美本土学者,也有别于普通中国本土学者。在英语世界,英美华人学者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的族裔文化身份且贡献卓著的汉诗英译群体。本文从文化离散角度,剖析英美华人学者的文化认知心... 文化离散背景使得英美华人学者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英美本土学者,也有别于普通中国本土学者。在英语世界,英美华人学者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的族裔文化身份且贡献卓著的汉诗英译群体。本文从文化离散角度,剖析英美华人学者的文化认知心理、认知模式和认知目标,总结出这个群体译诗观的三种表现:文化寻根的心理诉求、文化共生的翻译理想和多方兼顾的读者关照,揭示了英美华人学者的特殊文化身份对其译诗观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华人学者 离散文化 文化认知 译诗观
下载PDF
“第三空间”下《阿尔迈耶的愚蠢》中阿尔迈耶夫妇的文化定位 被引量:2
7
作者 林荔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111-116,共6页
处于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混合的"第三空间"下,阿尔迈耶固守本质性的白人身份,拒绝融入马来社会,但实际上其为白人社会所抛弃,沦为文化无根者,最终文化定位失败,人生以自杀收尾。相反,土著人阿尔迈耶太太诉诸"模拟"和&q... 处于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混合的"第三空间"下,阿尔迈耶固守本质性的白人身份,拒绝融入马来社会,但实际上其为白人社会所抛弃,沦为文化无根者,最终文化定位失败,人生以自杀收尾。相反,土著人阿尔迈耶太太诉诸"模拟"和"文化重新编码"策略,且其反抗活动几乎同时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达到灵活抵抗白人文化的目的。其对白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杂糅和灵活利用,最终使她文化定位成功并得以生存。二者不同的文化定位策略,导致了不同的个人命运和文化归宿。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二者文化身份定位问题,为后殖民语境中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主流群体和边缘化群体如何正确地反思其在"第三空间"中的文化身份定位提供思考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定位 “第三空间” 模拟 文化重新编码 文化离散状态
下载PDF
“离而不散”的文化追忆——东干文学的民族志书写
8
作者 姚晓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9-145,160,共8页
东干族在中亚地区完成了语言文字和文学范型的创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移居族裔,离散环境中的东干作家在多重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建构起多元身份融合的民族文化再生系统,通过民族史志嵌入文学文本的方式持续书写着东干族的历史和文... 东干族在中亚地区完成了语言文字和文学范型的创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移居族裔,离散环境中的东干作家在多重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建构起多元身份融合的民族文化再生系统,通过民族史志嵌入文学文本的方式持续书写着东干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干文学 离散文化 民族志
下载PDF
跨文化背景下中美非语言交际障碍原因探究
9
作者 武二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第17期84-84,86,共2页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作者通过对中美两国历史、地理和信仰情况的对比,将证明这些原因是导致中美之间非语言行为不同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非语言行为 聚合型文化 离散文化 儒家思想 基督教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性价值取向书写困局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休明 宋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文学陷入现代性价值取向的书写困局,日趋走向了一条反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性的悖反之路。一方面在文化离散的伤感与困惑中,民族文学尝试以传统空间建构对抗现代性;另一方面,则企图通过反城市书写...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文学陷入现代性价值取向的书写困局,日趋走向了一条反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性的悖反之路。一方面在文化离散的伤感与困惑中,民族文学尝试以传统空间建构对抗现代性;另一方面,则企图通过反城市书写消解现代性侵袭从而确立新型民族身份。考察新时期以来民族文学书写症候并分析其根源,通过将现代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重构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性价值立场,是当下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现代性 文化离散 反城市书写
下载PDF
离散译者的文化使命 被引量:63
11
作者 孙艺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0,共8页
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原则上异化翻译是值得肯定的,因可使译者可能进行的干预和操纵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促成译文读者"直接地"体验原作的"真实"形式。其结果不言自明:重大的误解和误译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如果... 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原则上异化翻译是值得肯定的,因可使译者可能进行的干预和操纵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促成译文读者"直接地"体验原作的"真实"形式。其结果不言自明:重大的误解和误译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如果出现认知偏差或对其处理不当,异化翻译也会导致邯郸学步,造成译文表述荒谬,乃至丧失意义。要化解归化与异化之间旷日持久之争,可另辟新径,将文化流散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无论是施莱尔马赫将译文读者"放逐异域"的主张,还是韦努蒂具浓重政治色彩的论述——反对根植并且滥觞于"英美文化"的"隐形"翻译策略,均未能给予异化翻译充分和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与翻译相关的文化流散,意味着对文化身份的反思,并且使翻译转向到离散语域,以分析和解决源语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所用的方法是:在策略上重新定位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家园,从而避免使作为复制品的译作对原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打折扣;译作反应的不仅是原作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其异域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散 异化翻译 可达性 身份杂合 文化导游
原文传递
Diasporic translator:汉译辨析与概念重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明蓉 付添爵 《外语与翻译》 2021年第2期18-24,共7页
Diasporic translator汉译混用,源于“diaspora”的内涵变迁。本文回顾diaspora的涵义衍变,辨析其汉译差别。基于此,文章辨析“diasporic translator”多种汉译(如离散译者、流散译者、飞散译者等)的内涵差异,继而反思diasporic transla... Diasporic translator汉译混用,源于“diaspora”的内涵变迁。本文回顾diaspora的涵义衍变,辨析其汉译差别。基于此,文章辨析“diasporic translator”多种汉译(如离散译者、流散译者、飞散译者等)的内涵差异,继而反思diasporic translator的概念要素:离散生活经历和文化身份;认为客观世界“地域流动性”和主观世界“文化离散性”共同构成其概念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 离散译者 文化身份 地域流动性 文化离散
下载PDF
企业如何选留人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峻 《经济论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人才选拨 民主文化 离散文化 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 人事管理
下载PDF
Discretization Approach in Integrated Hydrologic Model for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Interaction 被引量:3
14
作者 ZHANG Jing Mark A ROSS Jeffery GEURINK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6期659-672,共14页
The commonly used discretization approaches for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can be broadly categorized into four types,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discrete components:Regular Mesh,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s(TINs... The commonly used discretization approaches for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can be broadly categorized into four types,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discrete components:Regular Mesh,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s(TINs),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Watershed(REWs) and Hydrologic Response Units(HRUs).In this paper,a new discretization approach for landforms that have similar hydrologic properties is developed and discussed here for the Integrated Hydrologic Model(IHM),a combining simulation of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processes,accounting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ystems.The approach used in the IHM is to disaggregate basin parameters into discrete landforms that have similar hydrologic properties.These landforms may be impervious areas,related areas,areas with high or low clay or organic fractions,areas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epths-to-water-table,and area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cover or different land uses.Incorporating discrete landforms within basins allows significant distributed parameter analysis,but requires an efficient computational structure.The IHM integration represents a new approach interpreting fluxes across the model interface and storages near the interface for transfer to the appropriate model component,accounting for the disparate discretization while rigidly maintaining mass conservation.The discretization approaches employed in IHM will provide some ideas and insights which are helpful to those researchers who have been working on the integrated models for surface-groundwater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IZATION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Integrated Hydrologic Model(IHM) INTERACTION
下载PDF
Context-aware end-to-end QoS diagnosis and guarantee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15
作者 Lin Xiangtao Cheng Bo +1 位作者 Chen Junliang Qiao Xiuquan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2年第1期51-58,共8页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end-to-end QoS qualitative diagnosis and quantitative guarantee is proposed to support quality of service (QoS) management on current Internet. An automatic unwatched discretization algorit...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end-to-end QoS qualitative diagnosis and quantitative guarantee is proposed to support quality of service (QoS) management on current Internet. An automatic unwatched discretization algorithm for discretizing continuous numeric-values is brought forth to reshape these QoS metrics and contexts into their discrete forms. For QoS qualitative diagnosis,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QoS metric and its contexts are exploited with K2 Bayesian network (BN) structure learning by treating QoS metrics and contexts as BN nodes. A QoS metric node is qualitatively diagnosed to be causally related to its parent context nodes. To guarantee QoS quantitatively, those causal relationships are next modeled quantitatively by BN parameter learning. Then, BN inference can be carried out on the BN. Finally, the QoS metric is guaranteed to a specific value with certain probability by tuning its causal contexts to suitable values suggested by the BN inference. Our approach is validated to be sound and effective by simulations on a peer-to-peer (P2P)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EXT context discretization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ative diagnosis quantitativeguarantee Bayesian network
下载PDF
文化撕裂之痛与美——90年代以来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中的家园情感
16
作者 徐休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年第9期249-251,共3页
90年代以来,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日益被置于"文化撕裂"的境况之中,这种撕裂造成的疼痛核心表现为一种家园情感。少数民族诗人通过对文化离乡与返乡的书写,一方面表现出失家的伤感与困惑,另一方面则在现代意识的... 90年代以来,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日益被置于"文化撕裂"的境况之中,这种撕裂造成的疼痛核心表现为一种家园情感。少数民族诗人通过对文化离乡与返乡的书写,一方面表现出失家的伤感与困惑,另一方面则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以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方式寻求重建的力量。这种由自足向开放的转变,形成90年代以来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独特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家园情感 文化离散 家园意象 文化重构
原文传递
许鞍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4
17
作者 金丹元 马楠楠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共6页
本文主要以空间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许鞍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文化认同问题:一、从"空间"到"地方":历史、记忆与怀旧。通过对承载一定历史意义,凝聚独特在地经验的香港旧社区的呈现,许鞍华的电影... 本文主要以空间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许鞍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文化认同问题:一、从"空间"到"地方":历史、记忆与怀旧。通过对承载一定历史意义,凝聚独特在地经验的香港旧社区的呈现,许鞍华的电影将"空间"建构为充满集体记忆与怀旧色彩的"地方",以此来对抗全球化时代"无地域空间"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侵蚀。二、跨界往返、离散叙述与身份追寻。许鞍华电影中的人物经常在不同的国家、城市、地域跨界往返与流转,与此对应的是香港作为"中转站"与"流徙地"的文化割裂与身份游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空间 “地方” 离散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试论离散语境下的翻译实践
18
作者 安丽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73-75,共3页
文化离散是近期在翻译界提出的新概念。把文化离散引入翻译研究为长期以来翻译策略中"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二元对立的矛盾开辟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本文根据文化离散的原理,结合具... 文化离散是近期在翻译界提出的新概念。把文化离散引入翻译研究为长期以来翻译策略中"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二元对立的矛盾开辟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本文根据文化离散的原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尝试从文化离散的角度观察和学习大师级的精彩翻译实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到,只有精通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译者,能勇敢地站在源语的视角,尽可能多地传递异域信息,才能不辱使命得完成跨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散 翻译实践 离散语境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美国洛杉矶海南籍越南华人的田野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黎相宜 周敏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7,124,共13页
原籍海南、出生越南并辗转美国的移民群体,为了抵御来自越南及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斥,在跨国迁徙与流动中不断强化自己原有的"中国人"和"海南人"的双重族裔身份,形成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这种类型的身份认同建构,不仅... 原籍海南、出生越南并辗转美国的移民群体,为了抵御来自越南及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斥,在跨国迁徙与流动中不断强化自己原有的"中国人"和"海南人"的双重族裔身份,形成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这种类型的身份认同建构,不仅受到传统"侨"文化的影响,还与其多国的跨境经历、在不同移居国的社会地位和被接受的程度等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可以理解为"离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对既往的族裔身份认同理论——情境论与建构论的一种完善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籍越南华人 国际移民 难民 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 离散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