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小学的兴衰起伏 被引量:20
1
作者 程天君 王焕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12,33,共11页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过程,乃是乡村小学从无到有、由少而多,进而由盛转衰的过程。文章通过文献归纳、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把乡村小学的兴衰变迁划分为兴起之初(1901-1949)、曲折发展(1949-1997)、走向衰落(1...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过程,乃是乡村小学从无到有、由少而多,进而由盛转衰的过程。文章通过文献归纳、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把乡村小学的兴衰变迁划分为兴起之初(1901-1949)、曲折发展(1949-1997)、走向衰落(1997-2014)三大历史时期,由此追溯中国乡村小学的历史脉络,探寻中国乡村小学的未来走向。从最初的强行植入到今天的强力拔出,乡村小学之于乡村社会犹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兴衰变迁只经历了短短一个世纪。这是时代的命运,更是政府的"宏图"。乡村小学的急剧衰落令乡村学生和家长承受诸多伤痛,形成"城挤、村空"的教育局面,而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则变得愈加衰败,"空心化"、"荒漠化"现象更加严重。故乡村小学不可一刀切式地裁撤,而应该尽量采取"保守疗法",着力保护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农村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小学 文字下乡 文字上移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从“文字下乡”实验到“数字乡村”建设:中国百年乡村建设行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尹广文 姚正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百年乡村建设历经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改造运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等重要时期。不同时期不同力量的介入引致乡村建设行动的多样态展现,亦引起乡村多... 百年乡村建设历经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改造运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等重要时期。不同时期不同力量的介入引致乡村建设行动的多样态展现,亦引起乡村多形态的组织化变革,对乡村秩序维系与社会发展产生一系列社会影响。研究提出百年乡村建设行动的核心主线就是围绕乡村的组织化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以及试图通过乡村的组织化进一步将乡村纳入国家视野之中。百年乡村建设行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谁的乡村、谁来组织、何以现代化、技术何为等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加强党的领导、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振兴乡村教育、发展乡村经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持续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数字乡村 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组织化
下载PDF
文字下乡与柔性动员:中国共产党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晓晴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实施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方针,将乡村教育与政府工作、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牢牢掌握领导权和引导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性作用,形成了以文字下乡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教育。相对土地改革、民主选举、诉苦等组织动员方式,以文字下乡的柔性动员方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使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深入乡土社会,达到组织动员农民的目的。从社会动员的视角阐释“民办公助”教育政策,对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乡村、农民的关系,乃至对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都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民办公助 文字下乡 柔性动员 乡村整合
下载PDF
“文字下乡”及其社会效应——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省农村扫盲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建晓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0-83,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所有制、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农民精神生活发生急剧变化,农村社会的乡土性逐渐松动,使“特殊语言”与经验传统不再合时,农民需借助文字,才能适应新生活。在江苏省委领导下,由“省教育厅—省扫盲委员会”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所有制、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农民精神生活发生急剧变化,农村社会的乡土性逐渐松动,使“特殊语言”与经验传统不再合时,农民需借助文字,才能适应新生活。在江苏省委领导下,由“省教育厅—省扫盲委员会”负责的扫盲运动,经由组织架设、队伍建设、宣传动员、内容建构、组织实施等环节,迅速在全省农村铺展开来。到了1960年,江苏省农村扫盲工作基本完成预定目标,有效推动了农民素养提升、政治认同建构和农业生产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扫盲运动 江苏农村
下载PDF
“制度-生活”的互构: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牧区“文字下乡”实践的历史考察
5
作者 达万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23-30,共8页
自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论述开启审视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关系的研究视角,相关研究惯于采用“国家-社会”分析范式聚焦农村社会。基于“制度-生活”分析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牧区以帐房小学为教育空间的“文字下乡”进行历史考察。... 自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论述开启审视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关系的研究视角,相关研究惯于采用“国家-社会”分析范式聚焦农村社会。基于“制度-生活”分析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牧区以帐房小学为教育空间的“文字下乡”进行历史考察。面对青海牧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异质性、社会环境封闭性和牧民群众文化教育滞后性,帐房小学的运作进程依靠国家意志和群众力量的交织联合,形成了实现教育普及推广的本土秩序,并倚赖于作为行动者的牧区教师怀持的国家信念和社会信仰所体现出的主观性精神及其行动策略。青海牧区“文字下乡”实践的历史考察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建设和民族地区治理历程的逻辑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教育普及 帐房小学 青海牧区
下载PDF
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的百年乡村建设——基于政府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23
6
作者 吴理财 李佳莹 《中国农村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共14页
百年来,乡村建设贯穿于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整个进程。“文字”作为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下沉到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和工具,为政府提升治理效率、贯彻国家意志以及保证乡村社会有效运转提供了可能。“数字”作为信息社会的新“文字”,在... 百年来,乡村建设贯穿于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整个进程。“文字”作为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下沉到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和工具,为政府提升治理效率、贯彻国家意志以及保证乡村社会有效运转提供了可能。“数字”作为信息社会的新“文字”,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以数字技术、数字信息、数字权力等形式助力政府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通过对“文字下乡”和“数字下乡”的考察及比较发现,“文字”和“数字”作为不同时期的现代性符码进入乡村社会,促进了现代性价值在乡村社会的传布和发展,政府治理行为随之表现出治理技术理性化、治理面向服务化和治理内容精细化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数字下乡 乡村建设 政府治理
原文传递
从必读书目中挖掘考点——《乡土中国》之文字下乡
7
作者 李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第8期24-27,共4页
角度一无言之美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讲究“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这其实都跟费先生所说的“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有着殊途同归的意思。语言往往是有局限的,但我... 角度一无言之美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讲究“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这其实都跟费先生所说的“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有着殊途同归的意思。语言往往是有局限的,但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层次意蕴异常丰富的。我们常常会感觉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一种空洞感和乏力感。甚至越是华丽的言辞,越是会把本来的意思扭曲得面目全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读书目 象征体系 《乡土中国》 道可道 费先生 文字下乡 感觉语言 无言之美
原文传递
谈《乡土中国》阅读中的“抓概念”问题--以“乡土本色”“文字下乡”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詹丹 《语文学习》 2022年第1期65-69,共5页
《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内容列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后,许多教师都提供了一些阅读指导,最常见的,就是把这本论著中出现的不少概念,用思维导图梳理,有简图,有详图,那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构架,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 思维导图 阅读指导 文字下乡
原文传递
文字下乡之后——《乡土中国》读什么?怎么读?
9
作者 冯渊 《七彩语文》 2022年第43期44-46,共3页
语言文字与情感思想师:关于语言文字与情感意义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经典的表述?生:得意忘言、言外之旨、弦外之音……师:人的许多想法、情绪变化,某种朦胧的感觉,有时很难用语言准确地传递出来。人很多时候沉默不语,并不代表他的思绪停止... 语言文字与情感思想师:关于语言文字与情感意义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经典的表述?生:得意忘言、言外之旨、弦外之音……师:人的许多想法、情绪变化,某种朦胧的感觉,有时很难用语言准确地传递出来。人很多时候沉默不语,并不代表他的思绪停止;如果要他用语言表达此刻的思绪,他又觉得词穷。因此,语言在表情达意上也有它先天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情感意义 语言文字 得意忘言 文字下乡 语言准确 情绪变化 弦外之音
原文传递
现代化背景下三论文字教育下乡
10
作者 万小红 《知识经济》 2015年第1期53-53,共1页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用两篇短文来分析文字下乡。不论是从空间的横向互动,还是从时间层面上今昔之隔、世代之隔的角度,其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文字是不必要的。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乡土社会已经发...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用两篇短文来分析文字下乡。不论是从空间的横向互动,还是从时间层面上今昔之隔、世代之隔的角度,其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文字是不必要的。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乡土社会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三论文字下乡,也必然有意义可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
下载PDF
“文字”何以“上移”?——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学观察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128,共7页
百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复杂历程,表面上看二者相互对立,但细致观察则不难发现二者实质上是逻辑一致的,即都是"发展主义"的现代性逻辑和"国家主义"的政治逻辑之于... 百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复杂历程,表面上看二者相互对立,但细致观察则不难发现二者实质上是逻辑一致的,即都是"发展主义"的现代性逻辑和"国家主义"的政治逻辑之于乡村教育在不同阶段中的控制策略和操作手法。要理解中国乡村教育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根本原因,需要回归到百年来中国村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多层次因素中来考量其发生的可能性,从地方教育发展的现实困难出发来分析其发生的必然性,进而在后"文字上移"的时代语境下,破题在理论层面中摇摆于"城镇化"与"乡土性"之间的中国乡村教育,进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教育 文字下乡 文字上移 社会变迁
下载PDF
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
12
作者 陈文忠 《学语文》 2022年第1期3-6,共4页
据《〈乡土中国〉的理论结构》的分析,"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一章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篇构成,《乡土本色》是核心。"熟人社会"是《乡土本色》的核心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在。乡土中... 据《〈乡土中国〉的理论结构》的分析,"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一章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篇构成,《乡土本色》是核心。"熟人社会"是《乡土本色》的核心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在。乡土中国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都可以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文字是多余的。在"乡土重建"的现代,只有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农民有了新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论述层次 理论要义
下载PDF
整本书阅读与互文性学习策略——以《乡土中国》的语言关联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琳 宋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39,共4页
“整本书阅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内容为《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分为14+1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 “整本书阅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内容为《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分为14+1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后记。作者费孝通在《后记》中说,这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 《乡土中国》 乡村社会学 男女有别 分期连载 礼治秩序 文字下乡
下载PDF
杂字读物与明清识字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温海波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3,共8页
明清杂字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乡民基本读写需要,是讨论民众识字的直接材料。对杂字涉及的识字史,可从两个维度解读:其一,透过成规模数量的杂字,系统处理书籍史信息,重构杂字的生产流传与认读使用,审视明清文字下乡的历... 明清杂字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乡民基本读写需要,是讨论民众识字的直接材料。对杂字涉及的识字史,可从两个维度解读:其一,透过成规模数量的杂字,系统处理书籍史信息,重构杂字的生产流传与认读使用,审视明清文字下乡的历史进程。其二,从日常生活的实态,将杂字与民众书写实践产生的民间文献关联,建立语料库对民众日常认读和实际生产的文类进行计量语言学分析,此方法直接有效回应了学界对传统中国民众识字基准的长期争论,也为日后识字率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字 文字下乡 民众识字 书籍史 明清时期
下载PDF
文字留村与村落重振:乡村学校嬗变与村落发展探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鲁可荣 曹施龙 金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7,共9页
基于对举水学校百年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兴衰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在始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的"文字下乡"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民间乡绅及村级组织合力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 基于对举水学校百年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兴衰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在始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的"文字下乡"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民间乡绅及村级组织合力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化,延续了村落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的由社会、政府及村民"共谋"推行的"文字上移",虽然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断裂。而为了应对"文字上移"给村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村民们正在逐步地"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村落的集体动员,延续"文字留村",谋求村落重振。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月山春晚 文字下乡 文字上移 文字留村
原文传递
“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被引量:144
16
作者 熊春文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0-140,共31页
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本研究试图用"文字上移"这一概念来概括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势,通... 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本研究试图用"文字上移"这一概念来概括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势,通过对历史脉络的追溯、整体教育事实的分析以及两个县域个案的描述,本文认为,不能像时下国家政策文本及教育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那样,单纯从人口因素或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的角度解释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基本事实。"文字上移"或"村落学校加速终结"的事实是在人口因素、城乡关系、规模效益以及政策驱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生的;而其根本原因应从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去探寻。文章最后提示了乡村教育新趋向可能导致的社会学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文字上移 中国乡村教育
原文传递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少杰 罗胤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189,共8页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试图以教育的方式建设一个新的礼俗社会,但最终失败,他认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费孝通认为,梁漱溟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看到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如今“梁漱溟...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试图以教育的方式建设一个新的礼俗社会,但最终失败,他认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费孝通认为,梁漱溟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看到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如今“梁漱溟之惑”在推进乡村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数字乡村建设”中仍然挥之不去。“数字下乡”行动主要还是县政府的行动,广大农民的主体行动仍然没有被有效地发动起来。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字技术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同农民的感性意识和感性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农民对数字化建设还有很大的陌生感。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农民行动,曹县的经验表明,使农民行动起来关键是通过政府支持、能人示范、感性导引,使农民在数字、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中获得实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数字下乡 乡村不动
原文传递
到文学与影像的世界里,邂逅“乡土中国”
18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 2021年第1期15-18,共4页
"这种学术类的书,我很难提起阅读兴趣。""我的生活远离乡村,我也没有关于乡土的记忆。"余姚中学程载国老师说2018年以来,我在浙江省多个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执教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程。在与各地中学生深入... "这种学术类的书,我很难提起阅读兴趣。""我的生活远离乡村,我也没有关于乡土的记忆。"余姚中学程载国老师说2018年以来,我在浙江省多个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执教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程。在与各地中学生深入接触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在阅读这本书时会出现很多知识上的盲点和理解上的误区。而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中所言,同学们读不懂《乡土中国》绝不是因为"愚",而是因为不熟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类 《乡土中国》 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 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文字下乡 不同层次
原文传递
知“乡土”,应躬行
19
作者 王雪芬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 2021年第1期19-21,共3页
"《乡土中国》出版已经那么多年,我们的生活里还能看到费孝通所描述的‘乡土’吗?""书中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还一样吗?肯定变化了呀!""《文字下乡》一章中描写道,有人敲门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 "《乡土中国》出版已经那么多年,我们的生活里还能看到费孝通所描述的‘乡土’吗?""书中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还一样吗?肯定变化了呀!""《文字下乡》一章中描写道,有人敲门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我!’这和我们平时的情况差不多。我想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自觉流露出的‘乡土特征’。"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问世已有70余年,在这70多年里,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同学们身为"00后",生活环境大多在城镇,与《乡土中国》中的"乡村"有时空上的隔阂。所以要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就有必要通过亲身的实践调查,到生活中去了解这些理念的变化、继承与发展,去找寻"乡土"的现代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实践调查 费孝通先生 乡土特征 乡土社会 文字下乡 核心概念 中国城市化进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