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重心的南移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全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7-71,共5页
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兴盛、发展的重心。至南宋初年,伴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传统文化重心也最终转移至长江流域中下游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主要表现是:南方地区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 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兴盛、发展的重心。至南宋初年,伴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传统文化重心也最终转移至长江流域中下游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主要表现是:南方地区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具有明显的示范与表率作用;人口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才的数质量与分布密度等名列前茅;其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对其他地区持续地占有优势;代表了当时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且能受到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学者们的重视与推崇,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化重心 南移 东南地区
下载PDF
从文化重心南移看南方士大夫集团优势地位的确立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子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8,共10页
官僚集团以地域分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南北官僚集团的对峙与抗衡。所谓南北士大夫集团,就是南方籍与北方籍的官僚(时以淮河为界,时以长江为界)各自凝聚在一起,形成党派势力。秦汉时期,南方地区尚未开发,朝廷中南方... 官僚集团以地域分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南北官僚集团的对峙与抗衡。所谓南北士大夫集团,就是南方籍与北方籍的官僚(时以淮河为界,时以长江为界)各自凝聚在一起,形成党派势力。秦汉时期,南方地区尚未开发,朝廷中南方籍的官员较少,根本无法形成和北方籍官僚相抗衡的力量。南北朝以降,南方广大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始发展,随之而兴起的是寒门庶族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明朝建立后,南北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取士,南方和北方相比占有极大的优势。经过反复较量,南方士大夫集团处于支配地位的局面已完全确立,任何人也无法逆转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集团 南北党争 文化重心南移 优势地位 科举取士
下载PDF
文化重心的演变与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然 高燕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第1期48-51,共4页
现代西方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凸显了文化哲学的视角。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启示。比如文化哲学有关文化重心演变的理论,就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唯物史观的发现,预见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文化... 现代西方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凸显了文化哲学的视角。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启示。比如文化哲学有关文化重心演变的理论,就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唯物史观的发现,预见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文化重心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文化重心的演变遵循以下顺序:宗教、政治、经济和伦理,这与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说基本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恰好以文化重心的经济转向为契机,而唯物史观的未来发展必然趋向伦理,我们从哈贝马斯、广松涉和中国和谐社会理论中都可以体会到这个观点,人与人的交往和关系必然在物质匮乏基本解决的前提下,逐渐上升到唯物史观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唯物史观 经济 伦理
下载PDF
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被引量:3
4
作者 吴霓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57,共7页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私学变迁 文化重心 中国古代 私学变迁 文化重心
下载PDF
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历史地位的演变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志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12,共8页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文化重心 人文圣地
下载PDF
论太湖地区文化重心地位的确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卫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9,共7页
相当长一段时期,江南深受中原士人的轻视,被看作蛮荒之地。魏晋以后,随着中原士族和人民的避乱南迁,不仅带来了众多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南北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情况有所改观。隋唐以降,伴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相当长一段时期,江南深受中原士人的轻视,被看作蛮荒之地。魏晋以后,随着中原士族和人民的避乱南迁,不仅带来了众多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南北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情况有所改观。隋唐以降,伴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中心相应地发生位移,太湖地区的文化地位越来越突出,终究成了全国文化重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经济重心 文化中心 江南 文化思想 太湖地区 北宋 隋唐 东南地区 北学
下载PDF
人生美化与民生风化之间——从改革开放40年审美文化重心位移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0,共7页
从改革开放40年审美文化重心位移轨迹去辨析,可见当代审美文化中存在的新问题。这40年间审美文化先后经历过精神化、实用化、仿真化和传统化等四次重心位移,其缘由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的转变,文化的产业化、商业化及资... 从改革开放40年审美文化重心位移轨迹去辨析,可见当代审美文化中存在的新问题。这40年间审美文化先后经历过精神化、实用化、仿真化和传统化等四次重心位移,其缘由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的转变,文化的产业化、商业化及资本化进程,外来文化的持续激荡,以及本土文化传统的激活等方面。随着媒物互化和艺生平面态等新趋势的出现,当前审美文化的深层矛盾在于人生美化与民生风化之间何去何从。守住个体与关怀他人、个体人生美化与他人困境改善、偏爱审美幻境的个体生成和持续与借助于审美幻境去唤醒他人的民生风化感等之间的相互缠绕,会持续存在于当前和未来审美文化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审美文化重心位移 人生美化 民生风化
下载PDF
试论北宋前期的文化重心——以学术中心、教育状况作为考察的重点 被引量:1
8
作者 康保苓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6-41,共6页
文化重心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文化特别发达的区域 ,是诸多文化质点、文化要素等的集聚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对各类人才、书籍状况的统计分析 ,得出下列结论 :北宋前期 ,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总体而言 ,北方文化还... 文化重心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文化特别发达的区域 ,是诸多文化质点、文化要素等的集聚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对各类人才、书籍状况的统计分析 ,得出下列结论 :北宋前期 ,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总体而言 ,北方文化还占优势地位。中国文化重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以北宋四都———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人才 教育状况
下载PDF
北宋前期文化重心的成因
9
作者 康保苓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9-113,共5页
北宋前期,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总体而言,北方文化还占优势地位。中国文化重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文化重心的成因与北宋初年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统治者重北轻南的用人政策、向被消灭政权搜取文化资源以及京畿文... 北宋前期,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总体而言,北方文化还占优势地位。中国文化重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文化重心的成因与北宋初年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统治者重北轻南的用人政策、向被消灭政权搜取文化资源以及京畿文化优势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政策 文化忧势
下载PDF
论北宋前期的文化重心——以学术中心、教育状况作为考察的重点
10
作者 康保苓 《学习论坛》 2004年第12期64-67,共4页
文化重心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文化特别发达的区域 ,是诸多文化质点、要素等的集聚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北宋前期 ,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总体而言 ,北方文化占优势地位。中国文化重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以北宋四都... 文化重心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文化特别发达的区域 ,是诸多文化质点、要素等的集聚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北宋前期 ,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总体而言 ,北方文化占优势地位。中国文化重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以北宋四都———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以及太原等地文化较为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人才 教育状况
下载PDF
试论北宋中后期文化重心的特色
11
作者 康保苓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4-98,共5页
北宋中期,是北方文化兴盛的高峰、南方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北宋后期,则是北方文化重心地位下降、南方文化重心优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从文化要素的发展状况分析,北宋中后期的文化重心主要有儒学重心位于北方、南方政治人才不断增多、文学... 北宋中期,是北方文化兴盛的高峰、南方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北宋后期,则是北方文化重心地位下降、南方文化重心优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从文化要素的发展状况分析,北宋中后期的文化重心主要有儒学重心位于北方、南方政治人才不断增多、文学和教育重心在南方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文化重心 特色
下载PDF
宋南渡文化重心偏移东南述论——兼对两宋政术的历史省察
12
作者 饶龙隼 《文学与文化》 2014年第3期100-106,共7页
理学开创者程门师徒两度预见,国家的文化重心即将偏移东南;而当北宋文治鼎盛时期,南方儒学已有长足发展。宋廷播迁,直指东南,虽说迫于形势,实亦气运所趋。随着定都临安,政治中心移驻,国家文化中心因以入迁,从而加速文化重心转移。南宋... 理学开创者程门师徒两度预见,国家的文化重心即将偏移东南;而当北宋文治鼎盛时期,南方儒学已有长足发展。宋廷播迁,直指东南,虽说迫于形势,实亦气运所趋。随着定都临安,政治中心移驻,国家文化中心因以入迁,从而加速文化重心转移。南宋中兴之治,奠定了文化重心偏移的政治基础;高宗继体守文,规划了南宋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而文化建设的主导趋向,就是用道学来缘饰政术。宋代政治之于学术,有如中了二重魔咒,总在新学与洛学之间,互相纠缠而此消彼长。如此,道学崇黜便成为政术争端的焦点,文化重心也就维系在这个焦点上。就南宋偏安之政局而言,用道学来缘饰中兴之治,不仅加剧政术二元摇摆,而且养成士民素质巽懦,日益消磨恢复中原之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偏移 东南 政术
下载PDF
东汉魏晋气候变迁与汉文化重心的南移
13
作者 武剑青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93-95,共3页
汉魏晋时期的北方各游牧民族逐渐内徙,与当时气候变化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及内迁,激起了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引发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汉文化重心也随着大量的"中原士女&... 汉魏晋时期的北方各游牧民族逐渐内徙,与当时气候变化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及内迁,激起了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引发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汉文化重心也随着大量的"中原士女"南迁避乱而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气候变迁 文化重心南移
下载PDF
试论唐前期的文化重心及成因
14
作者 康保苓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84-89,共6页
史学界从时间角度研究唐文化的成果极为宏富 ,而从地域角度对唐文化的探索则十分薄弱。任何一种文化 ,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 ,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时间 ,而且依赖于一定地域。现力图拓宽视野 ,从多维的视角鸟瞰唐前期文化发展的全... 史学界从时间角度研究唐文化的成果极为宏富 ,而从地域角度对唐文化的探索则十分薄弱。任何一种文化 ,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 ,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时间 ,而且依赖于一定地域。现力图拓宽视野 ,从多维的视角鸟瞰唐前期文化发展的全方位图景 ,着重考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分布及成因 ,以补史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文化中心 土族文化
下载PDF
区域控制与历史发展——论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文化重心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卢云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7年第4期19-24,共6页
历史发展有其空间的舞台,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与演进都有特殊的区域背景。人类活动既赋予历史以区域的框架,也赋予区域以人文的生命。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控制与抵御、支持与冲突,都是历史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历史... 历史发展有其空间的舞台,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与演进都有特殊的区域背景。人类活动既赋予历史以区域的框架,也赋予区域以人文的生命。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控制与抵御、支持与冲突,都是历史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历史整体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我国幅员广大,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别。而在这些迥异的区域间,有着复杂的相互控制的关系。我们通过区域控制机制及其影响的研究,对解释我国历史上分裂与统一频繁交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政治中心 秦汉时期 相互关系 历史发展 区域控制 齐鲁文化 士人 区域背景 秦始皇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原因 被引量:4
16
作者 倪士毅 徐吉军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127-133,126,共8页
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转移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课题。在五代十国以前,北方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重心。到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南宋时,中国的文化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此以后,历经元、明... 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转移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课题。在五代十国以前,北方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重心。到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南宋时,中国的文化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此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乃至近代,中国文化南重于北的局面,基本上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在南宋时期会出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重心 南宋 中原文化 五代十国 士大夫 文化水平 北方 宋代
下载PDF
论我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成于五代 被引量:4
17
作者 陶懋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年第4期68-75,共8页
多年以来,我国史学界通过深入的探讨,基本上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八世纪中叶(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南移之势已定;安史乱后,形势更为明显,所谓“当今天下财赋扬一益二”、“太半出于东南”,就清楚地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已南移。随着经济... 多年以来,我国史学界通过深入的探讨,基本上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八世纪中叶(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南移之势已定;安史乱后,形势更为明显,所谓“当今天下财赋扬一益二”、“太半出于东南”,就清楚地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已南移。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有无改变?如果有,其势又成于何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虽然当前国内史学界同志还少有专门论及这个问题者,但颇有些同志的著述涉及这个问题,读之甚得启发,裨益良多。因而,不揣谫陋,敢抒一孔之见,请教于史学界,倘能引起讨论,也算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 五代十国 史学界 唐末五代 我国古代 著录 全唐文 开元天宝 重大影响
下载PDF
文化重心的转移与人的幸福的嬗变
18
作者 任旺 巢传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8-42,共5页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沉淀,文化重心的转移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它表明人类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能力。人的幸福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嬗变,人的幸福的提升是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同步的。文化重心的转移集中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与社会基本关...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沉淀,文化重心的转移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它表明人类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能力。人的幸福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嬗变,人的幸福的提升是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同步的。文化重心的转移集中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与社会基本关系的特征。宗教文化时期,人是神的仆人,完全委身和奉献自己,获得虚幻的幸福;政治文化时期,人是政治的工具,充当政治的鼓吹者,狂热地追求政治幸福;经济文化时期,人是金钱的奴隶,精神空虚,幸福被异化;伦理文化时期,人日益确证人的本质,人日益获得自己和外部世界,日益接近人的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重心 幸福
下载PDF
关注文化重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9
作者 吉平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5期135-137,共3页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面对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的关注点的不同,文化重心不同,潜移默化的使社会主题、实践的方向、评价标准的不同。然而社会的文化重心往往是以隐性价值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所以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表现为隐性的,但...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面对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的关注点的不同,文化重心不同,潜移默化的使社会主题、实践的方向、评价标准的不同。然而社会的文化重心往往是以隐性价值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所以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表现为隐性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文化重心的评价标准是社会评价的价值导向,社会评价的导向,可能会使社会异化为相反的趋势。本文以认识文化重心,以正确的文化导向,寻求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有效的政治决策和切实的实践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社会关注点 大众评价 潜在价值
下载PDF
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云 《历史地理》 1988年第1期160-185,共26页
前段时期,笔者先后以《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东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为题,探讨了两汉时期各地区学术文化发展的基本面貌①。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而言,三国西晋承两汉之绪,学术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没有出现根本性... 前段时期,笔者先后以《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东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为题,探讨了两汉时期各地区学术文化发展的基本面貌①。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而言,三国西晋承两汉之绪,学术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重心 两汉时期 三国西晋 西汉时期 基本格局 历史文化地理 东汉时期 基本面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