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4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三线工业遗产的活化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翁春萌 陈子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三线工业遗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独立自主探索的典型代表,亟需厘清从记忆传承到文化认同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明确了三线工业遗产具备时间、空间、功能三个维度且存在互济、内嵌的逻辑关系,通过建构的方式形... 三线工业遗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独立自主探索的典型代表,亟需厘清从记忆传承到文化认同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视角明确了三线工业遗产具备时间、空间、功能三个维度且存在互济、内嵌的逻辑关系,通过建构的方式形成凝聚性结构空间;分析了文化记忆空间营造的过程中的文化记忆要素特性,从文本、意象、仪式三系统进行文化表征、符号象征化的实践路径探讨;总结出参与—唤醒—认同的递进式活化路径,最后提出记忆重现、场景营造、记忆共创的可行性设计策略,为提升三线精神在中华民族红色精神传承中的结构性力量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三线工业遗产 文化空间 活化 设计策略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文化记忆:档案学视域下数字记忆的研究图景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曲春梅 胡雯嘉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8,共8页
数字记忆是数字时代的记忆新形态,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载体。论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档案学视域下数字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人工阅读,描绘数字记忆的研究图景与未来展望,以期为提升档案馆数字文化服务能... 数字记忆是数字时代的记忆新形态,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载体。论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档案学视域下数字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人工阅读,描绘数字记忆的研究图景与未来展望,以期为提升档案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提供借鉴。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记忆的概念内涵、档案馆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功能定位、数字记忆资源建设、数字记忆项目建设以及对数字记忆的理论反思等五个方面。未来建议加强记忆资源聚合、多元协同机制、用户参与机制、典型创新案例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记忆 数字人文 数字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下载PDF
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赣丽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1,共3页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让传统节日赋予现实生活以新的能量,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文化记忆 文化遗产
下载PDF
老字号品牌文化记忆的叙事性视觉再生设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6-69,共14页
在当今社会,消费结构和理念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老字号品牌文化记忆因未被转化为可满足现代传播需求的形式,亟需有效激活其再生价值并提升品牌效应。深入分析老字号品牌文化记忆内涵及当代传承状况,探究叙事性视觉再生设计方法体系和当代... 在当今社会,消费结构和理念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老字号品牌文化记忆因未被转化为可满足现代传播需求的形式,亟需有效激活其再生价值并提升品牌效应。深入分析老字号品牌文化记忆内涵及当代传承状况,探究叙事性视觉再生设计方法体系和当代叙事性传播模式,提出将老字号品牌的文化记忆与叙事性视觉设计相结合的创新理念。进一步探索品牌年轻化、数字化、多维化的视觉再生设计策略,为老字号品牌的复兴和形象升级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字号品牌 文化记忆 叙事性视觉设计 再生设计
下载PDF
“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和文化记忆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应琼 《出版与印刷》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聚焦“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提炼出其文化记忆建构路径,为“一带一路”出版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本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为研究对象,探究“一带一路”文化记忆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旨归,提出通过在历时... 聚焦“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提炼出其文化记忆建构路径,为“一带一路”出版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本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为研究对象,探究“一带一路”文化记忆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旨归,提出通过在历时和共时维度上立体呈现中华文化经典、以“他者”视角融入“世界共同体”、以多模态的传播模式助力文化行业繁荣,以文化记忆的力量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出版走出去 文化记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枫树槭树辨:民族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必要正名
6
作者 刘培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41,167,168,共15页
中国是世界上Acer属树木种类最多、覆盖面广泛的国家,Acer属众树(如三角枫等)和金缕梅科之枫香树在中国古代都被称作枫树。枫树是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乡愁”的重要树种,也是咏秋文学的重要意象,在具有文化象喻的众木中占据着较为独特的... 中国是世界上Acer属树木种类最多、覆盖面广泛的国家,Acer属众树(如三角枫等)和金缕梅科之枫香树在中国古代都被称作枫树。枫树是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乡愁”的重要树种,也是咏秋文学的重要意象,在具有文化象喻的众木中占据着较为独特的位置。不过,在我国编订完成的《中国植物志》中,有关编写人员脱离文献事实,不顾古代训诂大家的定论,依从日本人小野兰山等的所谓“考证”,将枫香树之外的众多枫树品种改称“槭”。此举极有可能淡化“枫”的民族文化记忆,导致大众与丰富深厚的枫树审美积淀产生疏离,使那些优美的咏枫篇什和枫树意象所营造的审美境界失去附着的语词,进而淡出人们的情感世界。其实除了辞书之外,作为树名的“槭”目前所能见到的相关文献只有两三条,这样的文献依托和俯拾皆是的枫的记载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可见,“槭”是一个影响范围极其有限的地方性树名,并没有进入到传统文化叙事中。基于这样的事实,若将Acer属品种仍称为“枫”,枫香树回归它的“枫香”本名,则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也不至于割裂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 枫树 槭树 文化记忆
下载PDF
作为文化记忆的童年:建构过程与教育学意义
7
作者 宗锦莲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童年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够使集体性意识与特殊性意识统统得以彰显。童年记忆的社会属性远超时间属性,是在集体漫溯下的共同构型,亦深远地影响着成人的当下建构,为经由反思的再造提供可能性。作为教育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赋予童年尊... 童年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够使集体性意识与特殊性意识统统得以彰显。童年记忆的社会属性远超时间属性,是在集体漫溯下的共同构型,亦深远地影响着成人的当下建构,为经由反思的再造提供可能性。作为教育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赋予童年尊严、凝结集体认同与同构生活世界等方面,童年记忆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文化记忆 建构过程 教育学意义
下载PDF
“创伤性”文化记忆与“疗愈式”文学想象
8
作者 张晓红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59,F0002,176,共11页
本文以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德国作家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为研究对象,探究创伤运作机制下关于纳粹大屠杀历史的文学想象性呈现。创伤理论建基于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重点观照集体无意识下的历史访问模式或强迫症... 本文以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德国作家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为研究对象,探究创伤运作机制下关于纳粹大屠杀历史的文学想象性呈现。创伤理论建基于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重点观照集体无意识下的历史访问模式或强迫症式个体记忆机制,可为我们理解历史与现实、记忆与遗忘、沉默与发声、创伤与创造等多重纠葛关系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洞见。两部作品书写个体在历史灾难中遭受的身体和精神创伤,揭示了大屠杀浩劫中犹太民族和德国民族经受的创伤效应。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创伤书写既是个体表达,又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建构。两部作品从不同视角和维度检视和反思后大屠杀时代美德社会心理与文化思潮,尤其是美国犹太人的身份焦虑、美国社会进步式和悲剧式叙事、德国人的集体耻辱,以及欧美文化对传统宗教和道德哲学的普遍怀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面对宗教、政治、文化仇恨和冲突造成的种种个体和集体创伤,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谈判、对话、磋商和合作,这可能是最审慎、最可取、最富建设性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创伤 怀疑主义 大屠杀文学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生死朗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符号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
9
作者 孙姗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4,共5页
城市空间的符号性隐喻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一方面,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电影通过影像的方式将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进行再创作和重塑,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了城市... 城市空间的符号性隐喻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一方面,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电影通过影像的方式将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进行再创作和重塑,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了城市的文化记忆。深层次研究城市空间符号、电影空间文化记忆,不断创新电影创作理念,巧妙运用城市空间符号,充分发挥其在电影空间文化记忆中的价值,以期为未来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符号 文化记忆 拟态联系 阈限空间
下载PDF
庆典仪式和文化记忆——纪念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80周年
10
作者 胡志毅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26-32,111,共8页
1944年,在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人的倡导下,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举办。来自西南八省的28个单位、895位演职员参加了演出,与会者达千人之数。演出剧目有话剧23个,歌剧1个,平剧29个,桂剧8个等,总计演出170场,观众达十... 1944年,在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人的倡导下,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举办。来自西南八省的28个单位、895位演职员参加了演出,与会者达千人之数。演出剧目有话剧23个,歌剧1个,平剧29个,桂剧8个等,总计演出170场,观众达十多万人次。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具备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所谓庆典的三要素:“精神”发言人、戏剧节的创作者的作品、戏剧节的欢腾场面的记忆。用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学说,从庆典仪式、作品展现、文化记忆、剧展意义四个方面来阐释,它已作为一种庆典仪式和文化记忆载入中国现代戏剧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典仪式 文化记忆 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 桂林
下载PDF
数字时代央视春晚的文化记忆与创新表达
11
作者 范志忠 仇璜 《未来传播》 2024年第3期106-113,共8页
近年来,央视春晚在数字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与尝试现代传播技术和数字制作技术,以“再媒介化”为手段,对独具地域特色或民族风情的传统文化符号加以展映。由此,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被赋予了欣欣向荣的全新面貌,并鲜活地“嵌入”了大众的社... 近年来,央视春晚在数字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与尝试现代传播技术和数字制作技术,以“再媒介化”为手段,对独具地域特色或民族风情的传统文化符号加以展映。由此,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被赋予了欣欣向荣的全新面貌,并鲜活地“嵌入”了大众的社会生活,重新激活了大众的“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唤醒了人们对民族身份的自豪感与现代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央视春晚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扎根文化记忆厚植家国情怀——以新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为例
12
作者 陈意德 杨筱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32-40,共9页
教科书是学生理解课程标准、获得系统知识、传承优秀文化的示范性材料。通过对新版牛津译林英语教科书56则语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新教材以学科育人为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突出地位。基于此,本研究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指导,将教材... 教科书是学生理解课程标准、获得系统知识、传承优秀文化的示范性材料。通过对新版牛津译林英语教科书56则语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新教材以学科育人为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突出地位。基于此,本研究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指导,将教材传统文化文本视为“文化记忆的集合体”,从知识、时间、情感三层面进行内容分析。最后,提出发展类比思维、补充文化素材、螺旋更新认知、丰富文化体验四点教学建议,以期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文化传承 文化记忆
下载PDF
《爱的历史》中的文化记忆书写
13
作者 曹颖哲 张铭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的历史》 文化记忆 大屠杀
下载PDF
高校体育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研究
14
作者 刘宁凌 张全全 廖思闵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25期133-136,共4页
高校体育文化在高校文化范畴内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文化,在校园文化全面、多维、立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体育育人的视角去考量其文化底蕴和精髓,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与形成。高校体... 高校体育文化在高校文化范畴内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文化,在校园文化全面、多维、立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体育育人的视角去考量其文化底蕴和精髓,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与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精神需要延续、传承,更需要得到认可、尊重,而高校体育文化记忆的研究则能完整地贯穿始终。活态传承是高校体育文化记忆的输出方式之一,有利于完整地展示高校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及现代性,有助于促使高校体育文化符合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文化记忆 活态传承 体育文化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域下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化开发研究
15
作者 田素美 丁月 《东南传播》 2024年第7期40-44,共5页
苗族蜡染既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又是苗族文化历史的表征。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苗族蜡染技艺保护传承体系及产业开发存在诸多困境。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发展丰富了蜡染文化记忆展演形式和文化记忆传播方法,使得数字记忆成... 苗族蜡染既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又是苗族文化历史的表征。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苗族蜡染技艺保护传承体系及产业开发存在诸多困境。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发展丰富了蜡染文化记忆展演形式和文化记忆传播方法,使得数字记忆成为文化记忆的新常态。文章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以叙永苗族蜡染技艺为个案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苗族蜡染传承面临传承意识薄弱,产业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健全,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技术融合度低等困境,由此从数字赋能“非遗”方面提出巧借文化数字化植入,构建蜡染传承体系、聚合产业优势,激发蜡染新动能、整合数字化资源,全媒体多维度讲好苗族蜡染非遗故事等实践路径。以期实现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多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苗族蜡染技艺 保护传承 数字化开发
下载PDF
风格化、反类型与“生活流”——论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的艺术创新与文化记忆
16
作者 苏涛 袁旭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63-70,共8页
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创作者以高度风格化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新的阐释,导演张大磊采用长镜头呈现日常生活,通过视点、镜头调度及色彩、音乐等手段,呈现了一段“生活流”。创作者突破了固有的悬疑类型范式,并以... 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创作者以高度风格化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新的阐释,导演张大磊采用长镜头呈现日常生活,通过视点、镜头调度及色彩、音乐等手段,呈现了一段“生活流”。创作者突破了固有的悬疑类型范式,并以悬疑的日常化、风格化推进叙事、观照人性。该剧对原著小说主题及主要人物命运的改写,体现了创作者对文学、电视剧两种媒介差异的精准把握,表现出不同于原著的艺术风格和生命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 《平原上的摩西》 “生活流” 反类型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中的共同体建构:广西壮剧《瑶娘》的文本衍变与仪式符号
17
作者 吴震东 王佳玮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85-95,共11页
“祭瑶娘”是广西壮族地区悼念瑶族女子“瑶娘”的集体祭祀活动。它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中的“凝聚性结构”,不仅囊括了诸多地方性的文化记忆要素,还喻示着民族亲缘血脉的历史性路标。在从仪式到戏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中,壮剧《瑶娘》依托于... “祭瑶娘”是广西壮族地区悼念瑶族女子“瑶娘”的集体祭祀活动。它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中的“凝聚性结构”,不仅囊括了诸多地方性的文化记忆要素,还喻示着民族亲缘血脉的历史性路标。在从仪式到戏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中,壮剧《瑶娘》依托于祭祀性的仪式传统,并将这段集体性的记忆进行编码和重构。壮剧《瑶娘》以“瘟疫叙事”为线索,利用戏剧空间展示面具、铜鼓、服饰等方言性的族群符号,同时勾勒出了特定地区的民族凝聚过程。壮剧《瑶娘》利用自身的媒介属性将文化记忆现时化,以生动的艺术实践延续着共享性的意义象征体系,这不仅将“地方知识”融合进“中华文化”,更以民族化的艺术审美实践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剧《瑶娘》 文本衍变 仪式符号 文化记忆 共同体建构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的民族品牌可持续发展——以景宁“中国畲乡”为例
18
作者 陈立萍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5期89-95,共7页
品牌是符号学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征。文化记忆具备初始的品牌特征,也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化记忆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的6个特征与品牌基于主体能动性的5个向度在发生机制和构建原理上具有相似性和交叉性。文化记忆通过构建主体内在凝聚力... 品牌是符号学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征。文化记忆具备初始的品牌特征,也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化记忆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的6个特征与品牌基于主体能动性的5个向度在发生机制和构建原理上具有相似性和交叉性。文化记忆通过构建主体内在凝聚力和外在识别性而获得本民族的群体身份认同,民族品牌通过主体的主动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强化记忆、突显符号、构建形象。本文依据文化记忆理论,深入思考民族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民族文化记忆与景宁“中国畲乡”品牌的互文性对话,并展开基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中国畲乡”品牌识别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品牌 文化记忆 品牌主体自觉 可持续发展 中国畲乡
下载PDF
再媒介化:数字策展的跨文化记忆建构——以CGTN《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为例
19
作者 金玉萍 隋翔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14-26,共13页
2023年,CGTN面向全球推出了数字策展节目《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运用数字化媒介技术复活了蕴藏在宋画中的千年文化记忆,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的范例。本文研究《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如何通过对宋画的再媒介化... 2023年,CGTN面向全球推出了数字策展节目《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运用数字化媒介技术复活了蕴藏在宋画中的千年文化记忆,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的范例。本文研究《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如何通过对宋画的再媒介化而实现跨文化记忆建构。研究发现,在媒介形态维度,数字策展呈现出流动性特征,拓展了文化记忆的媒介类型;在媒介内容维度,重塑生活记忆、审美记忆和思想记忆以达成情感共通、精神共鸣和价值共享;在媒介形式维度,基于“形象再造—仪式生产—空间拓展”的逻辑实现文化记忆的边界跨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媒介化,数字策展为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进行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数字策展 《千年调·宋代人物画谱》 再媒介化
下载PDF
论《战时谎言》中的文化记忆书写
20
作者 李金云 曹金名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路易斯·贝格利的小说《战时谎言》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二战”波兰大屠杀期间犹太人的种种经历,真实地描绘了战时期间犹太人寻根心切的情感,并多角度地传递出对犹太文化的记忆。作者通过书写文化记忆中节日仪式、家乡记... 路易斯·贝格利的小说《战时谎言》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二战”波兰大屠杀期间犹太人的种种经历,真实地描绘了战时期间犹太人寻根心切的情感,并多角度地传递出对犹太文化的记忆。作者通过书写文化记忆中节日仪式、家乡记忆和创伤记忆等部分,将文化记忆外化,厚重地表达犹太人对“家”的殷切期盼。该小说为犹太文学记忆书写增添了新的范式,延续了大屠杀记忆,引发读者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民族身份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谎言》 文化记忆 犹太仪式 创伤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