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理念、趋势与策略
1
作者 谢先军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41期69-71,共3页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分析了近七年高考作文命题理念、趋势与策略。命题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文化贯通逻辑融入文化符号,提升以文化人功能。强调理性检视传统文化,有机关联“三种文化”,并贯通多元文化。趋势包括情境创设深化、文化...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分析了近七年高考作文命题理念、趋势与策略。命题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文化贯通逻辑融入文化符号,提升以文化人功能。强调理性检视传统文化,有机关联“三种文化”,并贯通多元文化。趋势包括情境创设深化、文化内容创新及与国际接轨。提出拓宽情境类别、强化文化理解、鼓励创新表达等策略,旨在服务国家人才选拔,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维与文化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高考作文命题 文化贯通 情境创设 创新表达
下载PDF
传统孝文化的古今贯通 被引量:10
2
作者 景天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46,共7页
我国古代有优秀的尊老养老文化,当代人应该以史为师,拓宽解决当代养老问题的思路。中华文明中历来不乏从尊老养老理念到孝老礼制、从家庭礼制到国家制度、从社会体制到法律制度的传统,其中蕴含着中华孝文化绵延不绝的深层逻辑。社区居... 我国古代有优秀的尊老养老文化,当代人应该以史为师,拓宽解决当代养老问题的思路。中华文明中历来不乏从尊老养老理念到孝老礼制、从家庭礼制到国家制度、从社会体制到法律制度的传统,其中蕴含着中华孝文化绵延不绝的深层逻辑。社区居家养老是延续传统孝文化的最佳接口,要发挥孝文化在社区养老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增强全社会的服务意识、责任和义务、提高社区服务能力等措施予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孝文化 《王杖十简》与《王杖诏书令册》 社区养老 文化的古今贯通
下载PDF
文学—文化的贯通批评——对杨义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缑英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5-177,共3页
当代学者杨义在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考察时,以敏锐的文化意识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贯通起来,从而拓展了传统研究的单一视角。本文结合杨义的相关著作,从研究方向、切入角度及具体研究内容等方面来考察其文学理论批评。
关键词 杨义 现代文学 文化意识 文学与文化贯通
下载PDF
基于学校“家文化”提升学校道德素养的策略研究——以南关明德小学为例
4
作者 王秀梅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3期103-106,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家风家训,千百年来一直对社会及个人发挥着教化作用。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的凸显,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培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案例学校发掘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家风家训,千百年来一直对社会及个人发挥着教化作用。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的凸显,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培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案例学校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的德育资源,创立了学校“家文化”体系,并充分发挥学校家文化优势,在实践中探究基于学校家文化提升学校道德素养的策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文化人的德育模式,开创了立德树人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学校“家文化 核心素养 道德素养 家校文化贯通 多维文化融通 实践文化内通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中心主义”障碍及其超越
5
作者 叶俊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6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本文认为,文化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表现在文化优越感、文化自卑感和文化无意识三个方面。在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产生的文化霸权主义从文化输出、文化输入及话语权三个方面阻碍了跨文化传播。在对上述障碍进行剖析之后,文章提出要... 本文认为,文化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表现在文化优越感、文化自卑感和文化无意识三个方面。在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产生的文化霸权主义从文化输出、文化输入及话语权三个方面阻碍了跨文化传播。在对上述障碍进行剖析之后,文章提出要在'天下'观念之下,构建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模式,即实现'文化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贯通
下载PDF
多元文化语境下俄语词汇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春虹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56-158,共3页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的文化符号,以词为介,印证历史,续写未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碰撞为俄语注入了时尚和活跃的元素,突显时代特色成为俄语词汇教学中关注的话题。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俄语词汇教学对...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的文化符号,以词为介,印证历史,续写未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碰撞为俄语注入了时尚和活跃的元素,突显时代特色成为俄语词汇教学中关注的话题。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俄语词汇教学对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贯通文化主题 词汇教学
下载PDF
大学英语圆周制文化教学探析
7
作者 李早霞 罗勇 《技术与创新管理》 CSSCI 2009年第5期669-672,共4页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一直备受重视,本研究借鉴俄罗斯语言学家沃罗比约夫提出的圆周制教学为基础,它借用同心圆的概念使教学层层深入,圆心是贯通性文化主题。笔者借用圆周制教学以及贯通性文化主题的概念,结合体验教学...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一直备受重视,本研究借鉴俄罗斯语言学家沃罗比约夫提出的圆周制教学为基础,它借用同心圆的概念使教学层层深入,圆心是贯通性文化主题。笔者借用圆周制教学以及贯通性文化主题的概念,结合体验教学,提出圆周制文化教学,包括词汇文化教学圆周、语言文化教学圆周和思维文化教学圆周,并且构建出其教学途径和模式,以期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提出一条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圆周制教学 贯通文化主题 体验教学
下载PDF
聚焦新时代主题 拓展学术研究新格局
8
作者 陈其泰 张爱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1-65,108,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时代主题下,亟须大力拓展学术研究的新格局,拿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更充分地展现中华文明多方位的光辉成就,阐释其深邃智慧和创造活力,以此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时代主题下,亟须大力拓展学术研究的新格局,拿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更充分地展现中华文明多方位的光辉成就,阐释其深邃智慧和创造活力,以此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向前推进的逻辑根由和力量源泉。在本文总结的“五大纲目”中,首先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何以能互相契合的哲理依据;再从唯物主义思想资料、辩证发展的观点、反抗压迫的精神与同情民众苦难的情怀、大同理想四项,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主性、科学性精华之所在。“五大纲目”提纲挈领,互相构成有机联系,既具有突出的继承性,又凸显创造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贯通 唯物主义思想资料 辩证发展的观点 反抗压迫的精神 大同理想
下载PDF
中国式知识分子的音乐观——从《傅雷家书》看傅雷的音乐思想
9
作者 蔡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7期42-43,共2页
从傅雷先生的教育信条、先生对音乐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和"中庸"音乐理想的追求三方面归纳了傅雷先生的音乐思想,彰显了这位中国式知识分子的音乐观,并阐述对它们的理解与体会。
关键词 傅雷家书 音乐思想 人格教育 文化贯通 中庸
下载PDF
成人之道——与叶秀山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正泉 《船山学刊》 2004年第1期78-82,共5页
关键词 《中西智慧的贯通——叶秀山中国哲学文化论集》 “人” “道” 人学思想 符号化 生命信息 文化信息
下载PDF
应对全球化的跨文化战略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广云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24,共6页
大全境界与和解精神,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和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也是世界文化的未来,是中国文化必须并且能够为世界未来文化做贡献所在。"interculture(互联文化)"与"transculture(贯通文... 大全境界与和解精神,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和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也是世界文化的未来,是中国文化必须并且能够为世界未来文化做贡献所在。"interculture(互联文化)"与"transculture(贯通文化)",这是应对文化全球化(文化国际化和世界化)的两种基本文化战略。假如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不是在全球(国际)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存在,而是在全球(世界)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占有多少份额,那么,它的确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国际化 世界化 文化 互联文化 贯通文化
原文传递
SPECIAL ISSUE: GLOB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Chinese culture: self-awareness and self-confidence 被引量:1
12
作者 Cheng Guangyu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95-204,共10页
What we call cultural strength is actually the locus of cultural vitality; that is, culture existing not as object (target) but rather as subject. We need a new kind of cultural self-awareness and cultural self- con... What we call cultural strength is actually the locus of cultural vitality; that is, culture existing not as object (target) but rather as subject. We need a new kind of cultural self-awareness and cultural self- confidence. Globalization has two aspect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worldization." These attributes determine our two-fold task of developing and making us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to reconstruct Chinese culture, and of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s to reconstruct worl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dual nature of globalization also determines the duality of the cross-cultural. Here we find the very grounds for China's strategy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deal with glob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vital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worldization intercultural CROSS-CULTUR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