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交际与外国语言教学──文化冲击·文化饥饿·文化适应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佑梅 施赞聪 +2 位作者 李志岭 毕研韬 苏章海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51-53,共3页
本文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主体的三个方面的反应,提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性及外语教学中强化文化因素导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 文化交际 文化冲击 文化饥饿 文化适应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下载PDF
“一饭之恩必报”母题之演变——报恩与饥饿文化关系新探
2
作者 王立 吴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先秦两汉国君、重臣与饥饿者一饭结恩,带有仁德惠政的政治色彩。佛经文学开创了相对应的“报一饭之怨”叙事。明清受恩者角色身份有两大变化:一是侠盗报一饭之恩,报恩伦理成为传闻当事者之人生信条,往往超越小团体组织律令;二是较多描... 先秦两汉国君、重臣与饥饿者一饭结恩,带有仁德惠政的政治色彩。佛经文学开创了相对应的“报一饭之怨”叙事。明清受恩者角色身份有两大变化:一是侠盗报一饭之恩,报恩伦理成为传闻当事者之人生信条,往往超越小团体组织律令;二是较多描写过路鬼神精怪报一饭之德。再者,女性酬一饭之德,有“女侠救难”先借求“一饭”考验,而后解救;也有世俗式领受一餐甘嫁为妻妾。母题突出了饥困时接受一餐恩惠,一餐提升了破解困境的力量,也提供了报恩诚信的机会。因困厄、危难自尊意识、知己渴求的肯定,可超越仙鬼与凡俗的“全方位”酬报观,强化了“平等”“互谅”的人格。母题由此而强化了“报大于施”的酬恩逻辑。一饭之惠的小团体凝聚功能,往往难于替代,如酒宴合欢即常常是一饭之恩的演习与记忆唤起。“一饭之恩”母题史强调了“施”的微薄与完全利他的性质,回报效益的巨大、适时,也体现了传统御灾文化对报恩伦理的渗透及彼此的交织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饭之恩 饥饿文化 御灾伦理 侠义崇拜 主题学
下载PDF
饥饿文化,还是美食文化?
3
作者 渝阳 《四川烹饪》 2003年第3期5-5,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烹饪文化 内涵 美食文化 饥饿文化
下载PDF
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及重建的实践逻辑——基于苏北新型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琦 田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文化 供需结构 治理效能 治理体系 文化饥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