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 被引量:53
1
作者 刘志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5,共10页
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及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的必要性,文化变迁的常态性使动态保护成为应有之义,信仰的社会功能则决定了民间信仰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实践层面上,文化的整体性使生态性保护成... 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及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的必要性,文化变迁的常态性使动态保护成为应有之义,信仰的社会功能则决定了民间信仰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实践层面上,文化的整体性使生态性保护成为必然,且应兼顾小生态与大生态的保护。我国现有的保护举措缺乏大众参与,需要从理解与认同主客位观点差异的基础上,汲取"草根智慧"与"地方性知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社区的文化自觉,进行参与式保护。同时,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方评定、设立濒危名录、改变保护拨款与认定级别严格挂钩等做法,防止"文化筛选"与"文化阶层化",以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文化筛选 文化阶层化 人类学视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