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动物隐喻形态的文化认知模式构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宝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83-87,共5页
在认知隐喻视角下从联想方式、形式与概念对应情况及喻体喻义异同方面考察英汉动物隐喻形态与文化认知模式的关系。一方面追本溯源探究动物喻体选择背后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神话传说、文学传统、历史典故、情感价值等方面的文化认知... 在认知隐喻视角下从联想方式、形式与概念对应情况及喻体喻义异同方面考察英汉动物隐喻形态与文化认知模式的关系。一方面追本溯源探究动物喻体选择背后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神话传说、文学传统、历史典故、情感价值等方面的文化认知模式如何引导和制约隐喻表达的构造;另一方面分析隐喻表达的形态,推导出隐喻表达背后的文化认知模式。通过这两方面的探讨,展示文化如何为词语联想提供同现语境、先验语境和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隐喻 文化认知模式 词语联想 语境
下载PDF
中式英语的认知文化模式解读——以中英FAMILY的表达为例
2
作者 叶光凤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82-87,共6页
英语在词汇的使用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能适应世界各国使用的词汇在不断的产生。而中西认知文化模式的差异导致相同的文化关键词所体现的文化认知模式不同。针对"家"这一文化关键词在中西方认知文化模式中的差异,在认知社会语... 英语在词汇的使用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能适应世界各国使用的词汇在不断的产生。而中西认知文化模式的差异导致相同的文化关键词所体现的文化认知模式不同。针对"家"这一文化关键词在中西方认知文化模式中的差异,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作进一步的阐释,并为中国学生的中国式英语学习找出认知文化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文化模式 中国式英语
下载PDF
论英汉语中“face/面子”与双及物构式的整合:文化认知的视角
3
作者 周红英 《英语研究》 2012年第1期19-24,共6页
"面子/face"是语用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类学感兴趣的文化现象,而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结合特定的文化认知模式来探讨"面子/face"的概念特征及以此为理据的"面子"语言的变异性,还鲜有人尝试。本文将... "面子/face"是语用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类学感兴趣的文化现象,而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结合特定的文化认知模式来探讨"面子/face"的概念特征及以此为理据的"面子"语言的变异性,还鲜有人尝试。本文将认知语言学基于体验性的"面子/face"认知研究深入到具体文化语境,通过探讨"面子/face"的文化认知模式并以此为理据来解释英汉语中"面子/face"同双及物构式的不同结合力造成的跨语言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及物构式 面子 文化认知模式
下载PDF
文化体验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晶 《海外英语》 2013年第24期130-131,共2页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必须重视文化教学。英语课堂应当改变传统的以介绍目的语文化知识为主的文化教学方式,引入文化体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引导、体验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对比中国文化。该文探讨如何将Patrick Moran的文化体验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必须重视文化教学。英语课堂应当改变传统的以介绍目的语文化知识为主的文化教学方式,引入文化体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引导、体验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对比中国文化。该文探讨如何将Patrick Moran的文化体验教学和文化认知模式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跨文化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体验教学 文化认知模式 文化意识 文化交际能力
下载PDF
对我国文化系统改革的思考——“文化”及“文化体系”探索之一
5
作者 张君良 《改革与开放》 2018年第12期25-28,共4页
改革开放使"文化"渐回本位。今天,阻碍我国文化系统改革的主要阻力在于对"文化认知狭隘"的问题和对"文化供给侧改革不足"的问题。我国文化系统的改革应该在文化供给侧改革中首先从对"文化"及&q... 改革开放使"文化"渐回本位。今天,阻碍我国文化系统改革的主要阻力在于对"文化认知狭隘"的问题和对"文化供给侧改革不足"的问题。我国文化系统的改革应该在文化供给侧改革中首先从对"文化"及"文化体系"自身发展的认知模式的建设入手展开深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知模式 文化体系 文化修养 文化供给侧改革
下载PDF
再论转喻的邻近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周红英 《外文研究》 2018年第4期1-7,21,103,共9页
概念邻近性是转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修辞学到21世纪的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邻近性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客观主义到概念论的发展。本文提出,不同方面的因素促成转喻中的概念域邻近并置,导致了丰富复杂的转喻现象。转喻是一... 概念邻近性是转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修辞学到21世纪的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邻近性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客观主义到概念论的发展。本文提出,不同方面的因素促成转喻中的概念域邻近并置,导致了丰富复杂的转喻现象。转喻是一种概念化认知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手段,对邻近性的探讨既要关注体验性认知原则,也要关注语言交际原则和策略;转喻也是基于社会文化内涵的概念化,因此,也要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邻近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 邻近性 体验性认知 语言交际 文化认知模式
下载PDF
文学和日常话语中虚拟空间的认知能量 被引量:17
7
作者 蒋勇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1-266,共6页
虚拟空间是指不可能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想象的空间 ,它常用夸张将事物扭曲变形 ,或用荒诞的方法对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建构虚拟空间是认知者的一种特殊认知方式。认知者的文化认知模式中很多是由虚拟空间构成的 ,在民族语言中表现为神话... 虚拟空间是指不可能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想象的空间 ,它常用夸张将事物扭曲变形 ,或用荒诞的方法对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建构虚拟空间是认知者的一种特殊认知方式。认知者的文化认知模式中很多是由虚拟空间构成的 ,在民族语言中表现为神话、信仰、谚语等。虚拟空间以隐喻性类比的方式将其概念结构辐射到真实空间 ,同化真实空间的概念结构。虚拟空间既可用来叙事、抒情和说理 ,又可以用来进行假设性推理、策划和判断 ;既体现于文学作品中 ,也体现于日常的言语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本文认为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在建构虚拟空间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空间 认知方式 文化认知模式 文学语言 日常语言
原文传递
有静有动 静动结合——文化体验教学理论在三本院校大学英语课上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闫晶 《才智》 2014年第11期86-86,共1页
帮助大学生从文化体验角度来理解英语文化是文化学习的重要部分。本文从Moran文化体验理论和文化认知学习模式的角度,探讨其在三本院校大学英语课上的应用。
关键词 文化体验教学 三本院校 文化认知学习模式
原文传递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n Xiang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被引量:1
9
作者 Jialing Mao Chen W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45-548,共4页
Th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 thinking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its form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Xiang thinking is not only an art of logic and thinking with the natural holistic view but... Th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 thinking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its form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Xiang thinking is not only an art of logic and thinking with the natural holistic view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most important cognitive patterns concerning knowledg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ven it is the sou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herefore, a new viewpoin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Xiang thinking with the study of Xiang as a core procedure and to seek for breakthrough for academic innovation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Xiang with effo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Xiang thinking Academic innov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