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研究
1
作者 李欣燃 杨天明 《传媒论坛》 2023年第16期68-70,95,共4页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文化成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探讨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从红色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出发,探究其在时间、空间、情感这三维度中...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文化成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探讨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从红色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出发,探究其在时间、空间、情感这三维度中的价值,在把握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传播。基于这一视角,红色文化的现实传播路径可以从记忆重构、记忆传承、记忆共享出发,更好地赓续红色文化精神,增进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着眼,为建立文化自信的大国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红色文化 现实路径
下载PDF
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下的高校思政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
2
作者 韩雪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期150-152,共3页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新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分析普遍着手于功能分析,而红色基因不仅是对文化记忆的塑造过程,更是对交往记忆的实现过程。因此,本文试图从...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新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分析普遍着手于功能分析,而红色基因不仅是对文化记忆的塑造过程,更是对交往记忆的实现过程。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着重研究红色基因的传承以及红色基因在传承中面临身份认同、信念确立、注意分配这三大挑战,为高校思政教育寻找出一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红色基因 文化传承 路径探析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培育时代新人红色基因的现实意义与路径探析
3
作者 周长青 田佳慧 王志敏 《民风》 2023年第4期0130-0132,共3页
红色基因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先进作风以及奋斗精神的高度凝练。为了培育对党忠诚、为国奋斗的时代新人,必须激活时代新人的红色记忆,确保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笔者基... 红色基因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先进作风以及奋斗精神的高度凝练。为了培育对党忠诚、为国奋斗的时代新人,必须激活时代新人的红色记忆,确保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笔者基于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从“培育时代新人红色基因的文化记忆维度”切入,探析文化记忆理论对培育时代新人红色基因的价值并提出“主体—载体—介体”三位一体的文化记忆策略,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红色基因 时代新人
下载PDF
从文化记忆理论谈起——试析文论的传播与移植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0-134,共5页
理论的产生及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异文化语境中的移植涉及作为背景的时间(历史)因素和空间(地域或文化)因素,提出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学科因素,理论本身的结构特点和传播方式,更涉及理论的应用对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 理论的产生及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异文化语境中的移植涉及作为背景的时间(历史)因素和空间(地域或文化)因素,提出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学科因素,理论本身的结构特点和传播方式,更涉及理论的应用对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学者杨.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理论,考察该理论酝酿、产生、传播和在中国的移植过程,借此反观中国文论走出去,能从中发现一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理论的传播 理论的移植 哈布瓦赫 瓦尔堡 杨·阿斯曼 阿莱达·阿斯曼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与民俗文化特色小镇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春辉 李艳芹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76-80,共5页
为了进一步厘清特色小镇与地域文化因素的互赖现象,建立与完善民族文化赋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按照现代文化记忆理论,即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形式包括摹仿性的行为惯式、象征物及仪式,涵盖图腾、音乐与舞蹈等,分析近年来黑龙江饶河四排推... 为了进一步厘清特色小镇与地域文化因素的互赖现象,建立与完善民族文化赋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按照现代文化记忆理论,即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形式包括摹仿性的行为惯式、象征物及仪式,涵盖图腾、音乐与舞蹈等,分析近年来黑龙江饶河四排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发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产业,要求全面全方位记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与自然山水和人文环境完美融为一体,才能为特色小镇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并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方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特色小镇 文化记忆理论 机制
下载PDF
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解读《被掩埋的巨人》
6
作者 马燕 项燕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18-120,共3页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以古喻今的作品。记忆和遗忘一直是石黑一雄作品永恒的主题。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对小说中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进行剖析,探讨作家的写作意图,揭示小说蕴含的“直...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以古喻今的作品。记忆和遗忘一直是石黑一雄作品永恒的主题。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对小说中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进行剖析,探讨作家的写作意图,揭示小说蕴含的“直面历史,拒绝遗忘,追求和谐共存”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历史 物质载体 文化记忆理论
下载PDF
文化寻根与身份复得——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凌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43-45,共3页
《女勇士》是当代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出世之作。作为中国第一代移民的后辈,汤亭亭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徘徊。民族和文化的双重性为其写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该作中,汤亭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与再现,生动描绘了一个家族... 《女勇士》是当代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出世之作。作为中国第一代移民的后辈,汤亭亭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徘徊。民族和文化的双重性为其写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该作中,汤亭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与再现,生动描绘了一个家族在过去和现在、中国和美国两个时空中的生存图卷。不仅折射出了作者身处异域的迷惘与挣扎,而且反映出华裔美国人在重塑文化身份历程中的艰辛与困苦。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依托,并从记忆的三个维度出发,开启女主人公的自我塑造之旅,论证了记忆重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文化记忆在华裔重获归属感与认同感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女勇士》 文化记忆理论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探微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可欣 《巢湖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81-88,共8页
近年来,文化记忆的概念及其载体的研究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文化记忆”最初由德国文化学家扬·阿斯曼提出,他将记忆话语拉入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从人类记忆的外在维度表述记忆的文化与认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释文化记忆的... 近年来,文化记忆的概念及其载体的研究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文化记忆”最初由德国文化学家扬·阿斯曼提出,他将记忆话语拉入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从人类记忆的外在维度表述记忆的文化与认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释文化记忆的建构理论。为厘清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概念,拟从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检视文化记忆的理论内涵,不仅展现了文化记忆所蕴含的深厚时空,见证文化记忆“空间上永不枯竭的视觉爆发力”与“时间上不会减弱的持续能力”,阐释文化记忆于时空穿梭之中的治愈力;同时,以文化记忆的空间重归与时间重构为切入点,勾画出文化记忆时空建构的动态过程,破解记忆的意义符码,以此探微文化记忆理论的实质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扬·阿斯曼 空间维度 时间维度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与高校校史育人实践机制
9
作者 申芷伊 刘建 《文教资料》 2021年第19期134-136,共3页
良好的校史育人运行机制是高校校史育人成效的保证。在高校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要通过顶层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三个阶段构建一个完整的育人运行机制,结合文化记忆理论的专业化、一致性、多样性三原则,将文化记忆理论的五个特... 良好的校史育人运行机制是高校校史育人成效的保证。在高校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要通过顶层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三个阶段构建一个完整的育人运行机制,结合文化记忆理论的专业化、一致性、多样性三原则,将文化记忆理论的五个特征(认同具体性、重构性、成型性、组织性、约束性)融入三个阶段当中,不断改善原有的顶层设计,提高组织实施的质量,通过评价反馈反向指导实践过程,最终实现整体育人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史育人 文化记忆理论 实践机制
下载PDF
遗忘与记忆:“被遗忘”的翻译家张友松研究——基于社会与文化记忆理论
10
作者 黄娟 任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张友松是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大家,却多次被媒体报道为“被遗忘”“被埋没”。本文从其“被遗忘”的叙事切入,借助社会与文化记忆理论,结合史料研究及访谈法,探讨其是否“被遗忘”,原因何在。研究表明张友松并未被遗忘,原因在于:... 张友松是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大家,却多次被媒体报道为“被遗忘”“被埋没”。本文从其“被遗忘”的叙事切入,借助社会与文化记忆理论,结合史料研究及访谈法,探讨其是否“被遗忘”,原因何在。研究表明张友松并未被遗忘,原因在于:张氏译著的经典性;压制性遗忘的不可持续性;保存性遗忘的记忆潜伏性;社会关系网的延续性;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的记忆效应;记忆的伦理责任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关张友松记忆的构建问题:由自传记忆和他者叙事记忆共同建构,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唯我偏颇性,后者因为叙述者自身及社会框架的制约作用,同样具有选择性。这些多样化、多层次、动态的叙事语篇互构出事实的多层性质,复调式的集体记忆构建了张友松的多重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家 张友松 遗忘与记忆 社会记忆理论 文化记忆理论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视野下先秦时代文本书写与流变——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七)《武王践阼》为例
11
作者 孙红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9-62,48,共5页
收录于《大戴礼记》中的传世本《武王践阼》,随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的公布而有了可供观察比较的出土文献版本,为探讨中国先秦时代文本书写和演变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提出为解读古代书写文化的... 收录于《大戴礼记》中的传世本《武王践阼》,随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的公布而有了可供观察比较的出土文献版本,为探讨中国先秦时代文本书写和演变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提出为解读古代书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以《武王践阼》为例,从传世本和简本甲乙本在文本构成和叙事手法的不同入手,考察不同社会群体文化记忆的变迁以及所造成的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文本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王践阼》 文化记忆理论 文本构成 叙事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12
作者 梁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年第6期0114-0116,共3页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教育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而高校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结合的产...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教育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而高校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结合的产物,其中蕴含着大量精神以及物质上的优秀文化,这也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成为了目前高校教育活动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站在实际情况的角度上来看,各大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理论还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在其中引入文化记忆理论,确保红色教育可以取得预期中的教育效果。因此,文章首先对红色文化与红色记忆的基本概述加以明确;其次,对现阶段高校红色教育的开展现状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 应用措施
下载PDF
桂林山水文化记忆的建构路径及其结果研究
13
作者 李佩 胡金龙 +1 位作者 陈慧婷 青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0-48,共9页
基于文化记忆理论框架,以山水文化资源丰富的桂林主城区为研究地,探究桂林山水文化记忆构建路径,并通过居民和游客两个群体去检验其山水文化记忆的建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山水文化记忆构建体系由内容挖掘与记忆生成、叙事表达与记... 基于文化记忆理论框架,以山水文化资源丰富的桂林主城区为研究地,探究桂林山水文化记忆构建路径,并通过居民和游客两个群体去检验其山水文化记忆的建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山水文化记忆构建体系由内容挖掘与记忆生成、叙事表达与记忆筛选、文化活化与记忆加固这三段路径组成,每段路径依序起作用共同促构了桂林居民和游客的山水文化记忆。桂林本地居民和游客山水文化记忆的构建中,本地居民随着年龄增长对桂林山水文化的解读逐渐清晰全面,而游客对桂林山水文化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主要受游玩次数和专业背景影响;本地居民的山水文化场域认知详实丰富且地方依恋强烈,构成其山水文化记忆的硬记忆和软记忆均很丰富,而游客的山水文化场域认知片段零碎且地方依恋不足,构成其山水文化记忆以硬记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记忆 桂林山水文化
下载PDF
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佛山城市品质提升研究
14
作者 陈姝颖 《西部学刊》 2021年第15期121-123,共3页
“文化记忆”理论对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具有指导意义。“十四五”时期,佛山的城市化应更加重视“品质提升”,而“文化记忆”是佛山文化自信、品质提升的前提。“文化记忆”理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群体建构起来的历时态的身份,以文化模因的... “文化记忆”理论对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具有指导意义。“十四五”时期,佛山的城市化应更加重视“品质提升”,而“文化记忆”是佛山文化自信、品质提升的前提。“文化记忆”理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群体建构起来的历时态的身份,以文化模因的稳定复制为特征,政府或民间传承是记忆传导的主要方法。对于佛山来说,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城市品质提升应避免“忽视城市的文化品质”“不注重塑造城市文化记忆”“城市化均衡程度不够”等误区,采取以下提升策略:发展具有佛山文化记忆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具有佛山文化记忆特色的精致旅游单元,培育具有佛山文化记忆特色的智力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佛山 城市品质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域下安徽名儒家训传承的行动者网络模式
15
作者 陈德用 张瑞娥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94-98,共5页
安徽名儒家训的文化传承在新时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文化记忆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交叉之处寻求安徽名儒家训的传承路径,构建复合、多元、立体的传承网络,强调网络因素的相互依存与互动互补,以期达到名儒家训传承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 安徽名儒家训 文化记忆理论 传承 行动者网络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中的史诗——以屈原和《离骚》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柯马丁 姚竹铭(译) +1 位作者 顾一心(译) 郭西安(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76,166,共21页
“文化记忆”对理解屈原和《离骚》这一早期中国伟大诗作的文化意义颇有助益。屈原远不只是以一个原型诗人的形象被纪念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形象所象征的一整套身份认同生成的范式,维系了无数中国知识人的理想和志向。通过具体的文献... “文化记忆”对理解屈原和《离骚》这一早期中国伟大诗作的文化意义颇有助益。屈原远不只是以一个原型诗人的形象被纪念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形象所象征的一整套身份认同生成的范式,维系了无数中国知识人的理想和志向。通过具体的文献学分析可以见出,《离骚》应该是一套更宽广的“屈原话语”的一部分,这套话语存在于散文、诗歌等多种文本之中。这一分散式的“屈原史诗”有如关于屈原鲜明个性的一组文集,这些性格特征构成一个类似神话般的屈原形象,它源自一种合成文本的构拟,寄寓着汉帝国文人怀旧的理想与处于转型时期的抱负。这一汉代的社会构想包含了一系列的追忆:昔日楚国贵族阶层的高尚典范,楚亡于秦而继之以秦亡的双重预言,楚国的宗教、历史、神话和文学传统,具象化的君臣关系模式,以及经由诗性英雄转化为英雄化诗人而逐渐形成的理想作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屈原 《离骚》 复合文本 文本素材库
下载PDF
从记忆理论看德国人的二战反思困境与出路
17
作者 赵叶莹 《时代人物》 2022年第5期0046-0048,共3页
德国向来以对二战的深刻反思而闻名。事实上,在反思的过程中,德国人也曾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以德国文化学家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为基础,对德国人的二战反思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力求在此基础上为这一困境找到出路。
关键词 二战 反思 文化记忆理论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角下地方民俗文化的复合建构——以崂山狐文化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蕾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78-82,共5页
文化记忆理论关注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构建,有助于细致还原文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崂山狐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民俗文化,其形成过程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和融通性的特点。在文化记忆理论的考察下,崂山狐文化的建构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 文化记忆理论关注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构建,有助于细致还原文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崂山狐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民俗文化,其形成过程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和融通性的特点。在文化记忆理论的考察下,崂山狐文化的建构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狐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筛选和重组,另一方面是和崂山特色地域文化产生叠加和融合。崂山狐文化是地方民俗文化复合建构过程的一个具体而微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崂山狐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 复合建构
下载PDF
阅读“乡愁”: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数智化路径探索
19
作者 杨雅茜 江牧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47,共6页
乡村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在技术变革的引导下,阅读空间产生了多样的空间形态,同时伴有场域交互特征的强化,以及空间权利主体在空间社会性发掘过程中的下移。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是典型的文化记忆空间,其... 乡村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在技术变革的引导下,阅读空间产生了多样的空间形态,同时伴有场域交互特征的强化,以及空间权利主体在空间社会性发掘过程中的下移。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是典型的文化记忆空间,其中乡愁既是乡村文化记忆的基础,也是文化共同体对故乡在情感和记忆层面的回应。以乡愁为文化根基,空间、时间和主体三个维度可作为乡愁意象的表征。地理环境、乡土景观和传统建筑构成了乡村空间的基本特征,是贮存和发展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时间与空间平行,并以空间为表现形式,经由时间积累生成的文化认同,可构成文化空间的行为引导。最终,时空的融合生成触发人及其群体情感记忆的机制。而数智化技术的运用又将推进乡愁空间、时间、主体三个主要表征的运行效果,从外部改变空间的影响力,在内部改变空间的发展方式。在坚守“乡愁”与顺应技术革新的潮流下,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可从阅读内容、服务主体与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探索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乡村公共阅读空间 文化记忆理论 意象表征
下载PDF
严复选译《群己权界论》的文化记忆 被引量:4
20
作者 闫亮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6,共7页
学界对《群己权界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严复对原文的理解以及晚清时局对译作的间接影响上,而忽视了严复选译On Liberty所受到的直接影响,对生成严译《群己权界论》的晚清翻译语境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 学界对《群己权界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严复对原文的理解以及晚清时局对译作的间接影响上,而忽视了严复选译On Liberty所受到的直接影响,对生成严译《群己权界论》的晚清翻译语境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翻译文化记忆进行了界定,并分别从历史文化记忆和当下文化记忆两个方面对严复选译On Liberty的过程进行了探讨。从历史文化记忆来看,晚清士人对自由的初步认知极大地激发了严复对饱含自由思想的作品的选译;从当下文化记忆来看,严译《群己权界论》在对自由思想的译介上,与当时已有的《自由论略》和《弥勒约翰自由原理》等译作既有连续性又有超越性。总之,晚清翻译语境下的文化记忆对严复选译On Liberty具有直接的现实影响,改变了译作的最终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化记忆 严复 《群己权界论》 晚清翻译语境 文化记忆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