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油画民族化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被引量:4
1
作者 詹培勇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6年第3期92-94,共3页
本文深入分析了油画民族化与现实主义油画艺术以及民族精神的关系,文章指出,要真正实现中国油画民族化,最终是要落实在重建中华民族新的审美文化一心理结构上。
关键词 油画 民族化 现实主义 民族精神 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下载PDF
十字架——基督教隐结构猜想 被引量:3
2
作者 曹祖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3,共4页
基督教作为文化圆周上的一个扇面,它的深处潜埋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十”字既是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象征,又是《圣经》文化的深层结构代码:它具有超时空、跨文化的语用特征,体现了基督教《圣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具有生... 基督教作为文化圆周上的一个扇面,它的深处潜埋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十”字既是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象征,又是《圣经》文化的深层结构代码:它具有超时空、跨文化的语用特征,体现了基督教《圣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具有生成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文化功能。“十”字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精神见之于现象的自然历史说、社会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论,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维构成原则,蕴涵着人类在时空两个维度上欲求超越自我的双重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十字架 文化-心理结构
下载PDF
终南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宋虹桥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2-144,共3页
终南山地带作为十三朝古都京畿,为儒释道文化的互补和合提供了天然环境。从西周建都于终南山北麓,至秦汉、隋唐时期,是终南文化融汇儒、佛、道等各家学说,充分发展、并确立自己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地位的重要时期。终南儒释道之互补和... 终南山地带作为十三朝古都京畿,为儒释道文化的互补和合提供了天然环境。从西周建都于终南山北麓,至秦汉、隋唐时期,是终南文化融汇儒、佛、道等各家学说,充分发展、并确立自己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地位的重要时期。终南儒释道之互补和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朝廷的政策基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民间的生产方式和民众的处世方式等方面,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兼容并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南文化 儒释道 文化-心理结构 和合文化
下载PDF
《吕氏春秋》的文化统一观刍议
4
作者 陈浪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综观《吕氏春秋》的研究,古代较为萧条;晚近有所起色,今世日趋繁荣.但就对《吕氏春秋》的文化观与政治理想二者关系的研究,则较为阙如.文章即借用"文化哲学"和"文化—心理结构"范型来研讨其文化统一观.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文化统一观 文化哲学 “人本”理念 文化-心理结构
下载PDF
也说阿Q——兼商榷
5
作者 李铁秀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90-104,共15页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 ?又怎么说呢 ?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 ,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 ,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 ,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 ,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 ?又怎么说呢 ?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 ,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 ,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 ,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 ,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 ,重新对“精神胜利法”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 ,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胜利法 阿Q形象 原型批评 文学评论 小说 《阿Q正传》 文化-心理结构 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
下载PDF
Cultural Psych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6
作者 Austin Johnson 《Sociology Study》 2016年第1期55-61,共7页
Cultural Psychology emerged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field roughly in the 1980s/1990s. With about thirty years of momentum, this discipline has grown from little more than a special interests group to a topic to whi... Cultural Psychology emerged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field roughly in the 1980s/1990s. With about thirty years of momentum, this discipline has grown from little more than a special interests group to a topic to which multiple institutions and journals have been dedic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utline of the disciplin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from an Americ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e pitfalls of General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ology, politicization, and an essentialist hermeneutic) and Anthropology (an epistemological gap in the four fields approach, psychophobia, and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er in cultural change) are addressed, in turn. Cultural Psycholog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to these pitfalls by drawing on the strengths of each discipline to address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roblems. Cultural Psychology urges for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its own discipline, resulting in a broader academic canon and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relations within the human sc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POLOGY cultural psychology HISTOR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PLURALISM
下载PDF
“视觉江南”与现代世界——作为现代性先导的近代江南视觉文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顾琴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29,共4页
近代江南文化因其特殊的政治和商业环境而高度发达。而在中国艺术绵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作为现代性先导的近代江南视觉文化蕴含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它开放且包容.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文化 任伯年 书画家 海派绘画 书画印 文化-心理结构 上海开埠 收藏家 艺术风貌 来楚生 赵叔孺 现代性
原文传递
陈忠实小说创作流变论——寻找属于自己的叙述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遇春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33,共7页
自从"文革"中公开发表小说以来,直至90年代初《白鹿原》面世,陈忠实的小说创作经历过三次叙述形态的嬗变。新时期伊始,陈忠实试图剥离既定的革命叙述成规的拘囿,但他这时期采用的"政治—人格"叙述和"政治—人... 自从"文革"中公开发表小说以来,直至90年代初《白鹿原》面世,陈忠实的小说创作经历过三次叙述形态的嬗变。新时期伊始,陈忠实试图剥离既定的革命叙述成规的拘囿,但他这时期采用的"政治—人格"叙述和"政治—人性"叙述实际上与早年的革命叙述成规之间似断实连,既有延续也有突破。1982年以后,陈忠实开始新一轮的精神剥离,他转向了"社会—个性"和"文化—国民性"两种启蒙叙述形态。而1985年以后,陈忠实终于越过经典的启蒙叙述,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视角的新叙述形态。通过深入解剖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其平衡与颠覆的心理嬗变,陈忠实在继承国民性批判的现代性叙述的同时,更多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探寻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创作 陈忠实 文化-心理结构 流变论 国民性批判 叙述形态 文化心理结构 心理嬗变
原文传递
Contemporary myth and i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9
作者 Yan Xiangl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Pragmatic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modem society have jointly put an end to classical myth and consigned it to the historical museum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However, mythical thin... Pragmatic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modem society have jointly put an end to classical myth and consigned it to the historical museum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However, mythical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are synchronically hidden in our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and still exert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In the modem and postmode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th hides in ou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in various altered forms. Having evolved into a mythic form in the contemporary sense, it continues to play a powerful psychological role and to act as a midwife of conscious activities and forms. Contemporary myth typically comprises science myth, consumption myth and hero myth. It has inherited the symbols and structures of traditional myth, but with some developments and variations; in particular, by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has acquired broader and richer social ingredients and swift and intensive modes of transmission, producing a widespread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emporary myth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my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mption myth hero myt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