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殖崇拜·身体阉割·文化阉割——在身体哲学视域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阉割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米丰翠
《黑河学刊》
2009年第9期27-28,共2页
文化是一个庞杂的体系,身体则是一个贯穿文化起源、发展、表现的主线。从身体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才会使文化的研究清晰明朗化,文化的沉疴痼疾也会在身体的视野下展露无遗。阉割是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
生殖崇拜
身体
阉割
文化阉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美国三部曲”看菲利普·罗斯的生存寓言
2
作者
于雪茹
《作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1X期62-63,共2页
利哈桥夫将生态学分为生物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前者提供人们生存所需的自然环境,而后者则滋养人们的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人物自然环境的优越和文化环境的匮乏,以及传统文化被阉割后的主人公...
利哈桥夫将生态学分为生物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前者提供人们生存所需的自然环境,而后者则滋养人们的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人物自然环境的优越和文化环境的匮乏,以及传统文化被阉割后的主人公所遭遇的精神危机,他们的死亡或者被抛弃说明了文化环境之于人的生存比自然环境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文化
环境
文化阉割
生存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的“非性化”叙事——以丁玲、柳青和浩然的创作为中心
3
作者
李遇春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4-151,共8页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史上,存在一种"非性化"(包括"反性化")的叙事倾向或叙事模式。对这种"非性化"叙事进行历时的考...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史上,存在一种"非性化"(包括"反性化")的叙事倾向或叙事模式。对这种"非性化"叙事进行历时的考察,可辨析出在当时主流革命作家的文化人格心理结构中所普遍潜伏的"文化阉割情结"及其根源"恋父情结",这种集体性的文艺创作心理症候经过了一个从广度上的扩张到深度上的强化的心理过程,即从初步生成到日益走向僵化的文学精神史历程。结合丁玲、柳青和浩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进行文本细读,可证实此现象的普遍性和精神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非性化”叙事
文化
心理分析
文化阉割
情结
恋父情结
原文传递
题名
生殖崇拜·身体阉割·文化阉割——在身体哲学视域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阉割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米丰翠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
出处
《黑河学刊》
2009年第9期27-28,共2页
文摘
文化是一个庞杂的体系,身体则是一个贯穿文化起源、发展、表现的主线。从身体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才会使文化的研究清晰明朗化,文化的沉疴痼疾也会在身体的视野下展露无遗。阉割是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
生殖崇拜
身体
阉割
文化阉割
分类号
B933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美国三部曲”看菲利普·罗斯的生存寓言
2
作者
于雪茹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1X期62-63,共2页
基金
北方民族大学2012年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Y020
文摘
利哈桥夫将生态学分为生物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前者提供人们生存所需的自然环境,而后者则滋养人们的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人物自然环境的优越和文化环境的匮乏,以及传统文化被阉割后的主人公所遭遇的精神危机,他们的死亡或者被抛弃说明了文化环境之于人的生存比自然环境更重要。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文化
环境
文化阉割
生存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的“非性化”叙事——以丁玲、柳青和浩然的创作为中心
3
作者
李遇春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4-151,共8页
文摘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史上,存在一种"非性化"(包括"反性化")的叙事倾向或叙事模式。对这种"非性化"叙事进行历时的考察,可辨析出在当时主流革命作家的文化人格心理结构中所普遍潜伏的"文化阉割情结"及其根源"恋父情结",这种集体性的文艺创作心理症候经过了一个从广度上的扩张到深度上的强化的心理过程,即从初步生成到日益走向僵化的文学精神史历程。结合丁玲、柳青和浩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进行文本细读,可证实此现象的普遍性和精神的特异性。
关键词
革命文学
“非性化”叙事
文化
心理分析
文化阉割
情结
恋父情结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殖崇拜·身体阉割·文化阉割——在身体哲学视域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阉割特征
米丰翠
《黑河学刊》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美国三部曲”看菲利普·罗斯的生存寓言
于雪茹
《作家》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3
论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的“非性化”叙事——以丁玲、柳青和浩然的创作为中心
李遇春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