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装置的建造与更新:党领导文艺的“经”与“权”
1
作者 叶青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走过了百年历程,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重新理解党领导文艺的原则与其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制宜的方针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十分必要。通过重新阐释列宁关于“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的论述,以及马克思...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走过了百年历程,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重新理解党领导文艺的原则与其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制宜的方针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十分必要。通过重新阐释列宁关于“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的论述,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可以看到文艺的“党性原则”,意指把关乎社会总体的新文化与社会主体的生成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建构过程绑定在一起,而其内含的“经”与“权”的辩证运动的结构,指向了国家机器及其新的文化装置的自我更新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则从总体性维度,为综合党领导文艺的百年经验提供了理论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和螺丝钉” 文化装置 “经”与“权”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中国公共博物馆的“再媒介化”实践——以三大博物馆抖音官方账号为例
2
作者 吴靖 沈述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公共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文化装置”,承担着向公众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博物馆的新媒体传播模式意味着把博物馆本身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在保留其媒介特性的基础上与新时代媒介进行融合——博物馆的“再媒介化”。研究... 公共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文化装置”,承担着向公众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博物馆的新媒体传播模式意味着把博物馆本身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在保留其媒介特性的基础上与新时代媒介进行融合——博物馆的“再媒介化”。研究选取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抖音官方账号,对其发布的视频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探讨其在短视频平台的具体传播实践以及如何结合博物馆原有的内容与传播特性进行“再媒介化”的过程。结果表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革命历史和军事知识作为基础文本,知识专精性强,采用专业化与生活化兼具的文本表达,体现了“直接性”特征;故宫博物院展览以复古的精英美学价值及生活方式为特色,采取了大众化与娱乐化的叙事逻辑,其制作的精美短视频推动了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的相互建构,展现了“超媒介性”的特征;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国之重器”的珍贵藏品为特色,然而,具有“碎片化”特性的短视频平台尚未全面展示传统的脉络化线性叙事逻辑,存在未来创构新的表现方式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文化装置 “再媒介化” 抖音
下载PDF
文明与文明的野蛮——解读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被引量:1
3
作者 汪娟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8期149-150,共2页
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朴素的电影,但它的情是深入人心的,它所揭示的现实是致命的真实,展现了对"文明"与"落后"、"传统"与"现代"的再认识。影片通过跳出"现代化"视野、突入似乎不可逆... 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朴素的电影,但它的情是深入人心的,它所揭示的现实是致命的真实,展现了对"文明"与"落后"、"传统"与"现代"的再认识。影片通过跳出"现代化"视野、突入似乎不可逆转的"世俗化"潮流的悟性和审视潜在的"致命的真实"的自我解剖精神,对"现代社会"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明与野蛮 文化装置 文化霸权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边区群众报》——基于“文”视角的解读与分析
4
作者 王春泉 《海河传媒》 2022年第6期24-32,共9页
创办于1940年的《边区群众报》是一个战略性的文化生产装置,蕴藏着无数历史的智慧。打开皱褶可见,被人们习惯称作大众化媒介代表的《边区群众报》,其实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设计与实践进路。这种文化设计与实践内在极具尖锐性——例如打... 创办于1940年的《边区群众报》是一个战略性的文化生产装置,蕴藏着无数历史的智慧。打开皱褶可见,被人们习惯称作大众化媒介代表的《边区群众报》,其实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设计与实践进路。这种文化设计与实践内在极具尖锐性——例如打破科层制、开放办报,让“人人都有麦克风”;又或者,透过角色重构、确立“人民至上”取向,带来空前现代的“文化语型”……外部又因为扎根泥土的神思、路径及现代传播“文心”智慧,将根据地“之间”广泛的合调天籁聚拢在一起,形成了颇具“分形传播”智慧的红色传播文化的新道路,新类型,新感觉结构,新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区群众报》 战略性的文化生产装置 新红色传播文化
下载PDF
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 被引量:165
5
作者 周宪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3-163,共21页
当代中国的国民阅读生态出现一些让人忧虑的困境,人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快"、"泛"、"短"、"浅"、"碎"。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复杂而多样,其中数字化的电子阅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国民阅读生态出现一些让人忧虑的困境,人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快"、"泛"、"短"、"浅"、"碎"。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复杂而多样,其中数字化的电子阅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今,各种电子装置不但为阅读提供了新的文本媒介,导致了从纸质文本向电子文本和超文本的根本转变,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性,建构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范式。其后果之一便是以超级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浏览式阅读大行其道,而曾经流行的以深度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沉浸式阅读日趋衰微。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电子阅读势不可挡,但这把双刃剑的积极和消极面应同样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如果说数字化的电子阅读是"狼来了",那么问题的关键不是拒"狼"于千里之外,而是如何了解"狼性"而实现"与狼共舞"。面对电子阅读的压倒性优势,努力在读者群体(尤其是青少年)中培育、维持并强化沉浸式阅读行为及习性,进而维系阅读生态的平衡,应是走出当下阅读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 浏览式 电子文化装置范式 阅读习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