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思想与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进路——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增礼 李亚芹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2,共5页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在系统地专题论述共产党员修养过程中,并不是对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简单化扬弃,而是在讨论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依据和修养...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在系统地专题论述共产党员修养过程中,并不是对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简单化扬弃,而是在讨论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依据和修养目标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多样化的迎拒,在此基础上又凸显了复杂但鲜明的转向。这种迎拒转向既体现了二者本质区别,又说明了在思想意识上与古代儒家思想某些方面具有同构性,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上也与古代儒家思想某些方面具有极为相似的内在理路,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化"之过程的多面样态和"化"之文化历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文化进路
下载PDF
论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四维文化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9-24,共6页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在调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础而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重要维度,为友善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基本环境、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以文化培育友善价值观,需要从友善物质文化、友善文化符号、友善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在调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础而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重要维度,为友善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基本环境、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以文化培育友善价值观,需要从友善物质文化、友善文化符号、友善制度文化、友善环境营造四个维度推进:促进友善文化设施和慈善机构建设,铸牢友善物质文化之基;打造友善文化符号,彰显友善精神文化之魂;完善友善制度文化,激励善言善行;与善同行,在行为文化中渗透友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善价值观 培育 四维 文化进路
下载PDF
非遗短视频传播的文化进路研究——以柳州螺蛳粉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榕静 吴徐喆 李嘉迪 《东南传播》 2023年第12期106-109,共4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短视频在非遗领域的应用激活了非遗传播传承的内生动力,为非遗产业发展注入强势动能。柳州螺蛳粉乘着短视频的东风火爆全网,为其非遗技艺内涵的传播奠定了流量基础,也为非遗短视频研究提供了丰富例证。本文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短视频在非遗领域的应用激活了非遗传播传承的内生动力,为非遗产业发展注入强势动能。柳州螺蛳粉乘着短视频的东风火爆全网,为其非遗技艺内涵的传播奠定了流量基础,也为非遗短视频研究提供了丰富例证。本文以柳州螺蛳粉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非遗短视频传播中存在的非遗文化本真流失、社会群落关注度低、传播主体水平参差问题并分析本质成因,进而提出短视频赋能非遗传播的文化进路,以提升非遗的传播力、影响力,赓续其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建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短视频传播 文化进路 螺蛳粉
下载PDF
价值自觉 交往自信 笃行自强——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进路理性向度省思
4
作者 康晗 《社科纵横》 2021年第5期15-20,共6页
从哲学信仰的理性视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进路内蕴价值取向、交往形态与实践策略省思和理性抉择。立足价值自觉、交往自信、笃行自强的三维向度,中国共产党基于文化自觉认知,深度阐扬“以人的全面发展”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从哲学信仰的理性视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进路内蕴价值取向、交往形态与实践策略省思和理性抉择。立足价值自觉、交往自信、笃行自强的三维向度,中国共产党基于文化自觉认知,深度阐扬“以人的全面发展”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在意蕴,自觉显扬以追求“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为要义的价值旨归。以文化自信为动力,在交往形态嬗变中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间的“历史之思”,在世界大势与时代变迁中回应全球秩序下的“现实之问”。党的百年文化历程归宿于自立自强,重构创新发展动力和中国文化话语权策略的行动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文化进路 理性向度 价值自觉 交往自信 笃行自强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的文化进路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0,共5页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文化进路的视域看,先是从器物层面对"西学科技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接着是从制度层面对"西学制度文化"先进性的肯定,再到从观念层面对"西学观念文化"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文化进路的视域看,先是从器物层面对"西学科技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接着是从制度层面对"西学制度文化"先进性的肯定,再到从观念层面对"西学观念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最后由于马克思主义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融性,而且能够破解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的失落和失序这两大难题,因而为中国语境所认可和接受,以致成为中国人民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文化进路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文化进路 被引量:1
6
作者 童付超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8,共2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是社会主义阶段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保障。从某种层面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精神文化的优...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是社会主义阶段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保障。从某种层面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路有机关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 文化进路
原文传递
民族院校学生情感教育的文化进路
7
作者 黄彦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9-31,共3页
文化既承担着对人的知识、能力和观念等智力方面的育化,也担负着对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涵化。情感贯穿于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之中,是各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因素。民族院校学生... 文化既承担着对人的知识、能力和观念等智力方面的育化,也担负着对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涵化。情感贯穿于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之中,是各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因素。民族院校学生的情感教育应以文化为进路,培养各族学生的文化人格和民族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学生 情感教育 文化进路
原文传递
中国梦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语境与文化教化进路 被引量:1
8
作者 陆风 崔华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0-64,共5页
文章以中国梦的实现为目标,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后现代化的文化环境。继而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面对的文化挑战,这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演变过程中的文化价值与功能上的自... 文章以中国梦的实现为目标,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后现代化的文化环境。继而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面对的文化挑战,这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演变过程中的文化价值与功能上的自我矛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倾向与认同危机、价值观教育的宏观强化与微观弱化、培育和践行效果苍白。最后从关注人的生存境遇、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和回归生活世界三方面分析了中国梦目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教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语境 文化教化进路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文化进路
9
作者 韦地 《芒种(下半月)》 2017年第1期36-37,共2页
中国人一直在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而努力奋斗,从古代到现代,从大陆到港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愿望而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此... 中国人一直在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而努力奋斗,从古代到现代,从大陆到港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愿望而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此同时,将其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进路有机结合,形成适合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 文化进路
原文传递
从“第二个结合”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逻辑
10
作者 刘江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03-109,共7页
文化是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趋向,也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必定结果。从“第二个结合”的文明向度来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逻辑则体现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着人类命运共... 文化是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趋向,也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必定结果。从“第二个结合”的文明向度来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逻辑则体现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意涵;马克思“世界文化”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大同”理念以及解决时代问题的“文化能力”共同支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万有相通”的中华文化包容性、马克思文化进步主义的“和逻辑”与“类文明”的价值共识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意涵 文化支撑 文化进路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三重文化路径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阮一帆 唐祎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90-96,共7页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就十分强调国家意识教育,面对特殊的国情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新加坡政府充分挖掘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发展,在全社会弘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建构了包含新加坡身份认同文化、儒...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就十分强调国家意识教育,面对特殊的国情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新加坡政府充分挖掘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发展,在全社会弘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建构了包含新加坡身份认同文化、儒家伦理文化和国家危机管理文化的国家意识教育三重文化路径,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对于我国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国家安全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国家意识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进路 启示
下载PDF
当代《论语》翻译研究的理论图景——兼评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记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2-27,共6页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翻译 跨语际诠释 语言学进路 文化研究进路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传播进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洪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9-76,90,共8页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从多个层面掀起新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马克...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从多个层面掀起新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渗透,在新文化建构的多重路径中,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创作群体,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价值观,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在开展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舆论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化作党和人民群众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胜利的思想武器,成功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神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文化传播进路
原文传递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aths and Policy Options
14
作者 杨丹辉 《China Economist》 2014年第6期54-60,共7页
Judging by the general pattern of human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not a simple nega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Given China's uniqu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uneven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t ... Judging by the general pattern of human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not a simple nega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Given China's uniqu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uneven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t is inappropriate to separate ee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stead, government should identify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ully utilize material wealth, technology means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f the world, leave the freedom of imagination and practices for creating the new-typ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businesses and the public,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a view to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high-quality real economy and achiev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le expediting the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livering the benefits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1.3 billion Chinese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autiful China the third inctustrial revol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