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外之旨”:从佛学到诗学的意义转换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运好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107,共9页
产生于东晋佛教经论的"文外之旨"由佛教理论范畴发展为美学范畴,经历了一个意义转换的渐进过程。从佛教上说,"文外之旨"强调超越文本语言的限制,证悟佛教义理的整体意义;从审美上说,"文外之旨"与同源于... 产生于东晋佛教经论的"文外之旨"由佛教理论范畴发展为美学范畴,经历了一个意义转换的渐进过程。从佛教上说,"文外之旨"强调超越文本语言的限制,证悟佛教义理的整体意义;从审美上说,"文外之旨"与同源于东晋佛教经纶的"微言之妙""象外之谈"交融叠合,构成了"韵外之致"的审美境界。然而,直至刘勰将其引入文学研究,论述"文情之变",才真正完成了从佛学到美学的意义转换;皎然、司空图再引入诗学研究,论述"境""象""格""味"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又完成了从佛学向意境说的意义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美学 诗学 文外之旨 意境
原文传递
在文本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探寻《琵琶行》的音乐之旨
2
作者 赖巧莉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第9期128-128,共1页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然而,“作家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琵琶曲感人非常,是音乐更是心灵之唱.无论是从音乐的内容、情感上来看,还是从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手法上来分析,这个音乐作品都具有更深广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作者创作的视角,来探寻《琵琶行》的音乐之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曲 心声 文外之旨
下载PDF
假象见意——古诗“比兴”手法辨析
3
作者 杨福俊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3-35,45,共4页
从发展史的角度讲 ,“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分解到趋同合一的过程 ,“比兴”的本质特征是“假象见意”、“文外之旨” ;古代诗歌中比兴手法具体表现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凭虚构象”。
关键词 趋同合一 假象见意 文外之旨 凭虚构象
下载PDF
论象征和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徐雄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2-26,共5页
在艺术创作中,象征和隐喻是传统的表现手法之一。亚里士多德说:“巧妙的谜语可以提供美妙的隐喻,因为隐喻含有谜语的意味。”[1]在中国,对“隐喻”的理解比西方更为理想,更具思辨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 在艺术创作中,象征和隐喻是传统的表现手法之一。亚里士多德说:“巧妙的谜语可以提供美妙的隐喻,因为隐喻含有谜语的意味。”[1]在中国,对“隐喻”的理解比西方更为理想,更具思辨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2]“隐喻”就是要达到“言外之义”“文外之旨”的深层次涵义。至于象征,黑格尔曾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秀 文外之旨 艺术创作 组合形式 谜语 亚里士多德 象征和隐喻 思辨性
下载PDF
山河兮入梦,妙曲清音兮归来--以刘勰《文心雕龙》中观点为依据探讨中外诗画关系
5
作者 胡睦晗 《文教资料》 2017年第11期1-5,共5页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文论的语境中,诗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引发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西方十八世纪便有关于莱辛的《拉奥孔》的诗与画界限问题的讨论,我国山水诗画,情景交融的传统更是源远流长。作者以以上两点为例,以《文心雕龙》中的观...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文论的语境中,诗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引发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西方十八世纪便有关于莱辛的《拉奥孔》的诗与画界限问题的讨论,我国山水诗画,情景交融的传统更是源远流长。作者以以上两点为例,以《文心雕龙》中的观点为依据,对“诗与画”这个长久不变的议题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外之旨 风骨意境 诗画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